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蚕种质量及检验检疫的术语和定义、质量要求、检验方法、检疫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蚕种的繁育、质量检验检疫和质量判定。英文名称:The silkworm egg quality,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标准状态:现行
替代情况:替代DB33/ 217.1-2007;DB33/T 217.2~217.3-2007;DB33/ 698.1-2008;DB33/T 698.2-2008
中标分类:农业、林业>>畜牧>>B47养蜂、养蚕
ICS分类:农业>>农业和林业>>65.020.30动物饲养和繁殖
发布部门: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日期:2015-03-31
实施日期:2015-03-31
出版日期:2015-03-31
页数:140页
前言
本标准根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DB33/ 217.1-2007《桑蚕种 第1部分:桑蚕种质量》、DB33/T 217.2-2007《桑蚕种 第2部分:桑蚕种质量检验规程》、DB33/T 217.3-2007《桑蚕种 第3部分:桑蚕种母蛾检疫规程》、DB33/ 698.1-2008《雄蚕种 **部分:质量要求》、DB33/T 698.2-2008《雄蚕种 第二部分:质量检验检疫规程》,本部分与DB33/ 217.1-2007、DB33/T 217.2-2007、DB33/T 217.3-2007、DB33/ 698.1-2008、DB33/T 698.2-200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将桑蚕种质量、桑蚕种质量检验规程、桑蚕种母蛾检疫规程整合成蚕种质量及检验检疫;——将雄蚕种质量要求和雄蚕种检验检疫规程纳入蚕种质量及检验检疫;——将卵量和卵质指标分为“检验项目”、“检疫项目”两大类。在检疫项目中,提高了“病蛾率”质量要求,增加了“病卵率”检疫及相应的检疫方法(见表1、表2、表3,6.3);——增加了原种“折净率”及相应的检验方法(见表1、5.4.1.2);——将浸酸种“纯度”、“杂交率”调整为备检项目(见表2、表3);——调整了雄蚕一代杂交种的实用孵化率(见表3);——在判定规则中,增加了2种不合格蚕种的情况(见8);——增加了一代杂交种成品卵微粒子病检疫抽样数量与不合格判定标准(见附录B)。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本标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省蚕种公司、浙江省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站、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金钱、吴海平、徐杰、楼霞、谷利群、祝新荣、张三妹、潘美良、孟正乐。本标准代替了DB33/ 217.1-2007、DB33/T 217.2-2007、DB33/T 217.3-2007、DB33/ 698.1-2008、DB33/T 698.2-2008。DB33/ 217.1-2007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3/ 217.1-1998、DB33/ 217.1-2002、DB33/ 217.1-2007;DB33/T 217.2-2007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3/T 217.2-1998、DB33/T 217.2-2002、DB33/T 217.2-2007;DB33/T 217.3-2007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3/T 217.3-2007;DB33/ 698.1-2008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3/698.1-2008;DB33/T 698.2-2008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3/T 698.2-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