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新、改、扩建建筑物接地装置、防雷引下线、接闪器、防闪电感应和闪电电涌侵入措施、屏蔽措施、等电位连接、电涌保护器的施工技术要求和质量验收。 本标准适用于新、改、扩建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施工以及施工质量验收。 本标准不适用于烟囱、水塔、油罐、化工等防雷装置的施工和施工质量验收。英文名称: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of structures
标准状态:现行
替代情况:替代DB37/ 1228-2009
中标分类:综合>>基础学科>>A47气象学
ICS分类:数学、自然科学>>07.060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
发布部门: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日期:2019-12-24
实施日期:2020-01-24
页数:12页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了DB37 1228—2009《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与验收规范》,与DB37 1228—2009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删除了引言(见2009年版的引言);——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GB/T 18802.12—2016、GB/T 18802.22—2016、GB/T 21431—2015、GB 50300—2013、GB 50601—2010(见2); ——删除了规范性引用文件中的GB/T 17949.1—2000、QX/T 10.3—2007(见2009年版的2);——增加了术语和定义检验批(见3.1)、观感质量(见3.12);——删除了术语和定义接闪器(见2009年版的3.1)、引下线(见2009年版的3.2)、工频接地电阻(见2009年版的3.8)、等电位连接带(见2009年版的3.11)、等电位连接网络(见2009年版的3.12)、雷电波侵入(见2009年版的3.13)、电压开关型电涌保护器(见2009年版的3.15)、限压型电涌保护器(见2009年版的3.16)、防雷装置(见2009年版的3.17)、共用接地系统(见2009年版的3.18)、防雷区(见2009年版的3.19)、雷击电磁脉冲(见2009年版的3.20)、电磁屏蔽(见2009年版的3.23)、*大持续运行电压(见2009年版的3.24)、电压保护水平(见2009年版的3.25)、标称放电电流(见2009年版的3.26)、冲击电流(见2009年版的3.27)、SPD的直流参考电压(见2009年版的3.28)、残压(见2009年版的3.29)、泄漏电流(见2009年版的3.30)、耐冲击过电压额定值(见2009年版的3.31)、劣化(见2009年版的3.32);——修改了术语和定义接地装置(见3.2,2009年版的3.3)、人工接地体(见3.5,2009年版的3.6)、自然接地体(见3.6,2009年版的3.7)、防雷等电位连接(见3.8,2009年版的3.10)、电气系统(见3.9,2009年版的3.21)、电子系统(见3.10,2009年版的3.22);——增加了防雷装置施工与验收基本规定(见4); ——删除了建筑物防雷类别(见2009年版的4);——增加了人工接地体的敷设形式(见5.1.2.1);——删除了人工接地体按A型地或B型地的分类及安装要求(见2009年版的5.1.2.2);——删除了A型地无法实现冲击接地电阻值要求时的解决方法(见2009年版的5.1.2.3);——修改了环形接地体无法实现冲击接地电阻值要求时的解决方法,将B型地改为环形接地体(见5.1.2.4,2009年版的5.1.2.4);——修改了防止跨步电压措施,增加了均衡电位处理方法(见5.1.2.7,2009年版的5.1.2.7);——增加了各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闪电感应接地装置、电气和电子接地装置与外部防雷装置的共用接地要求(见5.1.2.9);——修改了共用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值要求,为便于实际操作,将允许值修改为按*小值确定(见5.1.2.10,2009年版的5.1.4);——增加了基础内钢筋之间的连接要求(见5.2.1.3);——增加了有护坡桩或护坡墙时的施工技术要求(见5.2.1.5);——修改了基础外表面有防水层时的施工技术要求(见5.2.1.6,2009年版的5.2.1.5);——修改了接地装置、防雷引下线、接闪器、防闪电感应和闪电电涌侵入措施、屏蔽措施、等电位连接、电涌保护器的施工质量验收要求,使验收内容与施工技术要求前后一致,并增加了检查数量和检查方法(见5.3、6.3、7.2、8.2、9.2、10.2、11.2,2009年版的5.3、6.3、7.2、8.4、10.3);——删除了可设一根引下线的情况(见2009年版的6.1.2.1);——删除了古建筑物引下线和接闪带的施工技术要求(见2009年版的6.1.3.10、7.1.3.7);——修改了引下线上附着电气线路时的处理方法(见6.1.10,2009年版的6.1.3.9);——修改了防止接触电压和闪络电压的措施,增加了在地面敷设沥青层或砾石层的措施(见6.1.12,2009年版的6.1.3.5);——增加了从柱内主钢筋预埋连接板的施工技术要求(见6.2.2);——增加了引下线导通性检查(见6.3.3e));——修改了接闪器名称,将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线、避雷网改称为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线、接闪网(见7,2009年版的7);——增加了接闪器的材料规格和结构要求(见7.1.1.1);——删除了接闪器保护范围要求(见2009年版的7.1.1.1);——增加了***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具有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接闪带应明敷的要求,以及暗敷时的施工技术要求(见7.1.3.5);——增加了利用女儿墙压顶圈梁内钢筋作接闪器的施工技术要求(见7.1.3.6);——增加了接闪带在不同部位不同屋面上的施工方法(见7.1.3.8);——修改了**类防雷建筑物的防侧击措施要求,并将其作为独立条款单独列出(见7.1.6.1,2009年版的7.1.6.1);——修改了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防侧击措施要求(见7.1.6.2,2009年版的7.1.6.1);——修改了需采取接地的铝合金门窗、空调外挂机所处的建筑物部位(见7.1.6.3、7.1.6.4,2009年版的7.1.6.2、7.1.6.4);——删除了塑钢门窗防雷接地要求(见2009年版的7.1.6.3);——修改了幕墙等电位连接环的设置要求和设置位置,增加了接地预埋件的设置(见7.1.7.2,2009年版的7.1.7.2);——删除了横向梁与竖向立柱之间的连接要求(见2009年版的7.1.7.5);——增加了电梯防雷条款,为上下条理,将电梯防雷从楼顶设施防雷条款中单独列出,并增加了楼顶无电梯机房时的防雷要求(见7.1.8,2009年版的7.1.8.8);——将防雷击电磁脉冲一章分解为防闪电感应和闪电电涌侵入措施、屏蔽措施、等电位连接共三章(见8、9、10,2009年版的8);——修改了防闪电感应和闪电电涌侵入措施,增加了具有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的防闪电感应措施,修改了**类、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低压配电线路、电子线路、金属管道的防闪电电涌侵入措施,增加了输送火灾爆炸危险物质和具有阴*保护的埋地金属管道等电位连接措施(见8.1,2009年版的8.1);——删除了屏蔽结构和材料(见2009年版的8.2.1));——删除了主机房内无线电干扰的要求(见2009年版的8.2.3e));——增加了需做总等电位连接的可导电部分(见10.1.2.1);——增加了内部环形导体的敷设方式(见10.1.2.4);——增加了需做局部等电位连接的可导电部分(见10.1.3.1);——增加了配电间或电气竖井、电梯井道的局部等电位连接做法(见10.1.3.6、10.1.3.7);——修改了S型和M型等电位连接要求,将抽象措施改为更加具体化和可操作性的措施(见10.1.4.2、10.1.4.3,2009年版的8.3.11.2和8.3.11.3);——修改了等电位连接的连接方式(见10.1.5,2009年版的8.3.9);——删除了程控交换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防范(电视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等电子系统等电位连接和接地要求(见2009年版的8.3.11.5);——删除了综合布线系统防雷施工技术要求和质量验收(见2009年版的9);——删除了用于电气系统中的电涌保护器的安装位置及其参数选择(见2009年版的10.1.1);——增加了SPD在不同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型式中的接线形式(见11.1.5);——增加了SPD连接导线的材料和规格要求(见11.1.6);——修改了降低电涌保护器两端引线的感应电压的方法,删除了凯文式接法,增加了增大线径的方法(见11.1.8,2009年版的10.1.2.3);——删除了用于电子系统的SPD的参数选择(见2009年版的10.2.1);——删除了验收作业要求(见2009年版的11);——删除了附录A、附录C和附录D(见2009年版的附录A、附录C和附录D);——按照GB 50300的要求,修改了验收业务表格式样(见附录A,2009年版的附录E);——修改了接地电阻的测量(见附录B,2009年版的附录B);——修改了参考文献(见参考文献,2009年版的参考文献)。本标准由山东省气象局提出并组织实施。本标准由山东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鲁TC 16)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振波、柳林、商鹏、魏超、孙荆茶。本标准代替了DB37/ 1228-2009。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7/ 1228-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