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治霾:让减排监管严起来

百检网 2022-11-25

“你肉眼看到的是蓝天,但实际上种种导致气溶胶颗粒污染物生成的气体都已存在了,它们可能正在酝酿下一波灰霾。”1月9日,北京城连续十余天的灰霾终于消散,但李占清从北京师范大学科技大厦5层的走廊看着窗外,却是一脸的感慨。

这位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北师大“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刚参加完一个大气研究项目的中期评审。“天气越晴朗,光化学反应就越强烈,灰霾粒子也就越容易生成。”他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解释道。

在他看来,仅凭直观感受是无法认清灰霾的真相的。而要真正治理这一顽疾,就必须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同时要强调源头科学监测与监管的重要性。

那么,有效减排,我们能借助哪些科技手段呢?

霾,“人人有责”

去年以来,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大气化学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张人一带领他的团队,对国内灰霾形成机理展开针对性的研究。他们得出一项发人深省的结论。

他们基于观测研究发现,国内的灰霾既包括直接排放的黑碳、粉尘等成分,也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等前体物转化而来的二次粒子。这些成分之间能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反应。

“我国灰霾之所以形成速度快、污染程度重,上述成分的贡献可能缺一不可。”张人一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科学研究表明,从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来看,煤炭燃烧带来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化工企业产生了氮氧化物和VOC,汽车尾气是氮氧化物、VOC的重要来源,农业化肥的使用排放了大量氨气,而黑碳是由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料等不完全燃烧产生……

“这份污染物成分及来源的清单是一个重要的启示,”李占清说:“研究结果显示各行各业都对灰霾的产生都有一定贡献,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人有责’。”

灰霾监测研究的另一项启示在于,它深入揭示了污染状况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李占清介绍,刚刚过去的2016年12月属于历年较暖的月份,气候变化减少了冷峰或寒潮的爆发,大大加重了污染程度。再加上中国大气中的黑碳气溶胶明显偏高,致使大气边界层非常稳定,“就像一顶盖子,将灰霾压得更低”。

在科学家眼中,这无疑是一个警钟: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节能减排,遏制气候变化,就无法真正根治我们国家的灰霾。

去年底,我国首颗碳卫星发射升空。一方面,它是人类监测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依仗;另一方面,它还携带了一台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载荷,能监测大气中的颗粒物,将为进一步研究PM2.5等大气污染成因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它的帮助会非常大。”李占清说。

打破数据壁垒

科学家的监测研究和深入分析提示人们,灰霾有着超乎想象的复杂性。在治理灰霾的过程中,简单粗暴的行动可能适得其反,浅尝辄止的认识也可能误入歧途。因此,必须启动科学合理、切实有力的监管措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徐祥德认为,地面观测站点是开展工作的重要基础,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而当前尤为迫切的就是监测站点的布局问题。

“现有观测站点的空间密度与布局合理性还存在一些问题,造成对城市周边污染物输送状况及规律的认知不足。城市群之间或城市与周边区域观测站如何布局,也需要引起重视。”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由于该地区的污染现状还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大地形东部背风坡的“弱风区”有关,因此科学家建议有必要在这一特殊区域布局一批观测站点。

随着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和碳卫星发射升空,我国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监测水平将步入一个新的时代。然而,要解决观测数据使用效率的问题,例如把卫星获取的原始数据与地基监测数据综合分析,以得到客观并有应用价值的数据产品,更需要进一步优化当前地面监测站点的布局。

科学家们期望,把科学研究获得的成果及时提交给决策部门,而具体实施的部门也能把应用技术成效和监测数据及时反馈给科研界。徐祥德说:“我们现在就缺乏这样一环扣一环的高效机制与数据共享平台。”

“这需要环保部门和气象部门协同,联合设计,对现有站点布局进行优化、完善”。徐祥德指出。

需要一份“霾清单”

灰霾遍布玄机,治霾更是一项真真正正的“技术活儿”,而依托可靠的监测与数据,摸清污染物的来源,则成为治理灰霾的先决条件。

目前,我国有30多个城市正在进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清单的编制试点工作,覆盖包括PM2.5在内的9种大气污染物。那么这份清单的科学性和公信力如何保证?又怎样避免虚假不实的数据或瞒报漏报的情况?

“这份清单很难做。”张人一直言,大的国企具备编制排放源清单的能力,而且标准可以订得较高,但仍然难以避免刻意回避问题的情况发生。“这是社会从不发达到发达的发展过程中相伴而生的产物。”

但他同时肯定了科技手段对灰霾监管的重要作用。在张人一看来,卫星检测到各种气体的含量比较而言更为精确,因为灰霾形成过程非常复杂,评估排放清单,可以防止乱处理和简单化处理,以避免造成无效甚至适得其反的结果。

“目前看来,之前我们采用的源解析探索灰霾来源的方法可能是不科学的,因此这些利用高科技手段获取的大数据未来将会非常有价值。”张人一强调。

当下,灰霾早已成为一个持续性的公共话题,从源头加强严监管,则意味着更广泛公众的积*参与。试想,在不远的将来,也许每个人的手机上都会有一个简易的监测探头,可以随时随地显示观测周边的污染状况,并向这些污染源发出挑战。

声音

生产一线的工人每天直接就面对废渣废气,总觉得吸气难受。国家应该对企业提高一下标准,环保技术不达标的限制、整改,也保护一下我们的生产环境。——中部省份某煤矿企业工人王鑫

我们都知道PH2.5直径很小,无法被口罩完全阻隔。要想真正还市民健康的生活环境,必须从源头成因上治理和控制。对那些无视整改要求和已经被封但仍非法暗地经营生产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中国数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员工薛梦昭

当下**是专业研究部门要科学的制定一个评价方案,调查清楚雾霾严重的真正原因。测定手段、方案、结论要经得起同行推敲。知道了雾霾成因,才好对症下药。切忌想当然,今天这个专家提个想法,明天那个专家出个建议,民众根本无法判断,情绪上也会更恐慌。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