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和2004年,浙江洁丽雅集团接连摘下了中国目前为耀眼炫目的两顶品牌桂冠——“中国品牌”、“中国”。
奇迹,源自于创造。奇迹,源自于不断的创新。
从2004年3月起,洁丽雅接连收购了湖北嘉鱼、咸宁、汉川等多家国有企业,开始了将生产基地向中部地区战略转移的一连串大动作……
然而,洁丽雅直接面对的,是这些搀杂着国有成分的企业,如何改造?如何重生?无疑又是一次更为严峻的考验。
挟资西进,既是洁丽雅响应国家“西部战略”、“中部战略”的一个实质举措,同时也是洁丽雅实现生产基地战略转移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这是一次机遇,同样也是一次冒险。
嘉棉,一个曾经的省属重点企业,一个有着二千多名员工的大型企业,只缘计划经济时代的种种因素制约,它迈不动了,垮下了……然而,可以垮倒一个企业,但不能垮倒人心,更不能丝毫动摇社会稳定的基石。因此,洁丽雅明显感到了政府通力支持的背后,隐含有一种殷殷的期望。在收购嘉鱼棉纺织厂的过程中,从意向、商谈、收购等一个个重大关节,当地政府及各级部门可谓一路绿灯。
收购,一个纯商业的行为。现在,却有了沉重的社会责任。董事长石昌佳暗暗确定了步战略:
改造嘉棉
洁丽雅是一家民营企业。而企业,从来都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但这又绝非目标。至少,洁丽雅是这样认为的,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这,便是一个“商人”、一个“老板”与一个“企业家”根本的区别。
洁丽雅开始了她在嘉鱼的“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略。
改造嘉棉,先从“人”抓起!洁丽雅没有广发“英雄帖”,却做了一件对民营企业来说几乎不可想象的事:全员招收原“嘉棉”的下岗工人。
有人不禁为洁丽雅担心,担心她被“国企下岗工人”六个字所累。然而,洁丽雅却坚信:“没有不称职的士兵,只有不称职的将军。”
以心交心,以情换情。这不仅体现在洁丽雅与大部分员工的面对面谈话与交心上,更体现在洁丽雅做出的一个至今都让人难以理解的近乎“冒险”的决定:除了从总部带来的个别人员之外,所有公司要职一律从下岗员工中产生。
事实上,不仅是嘉鱼,在咸宁、在汉川,洁丽雅共招收的近2000名员工中,下岗工人竟占了其中的99%!连“财务部经理”都向“外人”拱手相让。
人本理念
其实,未去湖北之前,洁丽雅就为员工的工资标准定在了一个相当“诱惑”的水准,比其他企业至少高出10%,落实的结果,却是又一次“地震”:洁丽雅不仅为员工平均加薪元,更额外增加了“免费工作餐”、“生日礼物”等,还新建了“职工食堂”,如此以来,远远超过了员工的期望值。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是目前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两个词。然而,如何理解、如何定位、又如何实施,却实在是一门大学问。闯荡市场多年的洁丽雅,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人本管理模式”:“征服”,一个生硬、霸气的字眼。但人心,确实是需要征服的,也是难征服的,一旦征服了,就会变成一股巨大的动力,一股来自于精神的动力。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洁丽雅不仅能制造“毛巾”,同样能制造一种更具价值的“产品”——精神。洁丽雅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已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已经融入到了洁丽雅的方方面面,进而成了洁丽雅的另一个“拳头产品”。比如,洁丽雅竟让员工来决定企业的许多重大制度的是否出台、以及如何出台,方式是民主测试、无记名投票。这在许多企业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洁丽雅却做到了,而且做成了洁丽雅“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无穷的动力,这就是公司“文化墙”上的那一句洁丽雅“名言”——“有你有我,甘苦与共;昨天今天,同创明天”!
人本文化也好,民主管理也好,洁丽雅的目标,就是要让员工对洁丽雅有一种“家”的认同,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休戚与共、同甘共苦”的企业理念。众所周知,关爱企业,等于关爱自己的家,这曾经是一种近乎理想的目标,是众多企业求之若渴的一种愿景。可喜的是,洁丽雅做到了,至少在目前,洁丽雅已成了员工们心中的“家”。
洁丽雅又一次成功了。洁丽雅的社会责任心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改造嘉棉,无疑是一次战役。改造嘉棉,其实更是一次更大战役的序曲。在湖北,洁丽雅将坚持迅速扩大湖北基地的战略,按照既定目标,加速实施新厂区建设和技术改造,实现企业发展的高位切入,充分运用市场力量,完成现代家纺行业重要基地的建设。实施跨越式的发展战略,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把技术开发、产品升级作为发展的突破口,以人才带动企业发展,以科技引导产品升级,积*实施品牌发展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和市场意识,提升壮大主业,打造中国家纺行业的世界知名品牌。
董事长石昌佳说:“你只有做好奔跑姿态,才能加速快跑。”洁丽雅“快跑”的目标已经确定,洁丽雅“快跑”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或来电400-101-7153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