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法的家乡在浙江温岭,那里是中国的“鞋都”,几乎家家都做鞋生意,人人都有本“鞋经”。16岁那年,他用父亲给的2000块钱,与同伴一起开了一间鞋作坊,专做鞋底。后来,他在国内鞋厂的规模越做越大。2002年,他带着自己的“兄弟鞋业”走进了非洲大陆的文明古国埃及。 下面是李传法闯荡非洲的故事。
开局 麻烦接踵而至
埃及是北非的一个发展中国家,那里劳动力价格便宜,市场潜力大,并且可以以埃及为据点,辐射整个非洲和中东地区。
进埃及前,我在捷克做过一段时间贸易,当时虽然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总的来说还比较顺利。在那里的成功使我对埃及的投资环境和人文环境盲目乐观,以为一切都和捷克差不多,这种疏忽让我后来深深地体会到什么叫做“万事开头难”。
在飞机上,我结识了一名会讲中文的埃及人。我喜出望外,没想到这么顺利,还没下飞机就遇到“知音”,有了翻译就解决了语言障碍,那是在国外办事的一个*大难题。我当下决定雇他做翻译,同埃及有关方面洽谈投资办厂的事情。
在翻译的热心帮助下,我很快了解了当地投资规定细则,寻找到合作方,投资办厂的审批也在一个月之内就下来了,接着租赁厂房,进口两条生产线,还从国内母厂调来20多名熟练师傅。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一切都准备就绪,只等招聘当地工人就可以将生产线转动起来了。谁知,麻烦此时却接踵而来……
翻译在和合作方签订协议的时候故意写错中文合同文本,租赁的厂房不能用于工业用途,工厂必须限时搬出,原定的开厂日期被迫往后推,生产线和中国师傅全部闲置,还因此错过了鞋子销售的旺季,损失惨重。
磨合 入乡随俗见效
经历了两个多月的波折,终于搬进了新厂房。我们从当地招募了100多名工人,由国内调来的中国师傅培训。说起这些埃及工人,真是令我苦笑不得。大凡来过埃及的人都知道,埃及人单纯、直爽、热情,但同时也有点懒惰、散漫、不思进取。工人进厂之初都是完全的技术“盲工”,培训时又不用心听取中国师傅的指导,培训工作反复了数次都没取得预定效果。工厂不能整天空置,无奈之下只能仓促上马,由中国技术人员手把手教,再一个一个步骤地监督。
工人技术不过关,结果可想而知,生产刚开始的一段时期,每天的次品都以百计,合格的反而屈指可数,造成商家退货不断。好在我还有一定的资金做后盾,要不然真是难以捱过那段日子。
制鞋是个熟练工种,时间长了,埃及工人逐渐掌握了技术要领,次品率明显下降。我正要松一口气,没想到又遇到了新的麻烦。
有**,一名埃及工人在上班时间到生产线下面呼呼大睡。我手下的中方经理发现后非常生气,当场决定把他开除。然而,与这名工人同期进厂的20多个同一地区的小伙子老乡观念甚重,竟然提出集体辞职,这下我傻眼了。调解无效,只能全部开除,以求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这次“辞职风波”后,我意识到在管理当地员工方面一定要入乡随俗,按照当地人的生活和思维习惯管理员工,并给予适当的奖惩,用中方经理的话说就是“软硬兼施,两手都要抓”。
工厂距离市区远,我们为员工开设上下班车;工作时间包括穆斯林3次祷告,无论何时何地,我都让他们每次停工20分钟;此外,为了鼓励当地员工努力工作,工厂特意设立“全勤奖”50埃镑,这个数字对于平均月收入300镑的埃及普通老百姓来说不是个小数目;工人们的月薪不固定,按件计酬,努力工作的工人*多可以拿到1000多埃镑的工资;遇到穆斯林传统节日,我们都给员工家庭赠送鞋子……
为了鼓励工人们熟练掌握技术,努力工作,我们绞尽脑汁,想了各种办法,可工人们素质良莠不齐,管理仍然不是很奏效。时常有些工人利用祷告时间从工厂偷鞋,然后再甩给厂墙外的同伙。开除工人也变成了一件难事,他们已经懂得“保护”自己的权益,知道上告法庭,为了少惹麻烦,我方只能能忍则忍。
困难 几天损失五万
在埃及这段时间,我感触*深的就是不能用中国人的思维来管理当地员工,在海外搞经营更要入乡随俗,以变应变。想起销售下线后**批鞋的情景,我仍然记忆犹新。一开始,我采用*原始的上门推销方法,雇用当地的推销员带着“兄弟”牌鞋子样品,敲开开罗市一家一家商场大门。“中国制造”的鞋子在埃及的声誉原本不错,以价格低廉、质量不错著称。但由于新员工技术不熟练,下线成品鞋次品率高,商家非常不满意,纷纷退货,*初几天里,我就损失了5万美元。更糟糕的是,受整体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埃及商家无钱一次性支付货款,都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这对于刚刚投入大笔前期资金、急等资金回笼投入再生产的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之后的日子,每天除了忙着抓生产,还要一家一家地上门要钱。当时我都有点想打退堂鼓,但想到已经付出这么多,经过了那么多道坎,难道都付诸东流吗?“困难是压不倒人的”,我始终信奉这样的人生信条。对于厂家来说,*不乐意遇到赊账,但又必须尊重当地人的经营习惯。我想,既然买方只能分期付款,那就尽量去向1个人要钱,而不要向100个人讨钱。于是,我找到具有一定实力的批发商,并与之达成协议:由批发商购进大批货物,再与销售商接触。这样就在“兄弟”和买家之间建立起“一对一”的供货和支付关系,从此解决了中小企业*棘手的资金周转问题。
成功 前景充满信心
对于中国成熟的制造业和加工业来说,埃及的确是个大市场,而且鞋子作为人们必须的生活用品,使用周期短,式样种类多,没有固定的造型标准,是一种非常具有时代特性和人性色彩的个人消费品,这个特点决定着制鞋业永远没有饱和,我对埃及市场的前景充满信心。
但是埃及近几年经济发展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比较低,消费能力差,结合这些特点,“兄弟”的产品都是中低档鞋,争取以便宜的价格、流行的款式以及信得过的质量吸引消费者,占领市场。时间证明,这样的定位是完全正确的,开工几个月后市场反馈良好,更多的商家前来订货,工厂业务蒸蒸日上,投产**年,不仅收回成本,还取得了很好的利润。
目前,工厂已经发展到5条生产线,日产各种鞋类1000双,三四天就换一种款式,实现产量高、质量好、款式新。可以说,凡是在埃及市场上能见到的鞋,我们都生产。
我的“兄弟”在埃及已经站稳了脚跟,但我也深知独木不成林,难以抗拒暴风雨,必须做大做强“中国制造”这个大品牌,“兄弟”才能在埃及不断发展。在埃及掘到**桶金后,我回国时把一些经验教训讲给同道中人听,有些朋友表示很感兴趣,也许不久的将来就会有一个小“集团军”来到埃及:有从事塑料工业的,有从事化工行业的,也有从事成衣制造的。(摘自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