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荒中完成世博“辑里湖丝”复制
年前,湖州南浔丝商徐荣村精心挑选的十二包“辑里湖丝”,使南浔辑里村成为中国世博会金奖诞生地。“谁又能想到,昔人已得归,此地空余辑里村,满村缫车今不见。”
今年3月份,丝绸之路集团接到了服务世博的任务,复制“辑里湖丝”。
但此时有个大难题:原料紧缺。
早在今年春节前,干茧原料就已经告急,一直到五月,原料紧缺,价格高企。
“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天南地北,拿着钱买不到茧。”凌兰芳透露,蚕荒并不是就几个月,近几年一直出现茧丝倒挂的情况,也就是“面粉贵于面包”的状况。
“只要茧子像样,见茧就拉,拉来就做,不问价格,也不允许问价格。”凌兰芳说,丝厂还砍掉了粗放型的生产模式,为的是拉长生产时间,降低原料需求,但同时推高了生产成本。
4月8日,一个月不到的时间,“辑里湖丝”复制品成功送交。终,80多件“丝绸国宝”被陈放在中国馆和浙江馆,包括丝绸制作的中英双语版《道德经》和丝绸织锦画长卷《富春山居图》。
但是,两个月里,丝厂“创造历史”巨亏170万元。
“升箩量米”,实在是无奈之举,过去一年,丝厂对蚕茧毫无定价权。这个无米之炊的故事,让凌兰芳开始思考,“茧价比丝价贵的现象其实已经不是怪现象了,生丝价格在近十年达到每吨36万元,跌到每吨11万。但是茧价已涨丝未涨,丝价已跌茧未跌,丝厂几乎赚不到钱。这是我们的产业导向有缺失,严重影响了丝绸产业。”
目前凌兰芳给丝厂指出的方向是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高档家纺面料需要高档生丝,如果我们的丝价比市场高,我们收购的茧价也可以比市场高,我们的高档品牌作为销售终端,高档产品的优质优价供应链是目前划算的经济模式。”
原先传统的双皱、素皱缎等丝绸产品每平方米售价不超过50元,凌兰芳打造的“欢莎家纺”每平方米要卖到上千元,从原料到产品的创新升级,使产品附加值成百倍提升。
“转型升级,体现在两条微笑曲线”
“我们浙商原来都是外向型经济,基本是做半成品、成品出口,现在该转型走品牌和内需了,这就要提升产业的档次。”凌兰芳认为低成本的代工时代已经过去了,劳动力成本、土地和资源成本提高等因素,正逼着企业去升级。
“要把传统制作业转变为先进制造业。”这是凌兰芳去年参加“浙商论坛”时在倡议书中提到的。“转型不是那么容易的,‘丝绸之路’的转型升级要20年,要一步一步地走。”
凌兰芳给企业转型设定了时间表,**用五年时间改造老设备老工艺老品种老市场。凌兰芳花1.5亿元巨资在菱湖建设了一个丝绸工业园区,又花巨资收购浙江易纺数码纺织有限公司,一下子购进几十项**专利技术,“虽然投入很大,但这能新增10多亿元的营销收入和数千万元利润。产值增加了25倍。”
他把企业的转型归纳为两条曲线,一条是企业微笑曲线,“企业运转要经过研发、制造、营销三个过程,我强调的是研发和营销。娃哈哈的矿泉水,为什么卖得好?并不是水有多好,而是营销网络做得好。让两头上扬,两端一翘,企业微笑。”
另一条是产品微笑曲线,主攻科技和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决定产品的市场。”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或来电400-101-7153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