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断链” 严防“掉链” 监管加码促冷链物流转型升级

百检网 2021-11-15
  一年一度的大闸蟹销售旺季即将来临,久等一年的吃货们,终于又能大快朵颐了!要保证大闸蟹鲜活, 冷链物流功不可没。那么,冷链物流的 食品安全该如何保障呢?继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实施意见》后,黑龙江、安徽等地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旨在促进冷链行业全面升级,切实保障冷链物流的食品安全。而各大电商平台、物流企业也铆足了劲儿打响冷链物流“保险战”,“朝发夕食”不在话下。 中国冷链物流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京指出,目前我国冷链物流处于发展初期,冷链“不冷”“断链”等问题仍然突出,难以保证食品安全。而彻底解决之道不仅在于行业、企业乃至 消费者冷链安全意识的全面增强,更在于生产企业倒逼以及政府 监管力度加大。
 
  增强安全意识  不能“断链”
 
  从冷藏柜里拿出来的酸奶,喝完却出现腹泻;打开包装完好的雪糕,却发现冰与棍凝结成一团……“这有可能是食品在运输、仓储过程中反复解冻,加剧细菌繁殖的结果。”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表示,冷链是冷冻、冷藏食品的生命线,在运输环节和终端销售环节容易出现“断链”问题,一旦“断链”,食品安全就难以保证。
 
  食品安全专家表示,保证易腐食品安全性的关键是控制微生物的生长速度,更关键在于控制温度,温度每升高6℃,食品中的细菌生长速度就会翻一倍,货架期也会缩短一半。冷链物流是食品安全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易腐食品只有在运输、交接、储存全程冷链的环境下,才能保证安全性、新鲜度以及营养价值。
 
  记者走访北京美廉美等大型超市及路边小超市发现,大型超市在冷控方面的管理较为严格,有专门的冷藏区储存相关产品。而不少路边小超市仅将酸奶等产品放在普通货架上。专业人士表示,从业人员对冷链物流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冷链产品“断链”的原因之一。部分食品企业和经销商不用甚至没有冷藏车运送冷链产品,很多人还停留在冷链食品“只要不解冻就是安全的”认识阶段。对此,刘京表示:“消费者是推动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根本力量,需求产生市场,只有我国消费者的冷链意识、安全意识全面增强,冷链物流才能得到快速发展。”
 
  企业冷链产品不仅在终端销售保存环节上容易出现问题,在运输环节同样面临诸多亟待攻克的难点。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教授、副院长姜旭表示:“有些企业在普通货车的基础上加冷柜改装成冷库,无论是保温、保湿还是制冷系统,都*其不规范,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他指出,目前一些冷库企业业务模式相对简单,缺少大型配送中心,再加上冷链运输市场面临“价格战”、运输成本过高、无序竞争等一系列问题,企业不惜以“断链”方式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据了解,目前路桥费、燃油费、人工费等逐年走高,三者加起来占到冷链企业总成本的80%以上。而食品行业的冷链物流成本比普通运输高出40%~60%,利润却比普通物流要低。
 
  如何摆脱冷链物流“断链”风险?刘京表示,企业是推动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直接力量,企业发展冷链物流不应该只是追求冷链设备的保有量,更应该注重冷链物流的集成性、整体性,科学规划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避免冷链物流“断链”。
 
   提升整体水平  拒绝“脱链”
 
  来自中冷联盟的数据显示,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近年来保持了持续增长态势。2017年,我国冷库总容量为3609万吨,冷藏车保有量为74587辆,其中自有冷藏车为31643辆,企业整合社会冷藏车42944辆。与2016年相比,冷库总容量增长18.9%,冷藏车数量减少2.5%,自有冷藏车数量减少16.3%,社会冷藏车增加11.6%。据预测,在2020年以前,我国冷链物流行业仍将以15%~20%的速度增长。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表示,近年来,在冷链商品消费需求旺盛、冷链物流整体水平提升、政策利好等因素的促进下,我国冷链物流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与冷链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有效监管不足、标准体系不完善、标准化程度低、基础设施结构失衡、专业化水平不高、企业服务能力不强、人才短缺等问题,亟待破局。
 
  何黎明分析,我国冷链物流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市场规模不大,行业集中度不高;基础设施不均衡;缺乏连贯的标准体系;传统冷链业务竞争激烈;企业运行成本高,经营心态较为浮躁等。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统计,2016年,中国冷链市场规模只有2250亿元,冷链物流百强企业总营收仅为207亿元,占整个冷链市场份额不足10%,行业比较分散,缺乏具有整合能力的全国性网络巨头。而美国排名前5位的冷链干线运输企业占到全部市场份额的39%,行业集中度比较高,其中仅C.R.EngLand一家公司的份额就达到13.5%。
 
  “我国各地区冷藏车分布不均也是阻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刘京表示,2017年,华东地区冷藏车总量为26847辆,华南地区拥有冷藏车14007辆,华中地区拥有冷藏车16170辆,华北地区拥有冷藏车10991辆,而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拥有冷藏车数量分别为2169、2687、1689辆。北上广等地区冷链资源饱和,而西南、西北地区的冷链资源匮乏。
 
  “行业不仅面临整体布局缺乏规划的问题,同时冷链人才也相当紧俏。”刘京表示,当前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冷链人才充足才能保证冷链企业在行业内占据优势。我国冷链行业起步较晚、冷链物流专业性强、冷链物流理论基础薄弱,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冷链物流人才紧缺窘境的因素。只有解决冷链人才匮乏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冷链运输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加大监管力度  规避“掉链”
 
  事实上,我国冷链链条常处在“掉链”的尴尬状态。“我国多数冷链标准都是推荐性标准,缺乏连贯的标准体系,对企业的约束力不强。”何黎明指出,我国冷链标准往往只针对某一产品或某一环节来制定,缺乏上下之间的关联与衔接,影响企业运营效率。
 
  据了解,我国冷链物流法律法规标准并不健全,设备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缺少统一标准,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有效衔接。专业人士呼吁,建立严格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指导冷链行业的运输和保存,真正做到冷链各环节“无缝对接”,才能规避监管“掉链子”。
 
  何黎明表示,健全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应制定易腐食品温度控制的强制性标准并尽快实施。推广使用周转箱、托盘、冷藏箱等标准化的运输和配送单元器件,以及多温层冷藏车的使用。同时,还要加强行业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冷链各个环节温控记录和产品品质的监督,做到不定期抽查。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10条冷链物流发展思路,部署推动冷链物流行业健康发展,保障生鲜农产品和食品消费安全。
 
  《意见》提出8项具体措施:一是健全冷链物流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系统梳理和修订完善现行冷链物流各类标准,抓紧制定实施一批强制性标准。针对重要管理环节研究建立冷链物流服务管理规范,建立冷链物流全程温度记录制度。二是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强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逐步构建覆盖全国主要产地和消费地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冷链物流标准化设施设备和监控设施体系。三是鼓励冷链物流企业经营创新。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由基础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鼓励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等经营模式创新,鼓励冷链物流平台企业为小微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创业创新提供支撑。四是提升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强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大力发展“互联网+”冷链物流,提高冷链资源综合利用率。推动构建全国性、区域性冷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和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五是加快冷链物流技术装备创新和应用。加强基础性研究以及核心技术工艺等的自主研发,加速淘汰不规范、高能耗的冷库和冷藏运输车辆,提高冷藏运输车辆专业化、轻量化水平,推广标准冷藏集装箱。六是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将从源头至终端的冷链物流全链条纳入监管范围,建立冷链物流企业信用记录,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和应用。七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简化冷链物流企业设立和开展业务的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程序,加快建设开放统一的全国性冷链物流市场。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现有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八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继续执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完善和优化城市配送冷藏运输车辆的通行和停靠管理措施,探索鼓励社会资本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多种方式参与投资建设。
 
  刘京分析,《意见》聚焦于冷链物流发展中行业规范、基础设施、信息化、监督体系等突出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措施,无疑将有效推动物流行业发展。
 
  “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对冷链物流行业具有重要意义,而当前我国冷链行业标准建设仍不完善,政策落实有待加强。”刘京表示,行业协会是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辅助力量,当前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存在的“区域分布不均”“行业标准缺失”等问题,还需要行业协会作为整个行业的协调者进行组织协调,从而引导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