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付玉婷
今年8月,在青岛市
"一专三员"实现监管社会化
调动起社会各方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化,是城阳区的一个有效做法。
去年8月,城阳区在全省**成立了街道食安办,每个街道设事业编制3-5人,统筹负责本街道食品安全工作,将安全监管力量下沉到基层。在此基础上,今年2月,该区又组建了全省首支食品安全社会化监管"一专三员"队伍:街道食品安全监管专职人员队伍、街道协管员队伍、社会义务监督员队伍、社区信息员队伍。截至目前,城阳区共有街道专职工作人员36人,平均每街道4人以上,负责组织协调本街道食品安全工作,推动健全协调联动和长效监管机制等;街道协管员76人,每人负责监管130-150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每月巡检一遍以上;社会义务监督员共71人,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主要负责监督食品安全执法、提出合理化建议等;社区信息员共535人,每社区设2人以上,发挥其前沿哨兵作用,负责本社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信息上报等工作。
通过组织和队伍建设,城阳区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责任明晰"的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
小作坊"挪进"集中加工园
清晨,"豆腐哥"胡龙江拉着2000多斤豆腐来到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自从他的小作坊进驻城阳豆制品集中加工园区,每天2000多斤的豆腐一小时就被抢购一空。
胡龙江告诉记者,以前在小作坊"单干"时压力特别大,应对执法部门的检查是其中一方面,管理小作坊更是不易。由于小作坊没有冷冻库,夏天高温期生产出来的豆制品很容易变质,一旦豆腐、豆皮出现问题,**下来的损失就有数千元。来到集中加工园后,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他特别高兴。
谈及创办小作坊加工园区的初衷,城阳区食安办负责人介绍说,城阳地处城乡接合部,除常住的49万人口,还有40余万外来务工人员;辖区内蔬菜批发市场的规模在全国数一数二,为其服务的小作坊、小食杂店、小餐馆等也是数量庞大。在打击黑作坊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发现,近九成"黑业户"其实非常希望能在政府部门的监管下实现正规发展,而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是,国家对食品小作坊如何办证照还没有明确规定。除此之外,"黑业户"往往缺乏资金,靠单打独斗很难将自身变为正规企业。
城阳区食安办从促进居民增收和保证居民需求的角度出发,创新工作思路,采取"疏堵结合、集中生产"的方式,引导社会力量投资400余万元,在山东**规划建设了3500平方米的豆制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园区,实行统一原料配送和下脚料处理、统一添加剂使用、统一工艺流程、统一从业人员培训、统一产品检测等管理。有关部门为园区办理了山东省首张食品加工小作坊核准决定书,发放了工商营业执照。
截至目前,已有15家小作坊进入园区,日产豆制品1.5万公斤。除已建成豆制品、豆芽小作坊集中园区各一处,城阳另有馒头、生猪头加工等加工小作坊集中园区三处正在规划建设之中。
蔬菜来源可追溯
早在2009年,城阳区就投资近50万元在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生肉市场**建成了青岛**独立运行的区级肉品流通信息追溯系统,对市场内70余家猪肉零售业户实行一户一卡(肉品流通安全信息IC卡和一户一秤(肉品销售终端溯源电子秤信息化管理,监管部门及消费者可通过电子秤小票进行销售者姓名、销售凭证等信息追溯,实现了查验换证、批发交易等关键环节监管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今年5月,他们又投入200余万元在山东省**建成完善的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管理部门借助该体系进一步加强了对蔬菜种植、流通等环节的有效监管,实现了"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询、责任可追究".
目前,城阳区已在1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4家标准化农贸市场、5家大型超市建成一体交易终端机系统,首批30家试点业户日均完成交易240笔。区食安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区所有农贸市场、超市、生鲜便利店推广新型肉菜追溯系统,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