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箱包皮具生产基地”落户,邵东箱包皮具产业迎来新发展。
中国经济网邵阳4月30日讯(记者 向进 摄影报道)“打造升级牌,共筑邵东梦。”有着多年经济工作研究经验的湖南省邵东县县委书记黎仁寅思路非常清晰,随着中国箱包皮具生产基地正式落户邵东县,黎仁寅坦言,邵东县箱包皮具行业发展正向“百亿产业”集群迈进。
30年磨一剑,亟待新发展
邵东人因积*进取、吃苦耐劳、敢为人先、善于经商而闻名遐迩,被称为“中国犹太人”。据当地统计,邵东有近40万人在外经商,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目前,更多邵东商人选择回乡建设家园。据统计,目前邵东县箱包皮具就业人员超过7万人。
据黎仁寅介绍,邵东县箱包皮具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产业发展经历了“无牌—冒牌—贴牌—创牌”的自主品牌发展之路。随着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箱包皮具已成为邵东5个支柱产业之一。
目前,邵东县由单一的皮带生产发展到书包、背包、旅行包、女包、男包等7大系列5000多个品种,畅销国内及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
邵东县皮具协会会长、邵东龙凤皮具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应来称,邵东县箱包皮具总销售产值突破60亿元,已有湖南省**商标7个,湖南**产品1个,中国**品牌4个。
同时,产业发展带动了拉链、皮革、箱包原辅材料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据了解,邵东县20多万农民因此脱贫致富。
2013年4月29日,邵东县国旺拉链厂,一位年轻工人在车间修理机器。据称,在机械化生产车间,每位工人负责12台机器正常运转,工人工资约4000元/月,熟练工待遇更高。
邵东龙凤皮具实业有限公司大楼挂了巨幅招聘广告,普通工人工资超过2500元/月,熟练工可拿到6000元/月。
此外,为产业长足发展,邵东县有专门的学校对箱包皮具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专业培训使得产业工人技术研发能力得到提高。
基地落户,规划“百亿产业”集群
目前,邵东县箱包皮具生产已经由原始家庭作坊式加工生产发展到具有现代化气息的中小型企业生产,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周边黑田铺、黄陂桥等7个乡镇为依托,辐射面积达20平方公里的庞大产业经济圈。经济圈一带“村村做箱包、组组搞加工、人人懂经营”,行业经济规模呈跨越增长之势。
现在,邵东县拥有箱包皮具生产企业2000余家,其中规模企业200余家,经营户500余家,从事箱包皮具配件生产和销售的企业1000余家。
同时,邵东县箱包皮具实现了营销网络国际化趋势。目前,邵东县有一大批经销人员活跃在广州花都、浙江义乌、河北白沟等全国各地。产品远销俄罗斯、泰国、越南、巴基斯坦、老挝、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书包销售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义乌市场外贸出口的中低档箱包70%源于邵东。
尽管如此,邵东县与广州狮岭、河北白沟、浙江义乌等地相比,箱包皮具企业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特别是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
新问题在考验邵东县的父母官。为此,邵东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新策略:立足邵东县情,准确把握特色,充分发挥优势,倾全县之力打造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中国皮具之都”,推动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2012年11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授予邵东县“中国箱包皮具生产基地”称号,邵东县成为湖南省**的全国箱包皮具基地,目前,全国仅有8个县(市)获得这份荣誉。
2013年4月29日,“中国箱包皮具生产基地”授牌仪式在邵东县体育馆举行。
黎仁寅称,授牌给邵东县箱包皮具产业发展指明了目标方向,迈入新台阶。整合各方面资源,加强箱包皮具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产业技术升级,着力打造自主品牌,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推动产业特色,尽快形成邵东“百亿产业”。
邵东县为争得荣誉付诸了行动,早已做好“办名厂,创**,育名城”的准备。
刘应来说:“邵东箱包皮具产业将大办工业,抱团发展,立足品牌,扩容升级,走向国际。”
据介绍,邵东县将在开发区公园路延伸地段兴建一座2000亩地,投资20个亿的标准化企业社区,力争两年建好一期500亩地的标准化厂房。
除此之外,两年内邵东县将创国际级******1—2个,湖南省**商标10家,产品从中档逐步向高档发展。
邵东县还将加快皮具工贸园市场扩容升级,建设全国**的国际箱包商贸城。5年内拥有自营出口企业达25家,出口创汇3亿美元。
“**邵阳发展,重返湖南十强”黎仁寅说,箱包皮具产业发展思路将为邵东县“加快科学跨越发展,特色集群发展,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新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