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霾语

百检网 2022-11-25

【因为雾和霾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天气现象,雾是水滴,霾是固体颗粒;而且从形成原因看也大不同:雾主要是自然形成,而霾则主要是人类活动所引起。把雾和霾无科学根据地合称“雾霾”,这算怎么一回事?】

从2012年前后开始,由于煤炭等化石燃料大量燃烧,我国大气污染开始严重起来,尤其冬季天空常常不再湛蓝,雾霾频繁出现。人们深受其苦,有关“霾”的名词渐渐常挂嘴边,甚至进入了人们的流行语。其中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类是借用“霾”和“埋”谐音的流行语。例如把“埋伏”和成语“十面埋伏”,谐音成为“霾伏”“十面霾伏”。这类例子很多。“身陷霾伏,何时突破”“抗击霾伏,人人有责”“十面霾伏,高居(十大卫生新闻)榜首”等等。

此外,也有一些以霾(埋)字作文章大标题的。例如,“真霾汰——哈尔滨中小学今停课”也是指的2013年10月21日因严重雾霾而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停课。这里的霾也有霾和埋双重意思,因为东北人把脏称为“埋汰”,而霾天确实也是很脏的。“‘霾’怨政府,市民起诉环保局”,则是石家庄市民李贵欣告政府治理大气污染不力,并要求政府给他赔偿经济损失1万元。那是2014年2月份的事。当事律师曾说,这类诉讼具有公益性质。

第二类是把物质雾霾引申到了精神领域,例如精神雾霾、心理雾霾、文化雾霾、生态雾霾等。譬如《精神雾霾比物质雾霾更可怕》,该文源自《雾霾批判书》(此文获第7届茅盾散文奖)。意思是物质雾霾出现必然是因为先出现了精神雾霾,消灭精神雾霾比消灭物质雾霾更困难。《怎样祛除心理雾霾》,说的是雾霾不仅会导致肺癌、心脑血管等生理疾病,而且会造成或加强恐惧、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需要全方位重视和应对。

第三类纯粹就是俏皮话了。摘几则如下:

“经过市民几天的不断呼吸,空气质量终于稍有改善,新市民精神由此诞生:厚德载雾,自强不吸,霾头苦干,再创灰黄。”

崔永元曾炮轰雾霾天气,把自己说成是“雾都孤儿”。孤儿的意思应该就是雾霾时周围看不见别人。

还有顺口溜:“遛狗不见狗,狗绳提在手,见绳不见狗,狗叫我才走。”

在雾霾天里,人们迫切“等风来”,等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冷空气驱散雾霾。于是就有人调侃说,“风是北京的抹布,西伯利亚是北京的清洁工”。

2013 年全国政协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姚檀栋院士给中央领导背了几句被大家调侃、经过他修改的《沁园春·霾》,引起一片笑声:“北京风光,千里雾霾,万里尘飘……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白化妆了……”

社会上流行的霾语,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人们是多么希望,“APEC蓝”“阅兵蓝”早日常驻北京和祖国大地。

*后,来说说霾的名称问题,也是个霾语问题。

我国霾多发生在秋冬季节。因为秋冬季夜长,大气中污染物的对流扩散条件差于春夏。同样,我国的雾,特别是气候干燥的北方,也多发生在秋冬季节,因为低温季节中水汽易于凝结。因此秋冬季节中雾和霾常常同时出现在大气之中,所以人称“雾霾”。

其实,这种称谓是很合理的。因为雾和霾都是近地面大气一种事物的两种不同状态。一般来说,大气中没有**的雾,也没有**的霾,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例如,夜间水汽凝结,大气状态多转化为以雾为主;到了白天气温升高,雾滴蒸发,大气状态又多转化为以霾为主,气象台有时就有这样的预报。

而且,实际上,现在的城市大气,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处于雾和霾之间的过渡状态,有时(例如相对湿度百分之八九十情况下)连气象部门也难判断是雾是霾。对于没有仪器测量的老百姓而言,称之为“雾霾”,岂非*自然、*合理不过?

但是,气象部门不这么看,因为雾和霾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天气现象,雾是水滴,霾是固体颗粒;而且从形成原因看也大不同:雾主要是自然形成,而霾则主要是人类活动所引起。把雾和霾无科学根据地合称“雾霾”,这算怎么一回事?而且“雾霾”也无具体指标,无法进行预报。因此气象部门坚持不称“雾霾”而叫作“雾、霾”,“雾和霾”,*后全国统一规定称“雾—霾”,以把两者彻底划清界限。

但这样一来,界限倒是划清楚了,但是否能更全面、恰当表达“雾霾”这个复杂事物,可就不大清楚了。

实际上,“雾—霾”不仅书面上看上去别扭,读起来也很拗口。因此天气预报主持人也常常隐去或避开这“一杠子”。例如北京电视台《天气预报》主持人就常常顺口直说“雾霾”,观众听起来也很顺耳。

其实国外也曾有类似情况发生。几十年前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也遇到过类似“雾霾”问题。但他们不用现成的“HAZE”(霾),而是重组了一个新词“SMOG”,它是分别取“SMOKE”(烟霾)和“FOG”(雾)的前后缀组成的,表示它是烟霾和雾的混合体,并非单纯的霾,而且在前后缀之间也没有这个杠。他们的这个“群众创造”(SMOG)和我们的群众创造(“雾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雾和霾毕竟是两种不同质的天气现象。放眼全国乃至全世界,雾和霾并不一定都同时出现。例如我国华南广州,秋冬季节也很温暖,就会出现有霾时不一定有雾出现。因此那里多称“灰霾”而不称“雾霾”。

可见,“雾霾”其实只是一个地方性的俗称(只是地方较大而已),不是科学名词(西方的“SMOG”在科学名词中也是找不到的),大可灵活对待。只要不是讨论科学性问题,气象部门大可“顺应民意”称“雾霾”,因为毕竟雾和霾都以大气为载体,可以同时存在;而老百姓对气象部门的科学立场,称“雾—霾”也要理解,因为雾和霾毕竟不同质,是个“无定义、无指标、无法预报”的“三无产品”。因此,多种叫法不妨和平共存,“各说各的”。将来等我们雾霾治理好了,“雾霾”类名词就会自然消失。

好了,“戏说”雾霾(霾事、霾业、霾论、霾语)系列,就此打住。戏说罢了,戏说罢了。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