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现在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很多人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就是每次买食品总要拿着包装仔细端详,看看营养成分表上写着能量是多少、脂肪是多少、碳水化合物是多少等等。
有需求,就有市场。不少食品企业注意到了消费者在营养成分上越来越高的要求,也就围绕各项数值,打起了“暗战”,其中糖和饱和脂肪的标识成了非常重要的“战场”。
比如,关注体重却又喜欢甜食的您,是不是买过一款标称“0糖,0脂,0卡”的饮料呢?当时这款主打这“三个0”卖点的饮料上市时一度非常火爆,但很快人们发现,原来饮料包装上写的“0”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完全没有”。
比如,按现行规定,每100毫升饮料中能量小于等于17千焦,也就是约4千卡,就可以标称为“0卡”,而一瓶饮料有近500毫升。也就是说,理论上,这瓶饮料可能含有20千卡热量,同时它标称“0卡”却并不违规。而标称“0糖”的饮料可能确实没有蔗糖,却改用了甜味剂,反而更容易增加大脑对真糖的渴望,让人产生饥饿感,更不利于减肥。
虽然这款主打“0糖,0脂,0卡”饮料的厂家后来就宣传语引发误解道了歉,但大家仍然关注:明明是“有”,凭什么标为“0”?现行的标准为什么跟消费者的理解不一样?
近日,国家卫健委就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征求意见稿),新标准有望增加预包装食品对糖和饱和脂肪的强制性标识要求。那么,今后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会变成什么样?我们又该如何读懂它,选择真正健康的食品?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说,食品营养标签的作用就是向消费者提供食品中的营养信息,消费者通过看营养标签来了解食品的营养特点,从而帮助自己合理选择食品。
“我们在购买的预包装食品上都可以看到营养成分表,一列是反映营养素的种类、一列是每100克食品中各种营养素的含量、一列是NRV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通俗讲,营养素参考值就是每人每天每种营养素需要量的参考值。比如蛋白质的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是11%,表示摄入100克这个食品的蛋白质只满足了每人每天需要量的11%,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还需要从别的食物中摄入蛋白质。”
我们经常看到饮料包装上标注“0糖”,“0糖”等营养标识甚至比商品名称还大。商家标得这么明显,目的在于凸显商品的独特性。那么,“0糖”是代表一点糖份没有吗?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刘爱东分析,其实零糖饮料并不等于一点糖都不含有。“在我们国家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有明确规定,只要每100克的固体食物或者是每100毫升的液体食物中,其糖的含量如果小于等于0.5克,就可以在标签上标识‘0糖’或者无糖,所以‘0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只是相对安全,也不能敞开喝。”
食品标签不能乱贴,那么哪些内容需要强制标注呢?国家卫健委正组织修订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指出,强制性要求标识的内容目前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钠,对其他的营养素可选择性标识。李宁说,修订后新的标准对预包装食品营养信息标识还提出了新要求。“比如现行基础上增加了对饱和脂肪和糖的强制性标识要求,消费者通过看标签就可以了解食品中的油、盐、糖的营养信息。此外,修订的标准还鼓励在食品包装的正面用文字或者图案形式对营养成分表里的营养信息作补充说明,便于消费者更直观地了解预包装食品中的营养特性。此外,考虑针对儿童青少年谨慎选择高油、高盐、高糖食品增加提示信息,提醒消费者合理地选择预包装食品。”
专家建议,在对标准进行修订的同时,有关部门对于产品的检测和监管也要到位。对于一些乱标、错标产品成分含量的企业,要进行处罚,责令改正。同时,还要加强对于消费者的营养学知识教育。李宁提醒,消费者购买预包装食品或者点餐的时候一定要养成看标签的习惯,通过看标签了解食品中的营养特性。“比如血压高的消费者要更多地关注钠的标识,血糖高的消费者更多关注糖含量的标识,控制体重的消费者更多关注能量标识,通过看标签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食品,不断提升自己的营养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