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站不直、走不远”。
工业总产值仅300亿元,7年前的璧山是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西部鞋都”。
规上工业产值已跨过1000亿元,如今的璧山已然蝶变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合一”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从“300亿”到“1000亿”,这组跳跃的数据,是璧山过去7年间交出的一份精彩答卷。若在经济“新常态”的现实语境下去思量,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是什么催生了璧山的产业蝶变?答案是:创新!
经济发展“新常态”,表面看是经济增长减速换挡,实质是发展动力转换和重塑,核心在依靠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面对深刻变化的经济形势,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
落实中央部署,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把包括璧山在内的14个区县纳入“城市发展新区”,定位全市新型工业化“主战场”,工业兴城、创新驱动成为这个区域的首要任务。
近年来,璧山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激活了产业发展“一池春水”,实现了从“西部鞋都”到“国家高新区”的华丽转身,也用基层的生动实践,深刻践行了中央和市委新的发展理念。
思路创新
治理污染倒逼产业转型
提及璧山,很多人脑海里会蹦出“西部鞋都”一词。
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初期,璧山小制鞋、小摩配、小作坊处处“开花”,2009年全区工业产值仅300亿元,但皮鞋企业就达156 0190 2607多家,摩配、汽配零部件企业200多家,其中不少是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产业“野蛮”生长导致空气污浊、臭水横流,贯穿城区的璧南河水质呈劣V类……恶劣的环境,影响着城市面貌,也致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大受影响。
严峻的现实倒逼着璧山。按照“城市发展新区”定位,璧山要建成现代山水田园城市,承接人口转移;要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承接产业转移。然而,没有良好的生态、宜居的环境,就无法吸聚人才、产业等发展要素,就不可能实现转型升级,唯有重构城市生态,以环境聚产业、以宜居促宜业,才能实现发展突围,兑现市委对璧山的要求。
转型之路从环保治污破题。2010年开始,璧山以雷霆之势向污染“宣战”,全区相继关闭污染工业企业512家、养殖场370个,通过创新实施“河段长”分段治理和“河外截污、河内清淤、外域调水、生态修复”的十六字系统治理方案,全面改造璧南河,河水水质从劣V类达到Ⅲ类。
与此同时,璧山还借鉴国内外山水田园城市发展范例,提出建设生态、生产、生活深度融合的“深绿城市”,紧扣城区山水脉络,高密度街面绿化,因地制宜建设风格各异的各类公园30余座,按照步行“20分钟半径”配置工作、生活圈,同时大规模培育、引种植物,打造绿色社区、生态园区。建成区公共绿化面积达到1800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植物品种丰富到2700种。工业园区内,再也没有了昔日的空气污浊、污水横流、机声轰鸣,取而代之的是厂在林中、林在厂中、举目见绿、鸟语花香,整个园区镶嵌着90万平方米绿化,绿化覆盖率达45%。
环境的提升,平添了璧山坚持污染“零容忍”的底气。璧山从机制、体制入手向污染说“不”。严把“入口关”:按照“深绿城市”建设要求制定负面清单,对投资项目不论大小,只要存在较大环境风险,就不能落地。扎牢“防火墙”:建立起一套精细的污染防治管控、考评制度体系。各镇街凡漏报新增污染源的,视作新引进污染企业;凡引进一户污染企业,扣减该镇街上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1%……
环境蝶变使璧山承接产业的能力日益增强,为此,璧山主动融入重庆发展战略和新型工业化布局,转型发展“智能装备、信息技术、生命健康”三大主导产业,得润电子、凯成科技、众泰汽车等一批低污染、低能耗高新技术企业纷至沓来,以璧山隧道通车带来的区位优势,吸引全市1/4左右信息技术企业落户璧山,成为西永微电园*佳“配角”。2012年,璧山工业总产值迈过“千亿门槛”,达1010亿元;2016年,璧山规上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这是一组耐人寻味的数据:近年来璧山关闭污染企业共损失100亿元工业产值,但关掉的100亿元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换来的却是1000亿元产值的低能耗、低污染企业。
“有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得益于思路的创新,璧山以治理污染倒逼产业转型,以环境打造集聚人气、商气,从不排斥污染的“经济锦标赛”中“抽身而出、洗脚上岸”,实现了“做大经济规模”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双赢。有业内人士称,破解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可谓“国家课题”,璧山的产业蝶变,为破解这一课题创造了基层范本。
金融创新
资本市场破解企业“瓶颈”
发展的道路并非一马平川的坦途。
2015年“璧山高新区”获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拉开了璧山工业产业新一轮转型发展的序幕。然而,也正是这一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多变,下行压力加大。璧山产业发展,既迎来“***高新区”获批后的发展利好,不少企业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现实考题。
事实的确如此,国家高新区获批,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竞相入驻璧山,一大批本土企业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然而,企业要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一个创新项目动辄需要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投资,靠企业自身很难解决。在融资难、融资贵客观语境下,钱从何来?
为此,璧山提出“创新+资本=新动力”这一公式,以“政府引导+金融机构辅导”的创新合作模式,借力资本市场,破解企业资金瓶颈。
随即,璧山与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由璧山高新区出资10亿元人民币,与西南证券组成股权投资基金,扶持30家成长性好的企业上市融资。目前,已完成对众泰汽车、凯成科技、得润电子等项目的股权投资10.3亿元,成功培育本土企业——蓝黛传动A股上市,瑞普电气、兴渝涂料、梦赛力士三家企业新三板挂牌。
一子落而满盘活。
“借力资本市场,公司直接融资金额就达10多亿元,仅靠企业本身这是很难实现的。利用这笔资金投入研发和再生产,将撬动几十亿元,乃至上百亿元工业产值。”蓝黛公司负责人表示,通过上市融资,有效破解了阻碍公司实施创新和发展壮大的资金瓶颈。
一方面引导企业进军资本市场,另一方面璧山还积*落实国家激励政策,为企业争取发展资金。
2016年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全国落实重点政策成效较明显的20个地市和20个县区予以通报表扬,并明确从国家专项建设基金、中央预算内投资沉淀资金、专项转移支付沉淀资金、企业债券发行、资金调度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等6个方面予以激励支持。
璧山便是这20个县区之一,也是全重庆**获得表扬和激励政策的区县。据此,璧山积*对接国家、市级有关部门,落实激励政策并力求效益*大化。截至目前,成功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支持项目35个(次),金额31.94亿元,其中17亿元用于支持10家企业发展。
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和建设用地奖励指标等激励政策的落地,为一大批企业带来了实惠。新引进的重点企业得以快速落地并实现开工,已投产企业掀起了转型升级、扩规提质的“小高潮”。
2015年11月11日,众泰集团重庆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在璧山国家高新区开工建设,仅一年时间,该生产基地已建成投用,首辆整车正式下线。
“如此快的建设速度,过去几乎不敢想象。”众泰集团负责人说,正是因为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的注入,大大提速了项目建设进度,缩短了投产、达产周期。
龙润公司是创建于2004年的一家璧山本土企业,主要研发、生产汽车转向系统,公司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及电动转向控制系统产业化项目一期工程已建成并开始试生产,但受制于资金瓶颈,二期工程迟迟未能启动。
“一度时期,公司对二期工程是否上马徘徊不定,而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的注入,让我们吃下了‘定心丸’。”龙润公司负责人说,今年政府为公司争取到专项基金1.27亿元,有了这笔资金的注入,二期工程顺利开工建设,并有效带动了公司与德国大陆集团、清华大学等产、学、研机构的合作,直接加快了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国家激励政策的刺激,地方政府的努力,让璧山产业发展按下了“快捷键”、跑出了“加速度”。2016年,全区规上工业产值已突破1000亿元。
从治理污染、打造环境入手倒逼产业转型;以创新结合资本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近年来,璧山以“小音符”呼应“主旋律”,在中央“五大发展理念”、市委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下,立足“城市发展新区”定位,走出了一条“做大经济规模、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