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药品监管从“不常见”到“经常见”的改变。
这样的改变,与涪陵区食品药品监管 体制改革密不可分。
自新一轮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以来,该区认真贯彻“四个*严”要求,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全面推进监管体制改革和加强日常监管,有效保障了一方食品药品安全。
搭网络建队伍
基层“有岗有人、专职履责”
2014年3月,按照国务院和市政府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要求,涪陵区在全市**完成改革任务,把原分散在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的食品监管职能进行整合,重新组建了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
在此基础上,该区按照“一镇一所、一村一员”要求,在全区设立了27个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所,聘任了422名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乡镇(街道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实现了从无到有,覆盖城乡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全面形成。
要干事,关键在人。“建立统一、权威、高效、规范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尤为重要。”该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局长刘彬介绍说,在全市实行区县分局和街道监管所垂直管理、乡镇监管所属地管理的模式下,该局从解决基层监管力量入手,积*争取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区委、区政府支持,为18个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新增了72个行政编制和18个正科级领导职数。
该局还通过公务员考试,招录了26名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监管机构工作,实现了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有岗有人、专职履责”。目前,全区食品药品监管执法力量达171人,较机构改革前增加了2.5倍。其中,食品药品监管专业人才达31人,较机构改革前增加了5.2倍。
抓人才建机制强保障
“三招”夯实监管工作
新组建的食品药品监管队伍,生手、新手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如何提高战斗力?该区抓人才、建机制、强保障,用“三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推动基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真正落地生根、发挥作用。
**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强化人员培训,有效提升食品药品监管队伍的工作技能和专业水平。机构改革以来,全区食品药品监管执法人员有1760人次参加了各种业务培训和实作指导联动。另一方面,建立乡镇监管所人员调整前必征得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同意的制度,确保了监管人员专职专用和队伍稳定。近年来,全区乡镇监管所人员仅有8人调离食药监岗位。同时,该区持续充实优化监管队伍,2016年专门新增11名专职干部到乡镇食药监岗位,进一步夯实了基层监管基础。
其次,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把食品药品安全纳入全区“十三五”规划和区政府工作报告中进行安排部署,并作为一票否决事项纳入乡镇(街道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科学制定基层监管所绩效评定和村(社区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工作经费以奖代补”等制度,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有效提升了基层监管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性。
再次,强化工作经费保障。把食品药品专项监管经费纳入区财政常年预算。近年来,区财政共投入旅游景区食品药品标准化建设、榨菜质量整治等专项工作经费800余万元,为每个基层监管所配备了执法装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招聘了18名食品药品安全专职协管员,有力保障了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着力净化生产经营秩序
群众获得感大大增强
实施改革后,依托健全的网络,该区强化了食品药品日常监管。推行“网格监管、风险防控、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日常监管模式,实现了监管责任常规化、制度化、精细化。近年来,全区出动执法人员3.7万余人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6.8万余户次,开展食品快速检测4200余批次,处理群众举报投诉602起,制发监督意见书5000余份,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3100余份,及时发现并纠正安全隐患2500余起。
同时,积*回应群众关切,深入开展专项整治。针对群众反映的热难点问题,组织开展40余次专项整治行动,完成食品药品抽检3919批次,发现问题产品101批次,清理查处地下加工黑窝点26个,取缔无证食品生产经营户244个、食品摊贩571个,查办一般程序行政处罚案件725起,收缴罚没款673万余元,没收销毁假冒伪劣食品药品40余吨。全区食品药品行政处罚案件数量、罚没款金额与机构改革前相比,分别增加了4.3倍、4.6倍。
强化行刑衔接。组织公安机关一举捣毁了涉及全国12个省市的以电话诈骗方式销售假劣保健食品、涉案金额达650万元的特大犯罪网络。抓获食品药品犯罪嫌疑人71人,已判刑4人。
近年来,涪陵区食品药品安全状况保持稳定向好态势,较大及以上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连续保持零发生。该区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及其运行情况,受到了来涪检查调研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及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16年12月,涪陵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被国家人社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表彰为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先进集体。
所有改革举措,*终落脚点是群众受益。
与陈亚萍感受相呼应的是,当地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的获得感大大增强:“经常看到这么多身穿制服的食药监管人员为我们检查食品药品安全,我们安心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