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月中旬开始的炎热天气至今还没“退烧”趋势,也让市场上的冷饮产品持续热销。有各种美味的冰棒、 雪糕,也有 快餐店、 甜品店卖的 冰淇淋……那么,吃冷饮要注意什么?除了不能贪凉多吃,你还知道关于这些冰凉美味的秘密吗?你听说过冷饮也会有 细菌吗?对此,记者采访了上海市 食品安全联合会会长顾振华,教你夏季吃冷饮的注意事项。
现制现售少了一道检验关
虽然广义上的冷饮包括那些冰镇的果汁、矿泉水、饮料等,但在上海人的习惯用语中,冷饮主要代指冰淇淋这样有固体形态的夏季甜品。顾振华指出,这类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就是传统的棒冰、雪糕;而另一类则是后来才流行起来的现制现售的冰淇淋。
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说,前一种棒冰、雪糕之类的冷饮更安全可靠。这是因为有工艺保证下,油和水乳化得较好,符合GMP(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生产环境,且出厂的产品都要经过相关检验合格。而它对应的缺点,则是在口感上稍有欠缺,相对较硬,需要一定软化后才能食用。
如今“冷饮界”的一大潮流是现制现售冰淇淋,种类也越来越丰富。由于这类冰淇淋经过现场制冷,然后经搅拌制成,特点是可以“拼起来”,如加入水果、巧克力、饼干等等配料,通过搅拌组合后做成各种各样的口味,一些商场甚至有自助冰淇淋机,让消费者按自己口味“定制”一款冰淇淋,这一点传统的包装冷饮则无法做到。
不过,这种加工方式也决定了这类冰淇淋可能存在更高的食品安全风险,其不像传统冷饮有整个生产体系、环境的保障,并且*后还要过检验关; 现制现售的冰淇淋出售前少了一道检验程序,且现制现售过程中添加物“随意性”较大,其原料的质量控制难度较大,只能通过过程管理来确保卫生安全。
警惕棒冰解冻后再冻出售
棒冰、雪糕之类的冰淇淋虽然有着较长的 保质期,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期保存,因为其蛋白质、脂肪含量较高,离开冷冻环境话容易发生变化。目前这类冷饮的生产控制指标不可能达到无菌,但是在低温-18℃冷冻环境下可以抑制微生物活动,而一旦接触0℃以上气温开始解冻后,细菌就会大量繁殖。
然而,目前有些冷饮的供应销售有时候达不到冷冻条件,出厂时还是冷冻的,但在运输、销售过程中冷链中断了,这时冷饮就会发生融化,而销售时需要再次冻住出售。冷饮包装上所标注的半年、9个月的保质期都是在冷冻条件下,而解冻过的冷饮即使再冻上,保质期也会 大大缩短。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辨别这种二次甚至多次再冷冻的产品吗?顾振华表示,如果一款冷饮表面有冰屑、冰沙,咬上去有“沙拉沙拉”的感觉的话,就很有可能是解冻过后再冻上的,这是因为解冻后冷饮会软化析出水分,水油经分离后再冻住,就会在冷饮表面结出这类冰屑。
还有一个判断方法就是看外形,解冻后再冷冻的冷饮外形往往“七歪八扭”,因为包装袋内再冻时没有模具,形状就会发生变化。所以当你发现这样的情况,尽管棒冰还在保质期内,就有理由怀疑这是解冻后再冻的冰淇淋,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冰淇淋机宜4小时洗一次
另外,消费者在购买现制现售的冰淇淋时,应注意加工环境是否清洁。现制现售冰淇淋是否安全卫生,取决于制作机器是否清洁。顾振华表示,在夏季,冰淇淋制作机器**只洗一次是不够的,从一早营业到夜里收工**如果持续加工10多个小时,则有安全卫生风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每4个小时清洗一次。
由于现制冰淇淋不是全程冷冻,只有中间凝固部分是冷冻的,而头尾的搅拌和配料两个部分没有冷冻,有时还是敞开暴露接触空气的,因此卫生把关尤为重要。除了应该及时清洗外,每晚更应将机器全部拆开彻底清洁,中间冷凝的管道也要拆开洗干净。
此外,夏季食用冷饮时,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不能一次性食用过多冷饮,也不要在吃饭前后吃冷饮,大量低温冷饮食品,可引起胃粘膜血管收缩,减少胃液分泌,导致食欲下降或消化不良; 甚至还会稀释胃液,降低胃酸的杀菌能力,使肠道致病菌容易通过胃进入肠道,引发腹泻、伤寒等症状。
强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后不宜大量吃冷饮,这时全身的血液循环加快,胃肠的血液相对较少,如大量吃冷饮会使胃粘膜血管收缩,容易发生胃肠功能紊乱,*好先喝些含盐饮料并稍休息后再吃冷饮。
老人和孩子尽可能少吃冷饮,由于他们的胃肠功能较差,吃冷饮容易出现胃肠道疾病,患有气喘﹑冠心病﹑高血压﹑胃炎﹑胃溃疡或消化不良等疾病的人也应避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