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全球制造业小组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日前联合发布《2013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的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在当前及未来五年均位居榜首。
在国内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的前提下,中国**“世界工厂”的桂冠何以在当下和未来五年仍得以保持?
总体趋势:“亚进欧退”
德勤**对全球550名制造业CEO及其他**管理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量化评分,并调整因国家和文化偏见、行业差异以及公司规模大小所可能带来的误差后,综合专家学者的意见产生该结果。
该调查考察了各国人才驱动的创新、劳动力与原料的成本与可得性、能源成本和政策、供应商网络、本地市场的吸引力、经贸金融与税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对制造业与创新的投资、法律法规体系、医疗保健体系。
得出的结果显示,当前制造业竞争力排名前三的国家分别是:中国、德国和美国。在排名前十的国家中,只有一半是发达国家。该报告对五年后制造业竞争力国家前三名的预测是:中国**,印度和巴西分列二、三位。
报告对未来五年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宏观估计是:亚进欧退。
五年后,全球制造业竞争力前15名的国家中,只剩下一个欧洲国家——排名第4的德国;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发展前景则普遍被看好,印度由现在的第4上升至第2,印度尼西亚由现在的第17上升至第11,越南由第18上升至第10。也就是说,中国制造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也将进一步转向东南亚。
中国优势:产业链和政策优势
报告中说:“中国的劳动力与原材料价格优势,政府在制造业与创新方面的大力投资,以及健全的供应商网络,均是其关键强项。”
参与调查的中国企业高管普遍认为,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政策、劳动力开发、安全卫生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积*规划政策,以确保未来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竞争优势。这些有利的政策行为,再加上政府在一些关键战略产业上的投资,如生物科技、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等方面,都让中国得以维持在制造业的实力。
随着中产阶级的兴起,中国的工资成本不断上扬,逐渐不敌临近的低成本国家,如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等国,但中国在供应链方面的优势足以在五年内保持综合优势。报告显示,在供应商网络方面,中国和德、日、美等发达国家居于**地位,这是“中国集中力量将供应链本土化的结果”,由此创造出集高校、研究机构和供应商于一体的创新中心。拥有运作顺畅的供应商网络,可使得大型跨国公司的生产顺利进行,并持续开发复杂的商品迎合全球消费者的需求。
另外,在报告引用的宏观经济数字方面,中国在劳动力成本、制造业占出口比例、制造业就业机会等方面位于制造业重要国家和地区的前列。其中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中国2011年劳动力成本为2.8美元/小时,而巴西为12美元/小时,美国35.4美元/小时,德国46.4美元/小时,印度0.9美元/小时;制造业占出口比例方面,中国高达93.2%,日本88%,美国64.3%,巴西32.9%。
挑战:税负和政策执行力
根据德勤的调查,中国制造业厂商普遍认为整体税负是*重要的成本问题。其中也包括出口退税的执行状况欠佳。在主要制造业国家中,中国整体税负高于大部分国家,仅略低于法国。
另外,在政策制定与执行方面,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2011年该方面百分制评分中,中国只得到45分,而日本的得分为78,美国为92。在对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根据德勤的调查,中国落后于日本、韩国和印度,**于泰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