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为了更好地锻炼身体,小张决定置办一套运动装备。某国外知名运动鞋专柜,品种丰富,运动鞋式样、功能、规格、价钱各不相同。小张无意中看了看鞋子的产地信息,发现并非“Made in China”,而是“Made in Indonesia(印度尼西亚)”。好奇的他连续看了多双鞋,“Made in Vietnam(越南)”、“Made in Bangladesh(孟加拉)”,甚至有他不知道该如何翻译的国家名称。这些“进口鞋”并不贵,甚至比类似款式的“Made in China”便宜不少。
小张问专柜人员,为什么产地不是国内?专柜人员说:“产地不重要吧?我们在全球都有工厂,无论哪里产的鞋都有质量保证。”
颇有些“打破砂锅问到底”精神的小张并没有就此罢休。在接下来的购物之旅中,他发现除了运动鞋,衣服、配件、皮鞋、箱包等很多产品“Made in China”外,产地还有泰国、菲律宾、印度、斯洛伐克等,当然这种情况只在一些知名的全球品牌上出现。总体来看,除了中国,出现频率较高的产地仍是东南亚国家。
小张还发现,这些进口产品的价格都不算高,不少还低于“中国制造”的价格。以“哥伦比亚”牌的户外鞋为例,国产的一款带有防水功能的户外鞋售价156 0190 2607元,而越南产的类似款式无防水功能的户外鞋价格为989元,相差400多元!
不都说中国制造又便宜又好吗?为什么在国内销售的商品反而不在国内生产呢?小张决心搞个明白。
一位在国内某运动品牌公司工作的朋友告诉小张,许多国际品牌基本上都是轻资产公司,这些公司只掌握设计和营销,而把制造环节外包,交给代工工厂根据订单情况生产。比如,耐克的代工主要交给台湾宝成集团和丰泰集团,而宝成和丰泰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设有工厂,当然更多集中于东南亚国家。产地不同体现的是制造商对全球资源的配置,对此无需大惊小怪。
纵观全球运动鞋的产业转移规律,可以说与成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投资环境成本都成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换句话说,指挥代工的制造商们全球“调配”资源的大棒正是价格,逐利本性使得制造商把部分订单从中国内地“调配”到了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
事实上,这种趋势前两年就已出现,只是近两年随着国内制造业成本的上升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已。据统计,2010年中国内地用工成本平均增长20%-40%。更令人关注的是,即使工资上涨仍存在用工“招不进、留不住”的现象;原辅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普涨30%-****;人民币继续升值。
从工人工资情况看,目前国内多个劳动力密集的沿海城市*低工资都超过1100元,约166美元。而越南*新的*低工资标准约100万越南盾,约51美元;孟加拉国成衣服装工人的*低月工资约42美元;工资相对较高的印尼平均月薪为120美元左右。
在工资增长的同时,国内的消费需求也在进一步扩大,中国“世界工厂”角色正逐步向“世界市场”过渡,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逐渐放下“身段”,以更亲民的价格迎合中国市场的消费者,这也是小张看到如此多便宜“进口鞋”的原因。
虽然产业转移趋势成为必然,但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等多位专家指出,其他正在崛起的东南亚国家如印尼等要取代中国的制造大国地位,近几年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从中国流向东南亚国家的订单并非全部。对于标准更高、工序更复杂、需要更多熟练工人的订单来说,**地还是“中国”。“中国制造”仍拥有相当的优势:劳动力素质高、管理先进;产业链完整、配套完善,辅料供应及外协工种配合好,设备采购维护成本低;与出口相关的配套手续简捷便利效率高等。
小张也认为,这种选择性的产业转移是件好事,能倒逼“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转型,而物美价廉的进口商品会给国内消费者带来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