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从北京出发,缓缓地向南行驶,这是从北京到河北省辛集市**的一趟列车。
这是曹伟今年第二次回老家,这位土生土长的辛集皮革商人几乎全年都在外面跑市场,这次回家正是为了准备中国(辛集)国际皮革城(下称辛集国际皮革城)开业前的打理工作。
“自从2008年年底辛集皮革业遭受俄罗斯闭市危机后,我们就一直期待着辛集建设国际皮革城,在家门口做生意肯定安全多了。”曹伟准备在辛集国际皮革城承包一个100平方米的摊位,对于即将在9月底开业的辛集国际皮革城,他充满了期待。
神话造富
辛集是**的皮革业中心,皮革制造、皮革贸易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就享有盛名。65岁的老人梁国申向记者介绍道:“我小时候辛集被叫做连官殿。当时有种说法,买皮衣到连官殿。”
梁国申是辛集皮革城的董事长。辛集皮革企业(包括制衣、制革)的厂房等建筑,有60%以上都是出自梁国申之手。
辛集的皮革产业分为两大区域——制革工业区和制衣工业区。156 0190 2607年,辛集市委、市政府开始筹划建设皮革城。“在这之前,人们都是在各自的村里分散生产,没有一个集中生产的地方。”辛集皮革城制衣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冯占军说道。
虽然皮革城建成在1993年,但当时的皮革城仍然维持着一种分散生产、分散销售的模式。规规矩矩的二层楼,上边是工厂、下边是门店,后边是工厂、前边是门店。
打破这一松散模式进而对辛集皮革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一步是,1996年辛集市东南角制革工业区的建设以及区内同步建设的污水处理厂。而在这之后,皮革城在保留自身规模的基础上,改为制衣工业区。自此,辛集的制革工业区与制衣工业区两区形成,这为辛集制革、制衣企业的做大做强以及辛集区域品牌的打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3~2000年,辛集的皮革产业以内贸为主,辐射华北、东北地区,甚至覆盖全国各地。“福建那一块也有我们的服装,即使没有我们的服装,也有我们的皮革。”冯占军生动地描述道。
正是这短短的不到10年的时间,皮革产业成就了辛集的一批百万富翁。“500个不止啊!”辛集市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胡志杰向记者感慨道。
印象制革区
与印象中制革厂区的污水横流、气味刺鼻的场景大相径庭,辛集的制革工业区几乎全无传统皮革工业对于环境破坏的一切诟病。
从辛集市中心到制革工业区,10来分钟的车程。天气灰蒙蒙的,飘着小雨,潮湿的空气笼罩着大地,已经很难闻到印象中浓浓的皮革厂的味道,记者很难想象制革工业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1996年年底,王建柱调任到制革工业区管委会做副主任,那时候辛集制革工业区才刚刚开始建立。
改革开放以后,辛集仅有一个国营皮革企业(辛集市皮毛厂,现已破产),其余都是私营企业,一般为农民在自己村里制革。1996年初,这些散布在各村的私营企业自发地形成了两个制革集中区——城北的东柳棵村和城西的试炮营村。其他制革企业仍分散在各村,不太集中。
“以前制革规模都比较小,没什么污染治理设施,国家政策管得也不太严,慢慢就形成了危害。”王建柱回忆。
这一年,辛集市委、市政府认识到了这个危害,决定征地筹建一个新的制革工业区,规范两个传统的制革集中区。分散各村的制革企业可以自主选择搬进哪个区。
199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令取缔关停15种重污染小企业。在这15种小企业中,小制革企业就涵盖其中,即年加工皮革3万张(折牛皮标张)以下的制革厂(2张猪皮折1张牛皮、6张羊皮折1张牛皮)。凭借这股东风,在辛集小制革企业被取缔的基础上,辛集制革工业区管委会强制性要求具有一定规模的制革企业入区发展。
然而,入区发展成本并不低。制革企业入区,**需要支付高额的地价费,包括含在地价中的建设制革工业区污水处理厂的费用。其次要购置新设备的费用。企业一次搬迁的过程就是一次升级的过程。以前在村里的时候,制革企业的厂房也谈不上规划,设备工艺已经陈旧。“就跟咱们搬家一样,人们都有这么一种心理,从一个住了十几年、家具破损的老房子搬到一个新房子的时候,肯定不会把旧家具搬过来。”王建柱笑着举例。
辛集制革工业区选在了城市排水的下游和主导风向西南风的垂直线东南角。制革工业区建设的**要务是治理水污染。制革企业是奔着挣钱的长远考虑搬进来的,各有所需,并不相斥。制革工业区在用水、排水、卫生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坚持三级治理——制革企业对污水做简单的泥沙沉淀处理,防止排水过程中堵塞排水管道;污水通过排水管道进入制革工业区污水处理厂进行二级治理;*后进入辛集市水处理中心,经过辛集市水处理中心治理后的水才可以直接排放。
如今,辛集制革工业区有污水处理厂4个,厂区之间可实现并联,能够满足区内大大小小80家制、革企业日排水量4.5万吨,即使突然停电,也能够正常运作,不受影响。
梦断俄罗斯
1998年之前,辛集皮革内贸市场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辛集的皮革企业发现了另一块沃土——俄罗斯市场。那时候谈到俄罗斯三个字,辛集皮革企业的老板们可谓是两眼发光。事实上,*早开拓俄罗斯皮革市场的是温州,而非辛集。但是当辛集进入俄罗斯皮革市场后,便很快抢占了优势地位。早在1994年,辛集的皮革企业就在俄罗斯做皮货,虽然出货量不算太大,但利润也算可观。冯占军回忆:“后来越干越大,越干越刺激、越成熟。”
正如冯占军所描述的那样,从1998年开始,辛集七八成的皮革企业中有90%的皮货都用来做外贸。以俄罗斯为基础的东欧市场,是当时他们的主要出口地。毫不夸张地说,当时俄罗斯人穿的80%的皮衣是与辛集皮革企业密不可分的。
令人疑惑的是,当时的辛集皮革企业怎么舍得放弃做得正好的内贸市场,而纷纷转移到外贸市场呢?
说白了,无非是辛集的皮革企业看到了俄罗斯市场诱人的利润。梁国申用一个简单的数据就说明了问题,“当时,一件皮衣做内贸赚1000元,做外贸就赚3000元”。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急需进口大量货品,大批华商在中俄间做起民间贸易。为了鼓励进口、简化海关手续,俄罗斯海关委员会允许清关公司为货主代办进口业务。清关公司与海关官员联手,通过包机包税的方式帮助进口商品以低于法定的关税进入俄罗斯市场。“灰色清关”在加速廉价货物通关、丰富俄罗斯市场的同时,也为不懂俄文和不熟悉当地复杂报关程序的华商提供了方便。“灰色清关”成了俄政府无可奈何的潜规则,日益泛滥起来。
2002~2007年,辛集皮革企业对俄罗斯市场贸易的海关登记数字,每年达到七八亿美元。这个数字不包括以人民币结算的边境贸易的交易额,如果将边境贸易数字统计进去,每年保守估计在10亿美元左右。
从2000年到2008年,又一个不到10年的时间,辛集的千万富翁群崛起。
然而,对于辛集而言,2008年是坎坷的一年。噩耗在这一年的9月11日传来。这**,俄罗斯官方以打击“灰色清关”为由,对阿斯泰(ACT)市场进行突击检查,查封了华商储存在仓库里的鞋、服装、袜子等日用品。辛集皮革企业的皮货也牵涉其中。这次查封,重创了一路在俄百检网顺水的辛集皮革产业。
然而这只是开始。随着俄罗斯经济条件的好转,俄政府对增加税收的期盼越来越强烈,同时“灰色清关”中伴生的腐败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基于这些原因,俄罗斯*高领导层决定采取行动彻底根除这种非正常的贸易方式。
其实在2008年上半年,辛集皮革企业就已经闻讯俄罗斯政府要采取某些措施对其市场进行整顿。但是苦于俄罗斯政策一直不明朗,辛集皮革企业摸不透俄罗斯政府究竟会采取哪些措施,无从应对,辛集皮革企业在担惊受怕中适当地减少了对俄外贸量。这一年世界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卢布贬值后购买力下降,用“雪上加霜”四个字来形容再生动不过。那段日子,辛集皮革企业的对俄贸易很难熬。
2009年6月29日,俄方以查封走私货和违反卫生消防安全为由,宣布俄罗斯*大的华商市场——莫斯科切尔基佐夫斯基集装箱市场无限期临时关闭。半个月后,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又宣告其死刑:“不是暂时关闭,而是永久关闭。”
莫斯科切尔基佐夫斯基集装箱市场的“死刑”对辛集皮革企业来说却是转机。明确了具体的政策、措施,辛集皮革企业虽有所失望,但却不再彷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政策下达,辛集皮革企业审时度势、寻求应对措施、积*调整路线。
在这近一年的低迷行情中,辛集皮革产业损失了10亿人民币。
自我救赎
10亿人民币的损失对单个企业来说可能会是致命的打击,但是分摊到辛集众多皮革企业头上,似乎只是点皮肉伤。辛集皮革产业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相反,这一遭遇为辛集皮革产业转型提供了良好契机,加快了其转型的步伐。
莫斯科切尔基佐夫斯基集装箱市场的永久关闭给辛集皮革企业敲响了警钟——单一的俄罗斯市场风险太大。辛集皮革业制衣工业区管委会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积*筹划辛集皮革产业战略大转型——由单一依赖外贸转变为外贸、内贸并举。
辛集国际皮革城正是在转型中应运而生的,这是辛集市委、市政府建设辛集皮革产业的又一力作——投资10亿元,主体工程占地380亩。辛集国际皮革城以批发为主,集零售、物流配送、服装表演与皮革博物馆等多功能于一体,并设有外贸专区。
“即便是俄罗斯市场存在风险,我们也可以把俄罗斯以及东欧的客商、边贸客商都吸引过来。”冯占军分析道,由辛集皮革企业走出去销售变为请国外的客商走进来看货,“把外贸做到家门口来”,这种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举措不失为一种有效策略。
辛集皮革企业还加大了欧美市场以及韩国、日本等东亚市场的开发力度,客户和订单稳步增加,出口量逐步扩大,2009年约占出口总量的7.32%。
此外,辛集市委、市政府正在努力打造三小时购物圈,力求三小时内,北京、天津、济南、太原、郑州均能开车当天往返。
当年辛集在俄罗斯皮革市场大肆掘金的时候,浙江海宁皮革在国内市场做得如鱼得水。《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的多位辛集皮革产业相关人士在谈起海宁时,对海宁做内贸市场均连连称赞,并称要向海宁学习做内贸。这并非空话,辛集确实在这样做。每年一届的“皮博会”从来没有停办过。2009年以来,辛集皮革企业将皮革城已有门店装点一新,并在华北、东北、西北等大中城市建立的200多个连锁店、专卖店,召开多种形式的新品订货会。这些举措使得辛集皮革国内市场启动顺畅,内贸总量呈增加趋势。
目前,辛集皮革企业贴牌优势突出,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共贴牌加工80万件,占总量的19.51%。“贴牌是发展的前提,自主品牌是发展。”梁国申谈道。
“虽然自己的牌子与贴牌后的价格比例大概为1:5,但贴牌产品的利润却是相当低的。”王建柱感慨道。贴牌只挣加工费,辛集皮革企业不会长期做贴牌。打造自主品牌需要时间,他们也在寻求自主品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