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繁荣”的中国家纺产品却面临着“有质无价”、“有市无价”、“有制造无创造”、“有产品无品牌”、“有产品无民族个性”“有国际市场却屡遭反倾销”的尴尬境地。这种尴尬说明了什么呢?这虽不能说明中国家纺业走到了尽头,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中国家纺业在走“加工发展”、“低度发展”之路,甚至将要走入一种“病态发展”之路。显然,当代中国家纺产业与设计正徘徊于能否“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
中国家纺业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家纺业发展的战略问题。发展战略应该注重的是长期与广泛效应,即发展应侧重于国内、国际范围的长期规划与长久发展。当然短期、中期的也是必要的,但必须以长期规划与战略来统领短期计划、近期行为。遗憾的是中国家纺企业大都是短期的行为与眼前的利益 ——即重有形的设备、重产品数量、重近期市场利润等,长期的规划与发展战略几乎从不问津或问而不果——即轻无形的产品设计、轻产品文化、轻产品品牌与民族文化。其结果如同制造业人士常说的:“美国人掌握标准,站在端;日本人掌握技术,站在中间;中国人有得是力气,只好在底端干苦力。”可见,号称世界家纺大国的中国现已沦为“躯干国家”,为发达的西方“头脑国家”没完没了的加工、打工而出力,挣的是微薄的加工钱。中国家纺企业怎样走出困境?如何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中国的家纺只有在产品的设计创新中传承民族文化,才是中国家纺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才能促进中国家纺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使中国从加工大国变为设计强国!
一.传承民族文化,是中国家纺产品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马克思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积淀数千年的中国民族文化,就是我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是影响中国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传统。在这里,传统,是文化的传统与传承。没有文化,也无所谓传统与传承;没有传统,文化也无法承传与延续。传统文化,也就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民族的精神,更是发展和壮大我们民族家纺产业的根!
一个经济上崛起与强大的民族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基石。对于中国家纺业来说,中国的民族文化不仅是中国家纺业生存的基石,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然而,这个在世界上的文化基石却屡遭磨难和灾难,这也绝不亚于那些有形的、如长江洪水带来的灾难。目前,中国家纺产品的设计开发,既没有从本民族传统文化中发展出新的具有民族特色产品,也没有成功地靠“拿来主义”与“跟风模仿”移植外国的时尚产品打开新的局面,因此人们有理由为此担心和忧虑:中国现代的家纺企业与市场,能否在大量的国外品牌进入中国之际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前景吗?纵观现代国际上的家纺业的竞争,已经从产品竞争发展到设计竞争与品牌竞争,而设计与品牌竞争基石,就是产品的文化性竞争。即产品要有自己民族的文化个性、文化风格、文化底蕴、文化趣味。目前,造成中国市场上家纺产品的雷同化、同质化、单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生产企业单一的紧跟市场的模仿,单向的紧随西方的时尚,单元的紧盯产品的利润,单独的强调产品的数量。这种单一性使我们的视野狭窄、视角凝固、视力迟钝,对产品设计开发*为有用的本民族的文化源泉视而不见,对产品设计开发能够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灵感的—— 7千年历史积淀形成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民族文化源泉更是视若罔闻、有而不用。致使自己产品“设计”局限在眼前的市场,局限在模仿与跟风,使自己的产品设计,不仅严重缺乏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底蕴、趣味、风格、个性,而且造成了家纺产品的同质化、同趣化、同味化,一面是市场的竞争激烈,一面是生存的四面楚歌。
众所周知,日本和德国的战后倔起,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他们传承了自己的特有文化。对于中国家纺业来说,传承中国的民族文化,不仅是中国家纺业生存的基石,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这是由于中国民族文化特性所决定的,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多元需求所决定的。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或来电400-101-7153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