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一个内容丰富、层次广泛的复杂概念,涉及到食品加工、食品营养、食品卫生,以及原料种植、食品运输、成品销售等一系列过程。环境污染与商人的逐利心理将食品安全问题逐步推到了风口浪尖,尤其是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食品安全检测再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然而,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食品检测存在的问题
1.1 食品检测技术缺乏应用食品检测是通过技术性手段或方法来测验食品质量的主要手段,亦是评估食品安全、卫生与营养元素的关键性依据。食品检测技术是食品检测得以开展的重要前提,但目前我国食品检测技术存在着重视理论研究而忽视实践应用的问题。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食品工程的不断进步,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受到研究者的普遍重视,相关研究众多,但仍局限于实验分析环节,并未真正付诸实践,导致当前我国食品检测技术具有滞后性,无法满足市场检测的需求。
1.2 食品检测制度缺乏实施细则
纵观世界,食品安全均是重大的公共管理问题,很多国家与地区也相继出台了食品检测制度或规范,以期为食品检测过程提供指导和约束。我国就食品安全与检测做出了诸多规定,其涉及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食品生产行业标准、地方食品管理条例以及企业行为标准等,但诸多条款均偏向于原则性规定,缺乏有针对性的、具体化的实施细则。与此同时,食品及其检测规范不能及时随现实变化而调整,导致某些规定在实际实践中已失去指导价值,可操作性不足。
1.3 食品检测效果不佳
食品安全检测是一个涉及到诸多部门的系统性工作,相关责任主体包含食药监局、质检局以及卫生计生委等,出于公共职责的视角,不同部门无法达成有效合作,甚至出现各自为政的问题,*终导致食品安全检测监管的职责边界不清、食品检测效果不佳。此外,食品检测能力不均衡也是影响食品检测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在检测技术、检测设备以及专业化的检测人员等方面——省市一级的检测能力较强,而基层往往较弱,甚至无法实现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监测。
食品质量检测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加强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检测技术是影响食品检测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有关监管单位及科研机构必须加强食品检测技术的研究,并积*将研究成果投入到具体实践过程,从而增强检测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同时,监管单位还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与政策支持力度,积*引入发达国家的食品检测方法及检测体系,根据我国现有国情和食品安全状况,做出针对性的改良调整,以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效率与稳定性。另外,还应大力发展自动化技术,将自动化技术与食品检测技术相结合,提升我国食品检测监管的自动化水平。
2.2 补充食品检测细则
食品检测监管的法律法规或行业规范是指导具体食品检测行为的重要内容,必须确保其与现实需求接轨,且具备充足的可操作性。因此,有关部门必须从检测市场发展现状出发,有针对性的补充食品检测细则,还需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与更新,以保持实施细则的时效性,确保其应有的作用得以发挥。
2.3 构建第三方检测制度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资源大多掌握在政府及有关部门手中,权责不清的问题仍然存在,检测覆盖面亦不足,故应加强第三方检测主体的建设,以提高食品安全检测制度的灵活性和客观性。第三方检测机构独立于监管部门和食品经营企业之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能够达到优化食品检测效果。
2.4 加强基层检测能力建设
我国各级检测的实力差距大,应加大基层检测机构的建设,弥补省级检测机构检测能力的不足。国家应建立地方食品监督检验机构,与省级食品检测机构形成合力,共同做好管辖区域内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同时还应加大基层检测的资金投入,确保其达到应有的检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