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简介
GB/T14617的本部分规定了电路设计中常用的有关参数的计算,如余隙和费涅耳半径的计算、气体吸收和雨衰减的计算、电波折射、分集接收、模拟微波衰落概率和数字微波电路中断率的预测、与传播特性有关的无线电气象数据等,且同时给出了其中各参数的适用范围。 本部分适用于各种容量的视距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各个频段的视距微波接力通信电路设计以及与电波传播特性有关的各种电磁兼容系统设计。英文名称: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land mobile service and fixed service—Part 3: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ine-of-sight radio-relay communications systems
标准状态:现行
替代情况:替代GB/T 14617.3-1993
中标分类:通信、广播>>通信设备>>M30通信设备综合
ICS分类:电信、音频和视频技术>>无线通信>>33.060.60移动业务、地面无线中继线路
发布部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发布日期:2012-12-31
实施日期:2013-06-01
出版日期:2013-06-01
页数:56页
前言
GB/T14617《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陆地移动业务传播特性;———第2部分:100MHz~1000MHz固定业务传播特性;———第3部分:视距微波接力通信系统传播特性。本部分为GB/T14617的第3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代替GB/T14617.3—1993《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 第三部分:视距微波接力通信系统传播特性》。本部分与GB/T14617.3—1993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修改“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为“1范围”(见第1章,1993年版的第1章);———修改“2引用标准”为“2规范性引用文件”,并修改相应文字描述和增加本标准中需引用的标准名称(见第2章,1993年版的第2章);———修改“3术语”为“3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1993年版的第3章);———修改图1,并修改了相应的文字描述(见4.2.1,1993年版的4.1.2);———修改式(7)、式(8)、式(9),并修改了相应的文字描述(见4.2.3,1993年版的4.2.3);———修改式(12)(见4.2.4.1,1993年版的4.2.4.1);———修改式(21)并修改了相应的文字描述(见4.4.2,1993年版的4.4.2);———增加式(22)(见4.4.2);———增加pw%、p%定义(见4.4.2);———增加4.5.1.3中N0、Ns、B的定义(见4.5.1.3);———修改式(38)、式(39),并修改了相应的文字描述(见5.1,1993年版的5.1和5.2.1);———修改式(40)(见5.2.1,1993年版的5.2.1);———修改附录A 中表A.1注(见附录A,1993年版的附录B);———修改附录D的全部内容(见附录D,1993年版的附录F);———修改附录E中E.2的全部内容(见附录E,1993年版的附录D);———修改式(F.12)以及F.4的全部内容”(见附录F,1993年版的附录E);———增加用于本部分编写时参考的5个ITU-R标准作为参考文献。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本部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樊永军、刘天伦、赵宏锋、徐红梅、马晨元。本部分于1993年首次发布,本次为首次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