既没有购销资金、买手队伍,也没有买断经营,更谈不上自有品牌。百货企业不是致力于提高自身商品经营能力,而是通过收取租金、扣点及各种费用方式“寄生性生存”,这背离了商业的本义,也使百货企业丧失了商品的经营能力。如此“自废武功”,已让中国百货业陷入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百货业崩溃前面临的相似境地。
“今年零售市场的回落折射出了零售业的一大症结,即传统零售企业经营模式的落后。尤其在网络购物爆发式增长的反衬和冲击下,传统零售企业沦为"二房东"的现象愈加严重。”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百货业自营模式研讨会上,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会长安惠民如是说。
目前经济大环境不确定因素多、消费市场增速持续放缓,电子商务对传统零售业态的蚕食日渐显著,百货店品牌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中国百货业正面临****的危机。面对行业困境,参与中国百货业自营模式研讨会的国内零售领域专家、学者均认为,中国零售百货业必须正视行业联营模式的风险性和不可持续性,在业态模式和经营模式上积*探索、转型创新,才能突出重围。
黄金增长期已过
“1月~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2.7%,回落2.7个百分点,这是2005年以来的同期*低名义增速。具体到零售企业,今年上半年,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增速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服装类放缓2.9%、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等食品类放缓6.3%、化妆品类放缓3.2%、日用品类放缓1.5%,成为"重灾区"。”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主任王耀用一组*新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零售业呈现的低迷态势。
王耀在北京、天津、杭州等一二线城市部分高档商场中进行抽样统计,在2006年~2013年4月的销售数据中发现,持续6年多的30%~45%的年增长速度,在2012年呈现负增长态势。不单如此,长春、上海、武汉、重庆等全国重点城市的商场零售额亦出现相似的增速下滑态势。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会长楚修齐也认为,长达10多年的零售业黄金高增长期目前已成“过去式”。“今年上半年,除了网络销售实现8798亿元,比去年同比增长79.8%,实体店的增速都跌幅尤为明显,百货业增长10.6%、专业店增长6.8%、超市增长8.1%。同时零售企业亏损的数目已明显增多,北京、上海等零售百货业尤其下滑严重。”
经营模式亟待转型
实际上,零售消费市场的回落只是愈加将行业的发展弊端暴露出来,“顽症”早已存在。“零售企业虽有商业的名号,但自身并"不做买卖",既没有购销资金、也没有买手队伍,没有买断经营,更谈不上自有品牌。百货和超市都不再致力于提高自身商品经营能力,而是通过收取租金、扣点及各种费用方式"寄生性生存",背离了商业的本义,丧失了商品的经营能力。”安惠民认为。
而这种“自废武功”,让中国百货业已陷入和上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百货业崩溃前面临的相似境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陈立平指出,日本百货联营制在90年代产生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并伴随日元升值以及流通成本的提高,日本商品出现巨大的内外价格差。
现在,中国百货店售卖的商品价格高企也成为相当普遍现象。“在日本三越百货,*好的日本国产衬衫售价大概为8000日元,合人民币500元。而在北京等国内一线大城市的百货店,一件本土衬衫大概就要卖到2000元人民币。”陈立平说。在他看来,中国百货店商品的价格和价值已经完全背离。这是相当危险的信号,因为正是内外价格差的加剧加速了日本百货业的崩溃。
陈立平认为,百货店品牌同质化的现象日趋严重,80后、90后等新兴消费群体热衷网络购物,对百货店日渐疏远,这些变化让百货联营制的弊端更加显现。“与世界零售业的盈利趋势相左,中国百货业大行其道的联营制却仍以销售额至上为圭臬,我认为,中国百货业联营扣点的传统经营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陈立平断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