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一综合整理
不久前,住建部公布了**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进入这份名单的小镇共有127个,其中浙江8镇入选,位列数量榜首,其次,江苏、山东和四川各有7镇入选。
特色小镇,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也是目前大力推进的重要任务。
国外的特色小镇也不少,有些小镇不仅具有优渥的人居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遗迹和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而且很多还是**大学、世界**企业的总部所在地,集中了很多大城市也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
国外的小镇如何打造?从几个案例中,便能有所了解。
法国格拉斯
全世界的香水之都
现代香水发端于16世纪法国南部的小镇格拉斯,俗话说:“世界的浪漫在法国,法国的香氛在格拉斯小镇。”
格拉斯小镇位于法国东南部,地中海和南阿尔卑斯山之间,是一座环境优美清幽、气候温和湿润、街道交错狭窄的中世纪小城。它地处山区,较为温暖,距离海边20公里路程,特殊的气候非常适合花卉种植,再加上地区人文和产业偏好,小镇重点产业逐渐偏向花卉种植业及香水工业。花卉种植业包括了茉莉、月下香、玫瑰、水仙、风信子、紫罗兰、康乃馨及薰衣草等众多品种,其香精成为众多香水师趋之若鹜的理由。
法国是世界**香水出口大国,占全世界香水出口量的38%。而位居蔚蓝海岸的美丽小镇――格拉斯,则是法国香水的**产地,这个不到4万人的地方,有超过30家的香水工厂。自18世纪末以来,格拉斯的香水制造业一直相当繁荣,风靡世界的品牌香奈儿5号香水就诞生于此,它也为法国赢得了“香水之国”的美誉。
格拉斯小镇生产法国2/3的天然芳香,用于制造香水和食品调味料,每年香水业为小镇创造超过6亿欧元的财富。小镇因为香水也设有国际香水博物馆、弗拉戈纳尔美术馆、弗拉戈纳尔香水工厂、普罗旺斯艺术历史博物馆等**景点,吸引全世界的爱香及旅游的人士到来。格拉斯每年举行国际玫瑰博览会和“茉莉花节”,在茉莉花节要举行盛大的活动,装饰华丽的花车穿过市镇,并设置焰火、免费派对、民间音乐团体和街头表演者等活动。格拉斯小镇已成为探访香水之路的旅行者们争相拜访的圣地之一。
格拉斯小镇傍山而建,陡峭的台阶像一条条蜿蜒的带子,把小镇那些散落的塔式建筑和窄窄的石板路串在了一起。这里面朝大海,夏季地中海吹来的季风湿润宜人,阿尔卑斯山下的地下水加上充足的阳光,使格拉斯成为花草优生地带。冬季圣诞节后,来自澳洲的黄绒花将格拉斯及整个蓝色海岸染成金黄色;春季,染料木的黄花取代黄绒花;夏季,田中是紫色的薰衣草;5、6月份是玫瑰的季节,7至9月茉莉盛开。此外,还有月下香、玫瑰、水仙、风信子、紫罗兰、康乃馨及薰衣草……由于格拉斯位处坡地,各个品种的花均找到了自己需要的海拔高度而各得其乐。每年在这个地区采集的花朵有700万公斤之多。
在格拉斯小镇附近的山丘里,一座宁静的溪谷若隐若现,蜿蜒的乡间小路从中间划开,一条叫塞瓦捏的小溪平静地流过,另一边平坦的玫瑰与茉莉花田就是世界**的香水圣地。这座名为lepetitcampadieu的花田,法语的意思为“上帝的小营地”,是世界上***的香水的原料供应地。
其实,法国小镇格拉斯*初成名于皮革业,后来因环境污染发展了养花,再后来格拉斯便借了花的精髓成了世界的香水之都,如今旅游业又成了小镇的主导产业。由此可见,格拉斯小镇历经了多次的产业转型,并*终走上了以绿色农业为基础(鲜花)、新型工业为主导(香水)、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旅游)的经济发展模式。
**次转型从16世纪初开始一直持续到17世纪中叶,这次转型使格拉斯人抛弃了污染严重的手工皮手套生产,转而生产更环保、附加值也更高的香精和香水。这次转型有两个方面的成功之处,**是实现了香味皮手套对异味皮手套的淘汰,实现了产业的升级换代,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第二是善于发现商机的手工匠们主动放弃了皮手套产业,转而进入附加值更高、具有更大社会需求的新兴产业――香精和香水产业,以获取更高的收益。
小镇第二次转型是近半个世纪左右的事情,它成功融入了全球产业链。今天,小镇里一般使用蒸馏法来提炼精油,为了保证精油的质量,尽管成本很高但是作为原料的鲜花一直是手工采摘,特别是当地一种素馨花只能在凌晨4点到上午10点间采摘,这种近乎苛刻的传统被一代代沿袭了下来。由于格拉斯本地采摘的鲜花成本过高,使得香水制造厂商进而转向进口原材料,比如高质量的玫瑰花从保加利亚、土耳其和摩洛哥等国进口;茉莉花来自埃及、意大利;依兰来自热带的科摩罗和印度尼西亚;苦橙和柠檬主要产地也是意大利;珍贵原料霍广香则多从印尼进口的。
格拉斯小镇始终保持着活力,如今也仍在转型与发展中。
美国格林威治
对冲基金的传奇之地
在美国,有一个小镇跟硅谷一样有名。只不过硅谷讲的是二进制(it),这里讲的是衍生品(金融)。在硅谷,有神一样存在的独角兽公司,在格林威治,有传说中才听过的千亿美元级对冲基金大鳄。这就是格林威治,世界对冲基金之都。
格林威治小镇占地面积只有156 0190 2607平方公里,是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小镇。但不凡的是,这座小镇里却集中了超过500家的对冲基金公司,其掌握的财富规模更是惊人,仅bridgewater这一家公司就控制着1500亿美元的资金规模。所以说美国格林威治小镇是对冲基金的传奇圣地,一点儿也不夸张。
格林威治小镇离纽约州很近,坐火车35至40分钟,大概相当于深圳到广州的距离。每天早上能看到很多年轻人很有朝气、衣着讲究地从纽约州赶到康州上班,形成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格林威治环境优美,风景如画,别墅区众多,非常安静。大多数对冲基金的工作人员都能步行上班,满眼尽是绿色,这个地方还很适合老年人,60岁以上的基金经理都能安安静静地过日子。
但是如果只是为住大房子,环境好,纽约北面远离曼哈顿的这种地方也很多,为什么一定是格林威治呢?
格林威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目前的规模,可以说它是自发形成的,但是也有政府的因素在里面。它的税收特别优惠,这一点吸引了很多对冲基金在那里落户。
在几十年前,格林威治开始发力吸引对冲基金的时候,当地税收比纽约要低很多。大概一千万美元的年收入,在格林威治要比在纽约省50万美元。再加上本身环境也不错,交通也方便,离纽约又不远,这些节省的税金切切实实吸引了*早的一批对冲基金企业。
格林威治的税率也比纽约低,比如说房产的物业税,小镇只有千分之十二,近在咫尺的纽约州就要千分之三十。但税率低,格林威治政府怎么运行?很大程度上,要靠对冲基金大佬捐款,包括公立学校、教堂和图书馆等,这也是平衡预算的很重要的方面。
按理来说,对冲基金这种机构,交易上可以远程下单,金融市场的交易所都只是变成了一个概念,地理位置并不重要,对冲基金应该并不在乎办公的地区,为什么一定要聚在一起呢?
实际上,对冲基金行业是对聚集效应要求*高的行业。
美国很多机构投资者都这样说,他们选基金基本就在纽约和格林威治,其余地方都很少去。很简单,出差是需要成本的,机构投资者选择对冲基金投资**要对基金进行尽职调查,这就需要一个足够多的走访量。
而且,投资者维护投资组合还需要定期跟踪,离着远总归不方便。这也是为什么规模效应一旦建立起来,将很难撼动这个地位。
纵观全球,对冲基金聚集区一般都放在沿海地区,因为网速非常重要。现在都是拼毫秒级的,网速差个几秒就是很大的劣势。此外,对冲基金中心还要离金融中心近,因为牵涉到银行的兑换,至少要跟一个比较大的分行离得近。格林威治小镇都满足这些条件,所以自然而然地聚集了大量的对冲基金公司。
对冲基金基地还要有严格的安保系统。2003年在格林威治的地下室发生了一个很有名的绑架事件,esl是一个很有名的基金,掌控着大概90亿美元,它的老板曾经是康州首富,这个人在地下的停车库被绑架,绑架他的是三个小伙子,他们不知道他是康州的首富,就向他勒索,他就给了他们一张卡,这张卡里有500万美元,那些人太高兴了,就拿着500万美元到外面买比萨,就在他们买比萨的时候警察根据交易记录把他们抓起来了。这是外部安全的问题,还有一个内部安全的问题。1999年7月20日曾经发生过一个事件,某公司的对冲基金经理在两个月之内把10.5万美元的自有资金全部输掉了,并怀恨他的同事,“我输肯定是你赢”,就拿了一把自动突击步枪打死12个人打伤13个人,当时在北美引起了非常大的震动。
现在,格林威治的安保系统非常强大,比如进门的地方有警犬,要是带些什么武器进来会被发现。安全问题已不用再担心。
除了富丽堂皇的豪宅,格林威治还以水道、蜿蜒的乡村路、森林、草地和峡谷著称,这里变成了世界*美的世界对冲基金之都。
丹麦卡伦堡
工业共生的生态之城
想象一下,若工业城市的产业链就像条食物链,a公司的废物是b公司的食物,发电厂的蒸汽提供给制药厂,制药厂的污泥变成邻近农场的肥料,这样的模式可能发生吗?
丹麦卡伦堡市正是企业共生与循环经济的体现。卡伦堡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西边约百公里,是个规模不大的小镇,居民约5万。过去40年来,卡伦堡创造出产业共生模式,你的废物是我的原料概念,证明跨产业的资源循环利用并非梦想。
*初,这里只有一座火力发电厂和一座炼油厂。经过数年的发展,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卡伦堡的主要企业相互间交换蒸汽、不同温度和不同纯净度的水以及各种副产品或者“废料”。上世纪80年代以来,当地发展部门意识到它们逐渐地也是自发地创造了一种体系,将其称之为“工业共生体系”。“工业共生体系”的发展使这个不为人知的小镇在世界上知名起来,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其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其他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区域循环经济的传统典范。
据了解,目前在卡伦堡工业共生体系中主要有四家企业:丹麦*大的火力发电厂阿斯耐斯瓦尔盖发电厂,发电能力为150万千瓦;丹麦*大的炼油厂斯塔朵尔炼油厂,年产量超过300万吨,消耗原油500多万吨;丹麦*大的生物工程公司挪伏・挪尔迪斯克公司;瑞典企业吉普洛克石膏材料公司。
卡伦堡市政府也参与了该共生体系的运行,它使用发电厂出售的蒸汽给全市供暖。共生体系内的成员相互间的距离不超过数百米,由专门的管道体系连接在一起。此外,工业园区内还有硫酸厂、水泥厂、农场等企业参与到了工业共生体系中。
由于进行了合理的链接,能源和副产品在这些企业中得以多级重复利用。这些企业以能源、水和废物的形式进行物质交易,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炼油厂的废水经过生物净化处理,输送到发电厂,作为发电厂冷却发电机组的冷却水。炼油厂生产的多余燃气则作为燃料供给发电厂,部分替代煤和石油,每年能够使发电厂节约煤3万吨,节约石油1.9万吨。同时这些燃气还供应给石膏材料厂用于石膏板生产的干燥之用。发电厂产生的蒸汽供给炼油厂和制药厂(发酵池),同时,发电厂也把蒸汽出售给石膏厂和市政府,它甚至还给一家养殖场提供热水。发电厂一年产生的7万吨飞灰,被水泥厂用来生产水泥。企业间通过这种“互助”,实现了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
据了解,卡伦堡16个废料交换工程总投资为6000万美元,而由此产生的效益每年超过1000万美元,取得了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要探求卡伦堡小镇的发展动力,可以看出,**个驱动力来自于政策机制。政府在制度安排上对污染排放实行强制性的高收费政策,这使得污染物的排放成为一种成本要素。例如,对各种污染废弃物按照数量征收废弃物排放税,而且排放税逐步提高,迫使企业少排放污染物。为了防止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动机驱动下隐瞒危险废弃物、逃避废弃物排放税而给社会造成巨大危害,对于危险废弃物免征排放税,采取申报制度,由政府组织专门机构进行处理。与此同时,对于减少污染排放则给予经济激励。这是卡伦堡生态工业模式产生的基本原因。
第二个驱动力来自于企业经济效益和长期发展。卡伦堡地区水资源缺乏,地下水很昂贵,发电厂的冷却水若直接排放不仅会导致水的供给短缺,使得当地其他企业无水可用,发展受到限制,而且还要缴纳污水排放税。因此,其他企业就主动与发电厂签订协议,利用发电厂产生的冷却水和余热。因为在卡伦堡,对于那几家企业来说,加工废水重新利用的成本与缴纳污水排放税相比可以节约50%的成本;而与直接取用新地下水相比可以节约成本约75%。因此,水的循环利用成为*早循环利用的生产要素。这是卡伦堡生态工业存在并发展的核心。
第三个驱动力来自于企业的生态道德和社会责任。卡伦堡的制药厂利用制药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制造有机肥料,免费送给周围的农场使用,作为回报,企业从农场获得农产品做原料。这使制药厂与农场之间成为循环经济联合体,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这是制药企业追求对社会负责任形象和生态道德的结果。
同时,丹麦卡伦堡还积*打造绿色宜居环境,引导地区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