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林林总总的食用
保健品市场新变化
1.消费人群年轻化,产品定位中青年。
调查显示,2012年以前,保健品的消费对象主要为老年人;2012年以后,21岁至35岁的年轻人已占保健品消费群体的77%。蛋白质粉、蜂胶、各种维生素和阿胶类保健品,在中青年消费者中普遍受到欢迎。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社会压力的增加,亚健康人群的平均年龄越来越小,甚至包括二十几岁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为此,不少企业推出了降压、降糖、降血脂的预防性、非治疗性保健产品,甚至同一品牌的产品囊括了各个年龄段的消费人群。
2.
近年来,在保健品消费方面,进口产品无疑风头更劲。以无锡某超市为例,一大排进口保健品摆在显眼位置,笔者随便看了几个价格:产自美国的水解胶原蛋白售价599元(473毫升装,产自新西兰的鱼油售价465元(1000毫克。超市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进口保健品锁定的是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健康需求的消费者,
3.微店买卖维权难,虚假问题仍突出。
保健品市场在购销两旺的同时,也出现了消费投诉增多的现象。从无锡市消协和工商监管部门得到的反馈来看,进口保健品的销售途径已“全面开花”,尤其是微信出现后,不少人开了微店,在微信朋友圈里积*向朋友推荐产品,甚至以此发展下线,微店没有第三方平台,一旦出现纠纷,消费者会陷入维权尴尬,而且这属于私下交易,工商部门难以介入其中的退换货。
典型案例看过来
1.维生素贵在天然?纯属炒作。
“精选针叶樱桃提取、天然深海鱼油提取……”这些天然维生素产品的广告词颇让人心动,而其价格比普通维生素也贵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其实天然维生素与普通维生素的化学结构完全一样,二者只不过是提取方式不同,导致生产成本不同。”无锡市人民医院营养科医生周群燕说,天然维生素未必就比合成维生素吸收要好,不同种类的维生素,合成的与天然的吸收率会有不同。例如,来自于食物中的天然维生素B12,人体的吸收率约为50%,而人工合成的吸收率可达到80%以上。
2.“纯天然”降血糖?实际害人不浅。
去年,听信店家宣传的无锡市民李老伯和另外一个朋友合伙买了7盒可以治疗糖尿病的“纯天然”降血糖保健品,共花了2000多元。回家后,李老伯的家人产生了怀疑并进行了举报。经过食药部门检测,这两种保健品内均含有国家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物质格列苯脲和盐酸苯乙双胍等降糖类药物成分。
3.助眠又安神?副作用不比“安定”少。
市面上不少宣称能改善睡眠、润肠通便功效的保健品深受消费者青睐,然而有些助眠成分是褪黑素,对于绝大多数失眠患者来说,褪黑素不仅无法改善睡眠,而且长期大剂量服用,还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
业内人士称,近年来,褪黑素的生产和使用管理十分混乱。目前在市场上能找到的褪黑素原料几乎都是化工厂生产的,没有食品卫生许可证,没有药品生产许可证,也没有原料药的批文。专家指出,造成失眠的原因很多,仅有少数患者是由于缺乏褪黑素而导致睡眠状况不佳,消费者盲目服用并无效果。
如何购买和食用保健品
1.膳食结构合理就不要吃保健食品。
对于保健品怎么“吃”的问题,周群燕医生表示:“鱼、肉、蛋、奶、蔬菜、水果中所含的营养,已经足够补充人体所需元素,如果膳食结构合理,则没有必要再食用保健食品。”
在周群燕看来,不少消费者因为膳食结构不合理,从临床上看,钙、铁、锌、维生素都比较缺乏,所以可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保健品,但不应过分或过早服用保健品,超量摄取保健品可能会产生依赖性,甚至导致营养缺失。
2.购买进口保健品牢记验看条形码。
标有外文介绍只是进口保健品的特征之一,不少消费者不知道如何辨别其真假。无锡市工商局工作人员介绍,无论在哪里购买进口食品,顾客都有权要求商家出示由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颁发的“卫生证书”。此外,还要看包装上的中文标签,一种是在出口国厂家就已经贴好的,另一种是入关后由国内总经销商贴上的。如果没有“卫生证书”和中文标签,则是未经检验检疫合格的外来食品,其在原材料使用、加工、储存、运输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区别原装进口保健品和国内分装进口保健品,还可根据条形码来辨别。国内生产的保健品和国内分装的进口保健品,条形码均为69开头;而原装进口保健品,则为其他数字开头,如从美国进口的,条形码为00开头,从日本进口的为49开头,从韩国进口的则为88开头。 《中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