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3日,意大利奢侈品牌Prada温州专卖店正式营业。每个售价2万元的全球限量版皮包,一共十个,被抢购一空;价值27万元的镇店之宝Prada鳄鱼皮包,不到一个小时就被人拎走。对于内地人来说,这样的新闻并不新鲜。但在业内人士眼中,这是一个鲜明的信号中国人对奢侈品的消费能力强大且持续。
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中方首席代表欧阳坤:
一旦中国拿到了全球**大奢侈品消费国这个桂冠,这个是轻易别人夺不走的,**夺不走的。
欧阳坤:
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中方首席代表,世界奢侈品协会是国际非盈利组织,定期发布《环球奢侈品报告》。世界奢侈品协会预计,在2012年一季度,中国有望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大奢侈品消费国。
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中方首席代表欧阳坤:
持续的增长力有两个方面是任何国家比拟不了的。一个方面是中国人的消费,它是年轻化,越来越年轻,属于两代人同时消费。第二个因素,是中国太大,有太多人还不知道奢侈品,而且有太多人还没有买过奢侈品。每年春节春运的时候,10万大军发向外地,回到老家的时候,都带着自己的LV、带着自己的爱马仕,不管真的假的,至少他们给农村、给老家、给县城里面带来了一个信号,他们才能代表一个主流城市的文化,所以这些人发奋努力想进城,也想通过奢侈品的文化来享受到一个主流生活。
当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之际,欧美国家的奢侈品消费进入罕见的冰冻期。而中国市场却逆势上扬。根据欧阳坤的分析,全球奢侈品行业**走出危机,中国市场功不可没。目前整个中国奢侈品行业的年增速在25%左右。这在已经接近饱和的日本市场和成熟的欧美市场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客观上来说,奢侈品企业的定价能力非常强。它们受到原材料价格、人工费用等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另外,奢侈品的受众主要是高端人群。这部分人群对抗金融危机的能力相对较强。即使是在遭受地震打击的日本市场,在震后两个月,奢侈品消费迅速回到了地震前的水平。并且在中国,还有一群特殊的消费人群在支撑奢侈品市场的增长速度。
财新《新世纪》周刊资深记者范军利:
我们经常会在这个名包的店里头会看到是两位男士在买包包,这个是在国外是不会看到的情况。两位男士,一位一般是官员的秘书什么,另外一位就是埋单的。
比如说我就听说有一个非常名贵的眼镜,它大概就是2万元、3万元一副。这个眼镜*初在被引入亚洲市场的时候,比如日本、新加坡,都觉得销售不掉,那么刚刚在中国设点的时候,也认为中国就更不能说了,肯定卖不掉的。结果就摆了一副在那试试看,一个月就卖掉了10副。这个眼镜的群体就是属于政府官员。因为他们这个属于一种隐性的受贿也好,就是他戴一副眼镜,你是看不出他有多么多么什么的,但是如果你开一辆豪车,或者买一座豪宅,这是有据可查的,但是谁也不会想到,你戴一副眼镜,会有3万元的眼镜。
在业内人士眼中,中国的特殊消费群体对销售量来说是件好事。但对品牌和行业的发展来说却不尽然。很多购买者对奢侈品的追求仅仅停留在价格上,而对品牌故事、设计创意并不感冒。这反过来造成了在华经营的奢侈品公司和它们在欧洲母公司相比,总是显示出差异。
比较*近几年的《全球奢侈品报告》,欧阳坤发现,除了中国本地购买力的迅速增长,中国人在海外购买奢侈品也成井喷趋势。一方面海外购买在价格上略有优势,而且货品齐全。另一方面,中国消费者对国内市场不放心。
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中方首席代表欧阳坤:
国内的市场现在是比较乱,很多品牌它认为在国内甚至于可以自己滥竽充数了,因为国内的市场一方面是假货太多,仿冒品太多。在欧洲基本上是三个月必须对店内的员工培训一次,各种服务的概念,是一个标准的。在中国它往往是没有,这样的还没有。你到店里面去跟员工聊,你说我买这个包,每个包每个产品总是有它的设计师吧,你不是流水线生产,你给我大概讲讲这个包的文化,哪有谁给你讲这个,对不起,你先待着吧,我这边忙着呢。
正是看到中国市场的远大情景和目前存在的各种乱象,去年年初至今,各大**品牌开始纷纷花重金收回代理权,通过只做直营店的模式,控制品牌价值。与此同时,它们在中国的铺店速度之快、数量之多也让市场非常兴奋。
以英国奢侈品牌巴宝莉(Burberry)为例,目前他在中国拥有53家店铺。按计划,在未来五年内,这一数字要提高到100家。和国际**相比,二线品牌也不示弱。美国奢侈品牌蔻驰(Coach)计划在2011年新开11家店,此后每年新开30家店。
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中方首席代表欧阳坤:
奢侈品在中国淘金时间会很长。但是*后比的是什么?比的是奢侈品圈层,品牌跟品牌之间的价值谁更高,是否能够在这个维持这么长的消费期里面,它能停留下来,能够存活下来,就是奢侈品企业的生命力备受考验。一旦现在很多消费群,因为奢侈品消费在中国一线城市里,他们不断对品牌开始挑剔,他们觉得我为什么喜欢你这个品牌,我为什么买你这个品牌?是源于众多中国消费者的一种趋势。所以,他对这个品牌的考验也是品牌一旦给自己的形象价值,一旦在社会上降低了,那么它的消费者很快就会丢失。[next]
悄无声息中,国际**奢侈品牌已经加紧了在中国的布局。这种大战前风声紧闭的情景同样吸引了资本界的注意。如果奢侈品消费在中国能在未来获得井喷式的发展,那么为何不加入进来,共分一杯羹呢?
6月15日,中国**个专注于全球**消费品和奢侈品行业的公募基金产品正式发行。虽然整体认购情况并不**,但众多散户的认购还是让发行人感到高兴。在拥有一个**包的同时,拥有这家公司的股票,这个思路在民间已经发端。
范军利:
那现在,他们说在香港的投资圈里,都会问你有没有去买它的股票,就是说今天你买包了没有,变成了今天你买它的股票了没有,就是说他已经有能力去买他的这个奢侈品的股票了。然后再往一步发展,就是现在已经会有一些在国内的一些类似奢侈品方面的消费基金,就是股票基金。所以说这个也意味着一个投资链条相对地成熟。就是说虽然我买不起一个LV包,那我可以通过投1000股它的股票或者我可以通过一个间接的方式,来享受它的包带来的持续的增长。这个对于国内的投资来说,也还是一个比较好的消息。
奢侈品企业的股票目前都在境外上市。离内地*近的也是在香港市场。对于国内投资者来说,这些股票都比较新鲜。查询这些股票近年来的表现也令人十分振奋。但蓬勃的中国市场能给这些公司带来多大的后续动力,是否每家奢侈品制造企业都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需要市场给我们答案。
2010年英国奢侈品牌巴宝莉集团(Burberry PLC)股价累计上涨88%。拥有卡地亚(Cartier)等品牌的历峰集团股价累计上涨48%。而美国品牌蔻驰的股价在过去11年间,膨胀了2332%,一点不输任何一个行业的知名公司。这种涨势是已经到了头,还是仍在发酵当中,是很多投资者关心的话题。
范军利:
风险是有的。从估值来看,今年一季度,道琼斯奢侈品指数的这个滚动市盈率已经高于它的全球消费品市盈率,所以说这就是未来投资奢侈品的一个风险所在。另外,现在在中国,这个奢侈品的商业模式还不是特别清晰。就是它不像在海外,已经经过几十年或者几百年的沉淀,已经有非常成熟的一个消费渠道,就是一个商业渠道。像在国内的话,我们看到之前的很多高官或者是富人,他们都会飞到海外去买一个包包。所以说,这个也是和我们的消费渠道有关系,现在他们慢慢地重视起在中国的这个布局、网点。但同时还有一个,当然这个传统的渠道和国外是没法相比的,这是他们未来的一个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