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坚国际的工人在做早操
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已不再局限于自然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通信建设。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也开始向非洲迁移。华坚集团就在埃塞俄比亚建立了该国*大的制鞋厂。尽管当地人力成本低廉,但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基层政府工作不甚高效、语言文化层面与中国存在差异,中国制造业的非洲之行并非一帆风顺
在中国制鞋业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非洲是不是中国制鞋企业下一步*好的落脚点,也值得思考
每天早上8点前,上千名身穿制服的工人先做一套标准的中式早操,然后各自走到流水生产线上进行工作:修整皮革、缝鞋帮、刷胶、粘垫底……
见过这一景象的人说,除了工人们黝黑的皮肤和面孔,这里的制鞋流程和场景与珠三角地区的制鞋厂并无二致。
不过,这个场景发生于设立在非洲东北部国家埃塞俄比亚的中国鞋厂——华坚国际鞋城(以下简称华坚国际)里,这是埃塞俄比亚*大的制鞋厂。
中国驻埃塞大使解晓岩称,该厂生产的女鞋的出口份额占埃塞俄比亚鞋业出口份额的50%以上,带动了当地皮革加工、运输、物流、农场等多领域发展。
而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的非洲之行中,华坚国际是李克强参观的企业之一。
工厂的创办者、华坚集团(华坚国际的母公司)董事长张华荣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他们对于这间中国在非洲的*大制鞋厂满怀希望。
中国鞋厂以及其他轻工业制造企业的入驻,也代表着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然而,以往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通信建设领域,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鞋业为何舍近求远,到非洲投资设厂?
世行副行长牵线
埃塞总理主动邀请
华坚国际的厂房内悬挂着鲜红醒目的条幅,上面用汉语、英语以及当地的阿姆哈拉语写着“注重效益”“长远发展”“和谐安居”等字样。
红色条幅具有中国特色,提醒人们这是一家位于非洲的中国鞋厂。
在中国的制鞋业中,拥有2.5万名员工的华坚集团是一家**企业,其在广东东莞、江西赣州以及非洲埃塞俄比亚共有51条生产线,生产包括GUESS、COACH、NINEWEST等品牌的女鞋,年产量达2000余万双。
在大多数鞋企赴中国中西部及东南亚设厂的大背景下,华坚集团为何选择非洲?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表示,越南的可雇佣劳动力相对较少,转移到越南,很快就会拉高越南的劳动成本,成本优势很快会消失,发展的后劲不足。而非洲人口众多,现代制造业非常落后,还处于农业主导的社会。同时埃塞俄比亚的工资水平非常低,因此竞争力*强。
林毅夫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他在华坚集团进入非洲过程中“帮了些忙”。
2008年2月,林毅夫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副行长。林毅夫牵头引导世行专家们研究中国、埃塞俄比亚、越南等国家制鞋业的成本与生产率。2011年3月,他向时任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泽纳维分析了该国皮革制鞋业的比较优势:“这个国家以牛羊放牧为主,盛产皮革。”他建议梅莱斯到中国针对皮革与制鞋业招商。
2011年8月,梅莱斯应邀来华出席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他在此行中明确提出了招商引资的想法,希望广东能“提供”几个企业。
两个月后,作为广东省政府推荐的企业家代表,张华荣带领着一批中国鞋业企业家前往埃塞俄比亚考察,并与梅莱斯单独聊了大约3个小时。
张华荣了解到,由中国援助2亿美元建设的非洲联盟会议中心就要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落成。
这座巨大的建筑物是中国继坦赞铁路之后*大的援非项目,大多数建筑材料包括木头、大理石和玻璃都来自中国。
埃塞俄比亚方面希望,至少有一家来自中国的制造企业能在该中心落成时完成投资,从而显示两个国家的友好以及中国对该国经济的扶持。
“当时已经是11月,距离第二年1月非洲联盟会议中心开张只有3个月的时间。”张华荣回忆说。
回国后经过一番讨论,张华荣决定去非洲开办工厂,但需要埃塞俄比亚政府的配合。这次埃塞俄比亚方面以超乎寻常的节奏完成了这项工作。
2012年1月29日,华坚国际在埃塞俄比亚正式开工。当时工厂内有两条生产线、400个非洲工人、200多个中国干部(车间管理者)。“当时非洲很多*****及外交官去参观华坚国际开业典礼,他们很惊讶,做梦都没想到3个月内能在非洲建立600人(包括中国干部)的工厂,这是不可想象的。”张华荣回忆道。
3个月过后,这家工厂就使埃塞俄比亚整个国家的鞋子出口量翻了一番。
如今的华坚国际拥有3500名本地员工以及100余名中国工作人员,投资已超过1000万美元。
现在的华坚国际每天能够生产五千多双鞋,主要是为国际一线大品牌进行代工,包括GUESS、COACH、TOMMY HILFIGER等品牌,这些产品贴上“埃塞俄比亚制造”的标签,被运往美国和欧洲。
谈及去埃塞俄比亚建厂的动因,张华荣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这里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第二,这里向欧美出口鞋是零关税。”
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埃塞俄比亚工人的月薪大约为300元人民币,而且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具有皮革生产、制鞋工业基础的国家。
林毅夫认为,在非洲建厂对华坚集团和中国的制鞋业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它为中国鞋业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一种实践与尝试”。
语言、文化差异大
管理水平决定投资成败
虽然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厂有着各种各样的优势,但挑战也是如影随形。
“运输成本过高、运输时间过长这两个问题目前还有待解决。一个货柜从中国运到埃塞俄比亚要7000美元,运输时间长达20天,运输成本占了我们7%的销售收入。”张华荣说。
当地的交通运输状况也是一大挑战。“从埃塞俄比亚*大的港口吉布提的码头到我们工厂有800公里,但双向一共只有两条车道,一旦有车子坏在路上,整条马路也就被封住没法通行。而且道路使用频率高,道路的路况也越来越差。”曾负责华坚集团埃塞俄比亚工厂业务的海宇说,运输效率很差的主要原因竟然是当地不允许外资投资物流运输业,“本国运输商没有竞争,也就很难讲到效率问题。”
这对于参与全球生产链条的企业来说很要命。
“企业生产里面讲究lead time,是指从接单到鞋子生产出厂的时间。”海宇说,在国内这个时间一般是60天,但在埃塞俄比亚仅原材料进口就要30天,“在当地*快只能做到80天至90天。”
此外,基层政府的工作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厂生产的脚步。
“基层政府效率有待提高,因为很多事情他们都没有经历过。”张华荣说。
按照当地政策,制造鞋子的设备以及原材料进口都应该免税。但海宇说,当他们把**个集装箱运过去的时候,其中做鞋用的刷子就被海关扣下,“居然说那是刷牙用的牙刷,要缴税。此外鞋子的穿孔机也被扣下,海关人员不认识,还以为是手枪”。
发生这次事件后,海宇特别找到当地海关的所有6个副关长以及所有的主任、处长,开了6个小时会议讨论此事。后来,海关的20多个工作人员也到鞋厂进行了考察,了解工厂生产的流程以及用到的机器。“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这些,我们就只好多花时间去做基础工作。不这样就没法生存。”
语言和文化差异也是华坚集团非洲设厂的挑战。
“埃塞俄比亚人大多只讲本地语言,有阿姆哈拉语、奥罗米亚语,还有讲英文的,导致我们交流沟通很不方便。”张华荣说。
“埃塞俄比亚整个国家没有经历过工业文明的过程,工人们也就缺乏工业文明的理念,组织性、纪律性和服从性以及责任心都比国内差一些。”海宇说,在当地的很多工厂,大概有30%的工人在领完薪水后的第二天就没了人影,“一般15天后工资花得差不多了,这些人再回到工厂继续上班。”
在华坚国际,直到有人因累计迟到5次而真的被开除的时候,上班迟到的问题才得到缓解。而且,国内制造业企业流行的军训和集体操在这里就显得更加必不可少。
为了解决文化差异,华坚集团会定期安排埃塞俄比亚员工到中国接受培训。据了解,利用来中国的机会,很多工人趁机把只能在埃塞俄比亚做应急处理的阑尾炎治愈了。
“埃塞俄比亚员工的工资是中国员工工资的八分之一,目前他们的产出效率只是中国员工的三分之一,如果他们的效率达到中国员工的80%,企业的效益才能上去,条件待遇也会改善很多。”张华荣说。
张华荣介绍说,埃塞俄比亚工人大多对劳动法也不了解,有的人甚至因排斥劳动去要挟工厂。
其实中国企业家已经明确认识到,管理水平将是非洲投资的成败关键。正如世界银行报告所说,以埃塞俄比亚为例,一些“管理良好的”本地企业的生产能力与中国和越南企业相差无几。
李鹏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华坚集团能在非洲干成的事,很多制鞋企业做不到,“因为华坚集团上下的执行力非常强”。即使这样,华坚投资非洲之路也并不平顺。
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张华荣坦称自己对埃塞俄比亚项目的进展状态还是不太满意,因为那里需要有优秀的团队,但是优秀的管理者在中国收入很好,有的不想离开家人,还有的因为不适应非洲气候等问题而不愿意去。
产业下一步转移到哪儿
非洲还是中国中西部
张华荣说,未来他们也会考虑去非洲其他国家投资,影响决策的因素包括:企业经营情况、市场经营是否有活力、政局是否稳定、当地劳动法是否符合发展需求等。
政局是否稳定是张华荣非常关心的问题之一。他透露,2012年8月埃塞俄比亚前总理梅莱斯去世的时候,他心里十分担心政治不稳定。但现在通过交接后,埃塞俄比亚的政局是比较稳定的。
不过,自经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动荡之后,非洲大陆对于工厂和外汇的渴求非常迫切,因此中国工厂受到从政府到民众的普遍欢迎。
关于投资的资金来源,张华荣透露,资金比例为自有资金30%,银行贷款50%,其他20%引入投资或合资。
中非发展基金为华坚集团的非洲战略提供了支持,这是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系统的一个私人股本基金。二者已经签署协议,十年内共同投资20亿美元,在埃塞俄比亚发展专注于制鞋的制造业集群。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贺文萍介绍,中非发展基金前期有10亿美元的投资资金,*后的总盘子是50亿美元。
华坚集团投资非洲的宏观背景是中国制鞋业的转移。事实上,全球制鞋业已发生多次转移,*先在欧洲,接着转移到美国,20世纪60年代往日本、韩国转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转移到中国台湾,到上世纪90年代转移到中国大陆。未来会向何处转移,备受关注。
根据亚洲鞋业协会统计的数据,目前,受到劳动力成本的影响,全球*重要的制鞋基地珠三角地区的鞋企有一半往国内的中西部转移,三分之一往东南亚转移。
不过,有些专家认为,东南亚的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涨中,转移到东南亚的风险在加大,而非洲相对更有发展潜力。
林毅夫认为,从成本核算的角度来看,非洲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佳选择和*后一站,因为目前非洲的年轻劳动力充足,并具有成本优势。
此前华坚集团就关闭了在越南的工厂,进而把生产线转向了非洲。据法治周末记者了解,越南、柬埔寨等国家的工人不如中国工人那么勤勉刻苦,劳动技能水平也相对较低,生产效率不够高。此外,这些国家的工人喜欢超前消费,而且权利意识很强,动不动就会发生罢工要求涨薪的现象。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投资非洲持保留意见。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珠三角制鞋行业情况非常糟糕,已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订单以及几百万个工作岗位转移到东南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鞋业跟着成本优势转移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值得警惕的是,假如按目前趋势发展下去,将可能会引发国内部分工人失业。
因此,李鹏的建议是,有实力的鞋企应该走出去完成全球的生产布局,但中国政府也应该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给予更大的扶持力度,引导更多的鞋企往中西部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