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居民营养不良不断改善 营养失衡状况在加重 营养不良率和贫血率下降,超重肥胖率增加
本报记者 刘艳芳
近几年,每每有专家在分析中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问题时,对于引用的数据还是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结果,会表示有些无奈。毕竟,这10年间,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居民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正处于快速变迁时期,2002年的数据,实在滞后。
这种尴尬的局面或将很快不再。
5月17日,第十一次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期间,在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主办的分会--"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分析报告会上,该所的马冠生、杨晓光、朴建华、赵丽云、何宇纳、胡小琪、张坚等7位研究员,通过7个报告,从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总体方案、质量控制、膳食营养摄入、营养与疾病、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重点对2012年在75个城市监测点的中国城市居民膳食营养与健康状况进行了结果分析报告;并结合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城市居民的结果,对2002-2012年中国城市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变迁进行了纵向分析。
虽然会议主办方一再强调,这只是一次学术层面上的交流与研讨,*终调查结果还要以卫计委的权威发布为准,但凭借这些数据,还是多少能勾勒出一个轮廓--近10年来,中国居民在膳食模式、营养素摄入、营养相关疾病,甚至生活方式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报告解读
◆膳食结构与营养素摄入
我国城市居民谷类、动物性食物和蔬菜摄入趋于稳定。动物性食物结构不尽合理,猪肉比例过高,而且还在增加,禽肉和鱼虾类摄入不足。奶类和大豆类食物、水果摄入仍显不足。食用油和食盐摄入虽有所减少但仍过高。从营养素摄入来看,维生素A、钙、锌、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营养素摄入不足问题依然存在。
以钙为例,6-17岁人群,以平均需要量(EAR来评估的话,90%存在摄入不足。究其原因,目前蔬菜和粮谷类仍是钙的主要膳食来源,而牛奶所提供的钙所占比例仍较低。如果能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每天一杯奶(300克,那么整个人群的钙摄入量将会有很大改善。
◆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我国城市居民从不吃早餐者的比例为9.9%,较2002年有所下降。在外就餐的比例为41.3%,较2002年的26.1%有明显上升。成年居民饮酒率为35.1%,其中,男性饮酒率高达56%,女性为13.8%,较2002年有增加;平均饮酒量为22.4克,18-44岁过量饮酒率(男性超过25克/日,女性超过15克/日为35.7%,超过2002年的22%.我国城市居民饮料消费迅速增加,尤其是12-17岁儿童青少年,每天高达203毫升。城市居民步行和骑车出行的比例下降,而坐车及其他出行的比例上升。城市居民锻炼的比例下降,由2002年的24.6%降为23.9%,其中,不锻炼的比例高达76.1%,偶尔锻炼的14.7%,经常锻炼的只有9.2%,而且以50岁以上的人群为多;中小学生闲暇时间静坐的时间反而增加了,这个情况值得关注;睡眠不足的比例上升,13-17岁青少年尤其突出,睡眠不足比例高达82.1%.城市居民吸烟率平均为26.5%,其中,男性高达50.2%,较2002年有增加,但现在每日吸烟率较2002年略有下降。
◆营养与健康状况
城市6-17岁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人群营养不良率进一步降低。成年居民贫血患病率显著下降,但育龄妇女、孕妇和老年人贫血患病率依然较高(大于10%,值得关注。城市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均明显增加,儿童青少年和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增幅较大。成年居民男性和女性腰围比2002年增长;成年居民中心型肥胖率增幅较大。
城市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增加;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虽然整体都有所改善,但与美国和加拿大相比,仍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城市居民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特别是大城市,增幅达百分之六七十,已达10.8%;而空腹血糖受损率增幅同样显著,已达4.7%;糖耐量受损率,大城市为5.0%,小城市为4.3%.大城市居民高胆固醇血症率增长迅猛,从4.5%增至12.8%,高甘油三酯血症率从13.3%增至26.6%,应予以高度重视。
政策建议
基于此次调查结果,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专家建议:加快营养立法;强化政府在营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完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体系,不仅要有全国的,还要建立各省的监测体系;加大营养与健康改善的投入;在各级疾控机构建立营养工作队伍,加强能力建设;加强营养健康知识的科学宣传。
经济转型会引起膳食模式变迁,许多调查研究结果也都显示,我国居民营养相关慢性疾病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的经验教训表明,如果错过这个阶段,待不健康的膳食结构已经形成之后再去引导居民改变膳食结构,则需要付出若干倍的努力,并且很难有效遏制慢性疾病的发展速度,进而会增加医疗负担,*终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反,如果此时期能及时了解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并及时实施有效的干预,对营养相关慢性病的防治及国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就逐步完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体系这一点,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研究员指出,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组织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与监测,内容包括食物摄入情况、体格检查、生化检测和营养相关疾病检查等,这些调查结果对于制定营养改善政策、控制营养相关疾病、指导国民食物消费、改善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大名鼎鼎的美国全国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为例,它重点调查居民的身体健康和膳食营养状况,是营养及相关健康调查中*重要的项目。NHANES始于20世纪60年代,自1999 年起成为连续调查,每年从15个州中抽取各年龄段的5000人左右,通过食物问卷法及24小时饮食回顾法,获取个人每天所摄入食物与种类等信息,同时通过人体检查、血液和尿液化验分析等检测获得身高、体重、血压等数据,从而评价全国居民的健康状况,解释膳食营养与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之间的关系。
还有相对完善的日本全国营养调查(NNS。NNS从1946年开始,每年进行一次。为了包括更全面的生活方式,于2003年更名为全国健康与营养调查(NHNS,目的在于通过了解国民身体状况、营养素摄入量和生活方式等,为2002年颁布的《健康增进法》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通过《健康增进法》的修订为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做出努力。
其他如加拿大社区健康调查-营养调查(CCHS和新西兰营养调查也均值得我国借鉴。CCHS由健康加拿大、加拿大统计中心和加拿大健康信息院于2000年联合发起,提供人群健康影响因素、健康状况和卫生系统利用的信息,目的是提供国家和地区水平的营养相关信息, 包括食物和营养素摄入,从2007年开始,每年一次。而新西兰营养调查包括成人和儿童调查, 使用访问调查和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收集食物和营养素摄入的数据(包括膳食补充剂,影响膳食摄入的因素(如食物制作和家庭食物安全,营养状况和营养相关状况,通常每5年调查一次。
新闻背景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公共卫生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可缺少的信息基础。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与监测,及时颁布国民健康状况年度报告,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于1959、1982、1992和2002年分别开展了4次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营养调查,调查结果与数据信息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作用。
近1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居民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正处于快速变迁时期,每隔10年开展一次的全国营养调查所提供的信息,难以及时反映居民的营养与健康问题,难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扼制慢性疾病大幅上升的势头。同时,调查间隔过长也不利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营养工作队伍的稳定发展。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经费的支持下,2010年,原卫生部疾控局决定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列入重大医改项目,把以往10年一次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调整为每5年一个周期的全国营养与健康监测工作。
2010-2014年总体方案设计为:2010年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开展34个大城市点和16个中小城市点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1年开展26个中小城市点和30个贫困农村点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2年开展45个普通农村点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3年开展60个监测点0-6月龄婴幼儿及乳母的专项监测工作;2014年进行约20万人群样本的数据汇总,完成全人群的营养与健康状况技术报告。
2010-201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作为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技术总负责机构,已经组织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疾控中心完成了在全国31个省份的34个大城市、41个中小城市和30个贫困农村以及45个普通农村监测点,共150个监测点的6岁以上人群的包括询问调查、膳食调查、体格测量和生化检测的所有现场工作。
对中国城市居民膳食营养状况的膳食调查总户数为13,155户(大城市6144户,中小城市7011户,调查人数为31,140人(大城市14,376人,中小城市16,764人,实际膳食分析样本数30,522人,食物频率问卷完成38,145人(大城市17,151人,中小城市20,994人。
调查方法:连续3天24小时个人膳食回顾法,收集家庭2岁以上成员食物消费数据;连续3天家庭食物称重,收集家庭调味品消费量数据;过去一年食物频率问卷,收集6岁以上人群主要食物消费频率和平均食用量。
虽然难度越来越大,但仍坚持入户调查,以取得准确的数据。同时,对调查全过程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保障了数据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