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制鞋业乃至中国制鞋业发展至今,转型升级的方向在哪里?昨天,第五届世界鞋业发展论坛在厚街举行,来自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名业内外人士齐聚,共同探讨在国际鞋业产业集群分工的日益加强、企业“东南飞”的情况下,中国制鞋企业如何突围并顺利转型升级。
论坛中,多数参会者达成共识,包括制鞋业在内的中国制造业应延长产业链,进行产业转型升级迎接“第二春”。而东莞作为我国*早的制鞋产业基地之一,部分企业已经走上了“2.5产业之路”。
名词解释
什么是2.5产业?
2.5产业是指介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中间产业,既有服务、贸易、结算等第三产业管理中心的职能,又兼备独特的研发中心、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中心和现代物流运行服务等第二产业运营的职能。
昨天,第五届世界鞋业论坛以“产业分工、合作共赢”为主题,吸引了业内专家学者、行业协会领导及企业领军人物、政府主管机构等700余名与会嘉宾参加。
鞋企到底应该“往哪飞”
论坛中,专家们频繁提到制鞋业工厂“东南飞”现象—近年来包括东莞制鞋企业在内的不少制鞋业企业纷纷转移到东南亚等国家。美国零售商协会主席透露说,前些年,有一批东莞制鞋企业跟着外资品牌转移到越南开厂,*开始有少部分赚到了钱,但是*近三五年转移过去的,基本上都在叫苦,为什么?因为越南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其土地、劳动力工资的成本比中国低不了多少。
对于这个话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国务院参事林毅夫则认为,国内企业可以考虑走得更远,比如去到目前工资只有东莞四分之一的非洲国家。“虽然非洲一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差,但是政府可以考虑集中管理,比如设置工业园、行政效率不高可以在园区内实行一站式服务,这些都是我们国家一步步摸索出来的。”
而世界鞋业论坛的“常客”—WTO首席谈判代表、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则表示,中国劳动力丰富,国家需要强大的制造业来稳定就业,国内始终有部分学历不高、就业困难的群体需要制造业消化,因此,制鞋业这样的传统制造业有理由加强管理,留在国内,在质量上下工夫,没有必要走出去。
制造业必须实现技术**
针对人工成本的不断攀升和劳动力资源的匮乏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制鞋业的健康发展,企业普遍面临招工难的困扰,从过去的“有人愁订单”,到现在没有工人而“有单不敢接”。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制鞋企业也面临着各种的困难和变化。
面对这些问题,昨天,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教授郑力在演讲中提到历史上的“世界工厂”,如英国和美国,其特点均是大批量、低成本的流水线模式,而依靠汽车、家电、微电子等产业而经济迅速崛起的日本则是追求精益生产模式,生产运输、流程体系、供应链体系等环节均以精益化为目标。他表示,在未来20~40年,中国制造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不仅要求制造业继续发挥优势,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份额,还必须实现产业**、技术**。
专家们认为,不仅仅是鞋业,其他劳动密集型制造行业,也将迎来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机械化、智能化、精益化生产制造。
鞋企尝试发展电子商务
制鞋产业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步入“2.5产业”时代成为趋势,产业平台企业代表们认为,厚街的鞋业产业在中国及世界鞋业的地位不可小觑,在产业转型升级中,产业平台对企业及区域鞋业经济有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记者了解到,目前东莞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正在尝试将产业链从加工向服务延伸,即所谓的“2.5产业”,世界鞋业总部基地正是东莞龙头制鞋企业华坚集团在政府的支持下,从单纯的贴牌加工生产企业,联合各方资源打造的集鞋业研发、贸易、采购、物流及品牌孵化于一体的鞋业高端服务平台。
此外,金牛皮革国际集团走的也是“2.5产业”的道路,该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在几年前就开始尝试电子商务、皮具商行连锁店,更侧重于往电子商务方面发展,“我们的电子商城现在虽然还没有收到实际的经济效益,但是这条路值得坚持下去,以后实体店有自己的电商平台,后劲发展远远超过单纯的贴牌生产和原材料贸易。”
此外,东莞丰图鞋材有限公司原来专门做皮革原材料的生产和贸易,该公司在鼎盛时期几乎垄断了耐克的原材料供应,每年的销售在亿元左右,但是随着宝元、裕元等企业不断外迁、减产,并将生产力转移到东南亚后,丰图公司也就出现了经营扩展上的困境,在前两年,该公司作出战略性的调整,增加了培训皮鞋设计师的服务,走上了培训、猎头等人才供应链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