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坊内的三位中年妇女正在进行加工。吴平华摄 吴平华 摄
中新网成都7月28日电 在没有任何防鼠、防蝇、防尘设施且不断散发着酸臭味的屋子里,工人在厕所里制浆、装有糖水的铁桶里蚊虫飞舞、地面上污水横流……众多成都市民爱吃、号称具有滋阴壮阳、清热、解暑、开胃等功能的美味 凉糕,居然出自条件*差的三无 黑作坊。28日,成都市食药局根据记者近一周时间的暗访、 调查线索,将成都市中心一居民楼里正在非法生产凉糕的黑作坊抓了个正着。
市民反映:小孩吃了凉糕后引发肚疼腹泻
“我小孩在家附近的面店吃了凉糕后回家不久即喊肚子疼,随后便拉肚子,找社区医院开药吃了后,才有所好转,希望大家千万别吃‘歪’凉糕了。”市民罗女士在四川一大型论坛发帖提醒市民。28日早晨,记者见到了的发帖罗女士,她告诉记者,她家住在成都市府南新区附近,她家读小学四年级女儿小雅放暑假后,经常和几个要好的女同学到家附近的一些小餐饮店就餐,由于天气热,平常她们几乎都要吃一个凉糕,因为近两天天气特别热,她们一口气吃了二份,不料回家后,有两个孩子都同时出现了腹泻。医生诊断后称,可能是吃了不卫生或细菌超标的食品。她这才得知,原来,“三无凉糕”(指无生产厂名,无生产厂址,无生产卫生许可证是罪魁祸首。
记者暗访:凉糕黑作坊藏身闹市居民楼
“问题”凉糕从何而来?记者决定将此事弄个水落石出。27日下午三时许,在盐市口附近,一辆载有多个白色塑料桶的电瓶车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为不打草惊蛇,记者便紧跟其后。只见电瓶车顺着东大街往东一直行驶,十分钟后,电瓶车飞快地转入了义学巷,转眼间,电瓶车不见了踪影。
约五分钟后,电瓶车又出现在了遂宁宾馆附近的万县面馆门口,电瓶车男子正在将货物往餐馆里搬运。等男子送完后,记者继续跟在了他的后面。转过一条林荫小街后,电瓶车直接驶进了位于成都市锦江区镋钯街37号居民大院内。
就在此时,一辆满载凉糕的电瓶车正好驶出。进出小区的居民向记者证实,院内六单元一楼的确有一家生产凉糕的小作坊,据称没有任何手续,条件十分糟糕,且已隐蔽在此多年。
万县面馆人员称,就是进的附近一宜宾人的凉糕,以1.20元每份的价格进购的。附近的刘姓店主称,有时生意好的话,可以卖一百多份。
执法出击:依法取缔三无凉糕黑作坊
28日,记者将此事通报给了成都市食药局食品安全稽查二支队。廖鸿平对队长听记者讲述了暗访、调查经过后,表示愿意安排执法人员前往现场进行查处。
廖鸿平队长称,据他所知,目前成都有大小餐饮店约7万家,有60%的小餐饮店都在销售“三无”凉糕。据知情者推算每天的销售数量至少有3万份之多。
“由于我们人少,销售凉糕的太多,如果天天查,也不太现实。”廖鸿平队长表示,发现生产源头将坚决查处。于是,他立即通知锦江区食药管理部门配合前往查处。
11时40分,成都市锦江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执法大队四科的陈科长等七人与当地民警在记者的带领下赶到了成都市锦江区镋钯街37号居民大院内。当得知执法人员来检查,屋内的人却将铁门紧锁,无论怎么敲门都不愿意打开。
半个小时过去,屋里的人仍然拒不开门。民警只得找门卫通知房主并打算依法强行破门而入。
门卫告诉记者,该非法作坊已在此隐蔽生产多年,每天有十辆电瓶车不间断地往外运货,生意很好,但卫生很差。
就在执法人员准备强行破门进入时,凉糕作坊的老板杨菊先回来了。在她的要求下,里面的人才将反锁的铁门打开。
记者刚进入屋内,强烈的酸臭味便扑鼻而来。记者看到,进门的右边小屋里的几个大铁桶内装有大量的糖液,蚊虫在里面四处飞舞。左侧的厕所里,两位中年妇女正在制浆,里面稍大的屋子里则摆放着约两千份即将出售的凉糕,地上污水四溢,三个中年妇女正在不停地将浆状物往桶里装,整个作坊根本没有任何“三防”设施。杨菊先承认自己没办理相关合法手续。
楼上的住户张昌正气愤地说:“这个作坊早就该取缔了,卫生条件*差无手续,而且用的材料也不好,装糖的塑料瓶也是从外面捡的,*有可能导致传染各种疾病。”
成都市锦江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执法大队四科陈科长告诉称,“三无”作坊生产加工制作的环境卫生条件、操作者身体健康状况、销售配送、存放储藏条件、装的容器等如没有安全保障,就可能使凉糕出现质量问题,微生物繁殖加剧,消费者食用后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以及其他食源性疾病发生。
执法人员对这些不合格食品当场进行了销毁,并暂扣了相关设施。陈科长表示,将依法对该作坊予以取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