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近日召开的2011/2012年制糖期全国
增产预期显著
世界上70%的食糖产自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中国和很多其他国家的甘蔗种植面积、产量、产品严重下降,而且,恶劣的自然环境也给甘蔗产业带来很大影响。广西作为中国的产糖中心,甘蔗产业也面临一系列的竞争。由于经常缺水,特别是在作物需水期,干旱发生频繁,给甘蔗产业造成了重大影响,有时一个榨季损失就达到100万吨。地下水缺乏和不可预见的降雨也给广西甘蔗生长带来了大量的问题。
从2008/2009季至今,国内糖业已连续三年减产。按照糖业发展“三年一循环”的规律,国内糖业或将从新榨季开始步入增产周期。在各主要食糖产区即将全面拉开新榨季序幕之际,2011/2012年制糖期全国食糖产销工作会议终于揭开新榨季产量的面纱。
广西糖业协会理事长农光表示,新榨季广西甘蔗种植面积比上榨季增加40万亩,达1560万亩。农光预计,新榨季广西食糖产量将比上榨季略增,如果后期没有自然灾害,食糖产量可能超过700万吨。
云南、广东、海南等地糖业协会负责人在此次会议上同样看好各自产区新榨季食糖产量。云南糖业协会理事长邓毅表示,新榨季云南甘蔗种植面积增加60.71万亩,预计食糖产量可能达到210万吨以上,这将比上榨季产量高近40万吨。同时,广东、海南两产区新榨季食糖产量分别为100万吨、30万吨,相比去年都有增产。
“虽然目前还处于开榨初期,新糖产量增减的不确定性依然很大,具体供应量必须到明年4月收榨后才能定论,但开榨初期各地糖协发布的估产数据高于去年,这说明国内糖业终于迎来增产的‘曙光’。”业内人士称。
增收仍很困难
尽管增产在望,在国内食糖消费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国内糖业却仍无力打破“增产不增收”的魔咒。以广西糖业发展为例,2006年至2008年是广西甘蔗持续增产的3年,但由于糖价长期处于低位,导致行业利润连年下滑;2009年至2011年,广西食糖产量连续减产,制糖企业却因国内糖价节节攀升而获利颇丰。
据海南省糖业协会统计,去年冬季到今年春季,该省甘蔗种植面积82.95万亩,同比增加10.14万亩。经初步预测,2011/2012年榨季该省甘蔗工业总产为250万吨、产糖量30万吨左右,尽管连续遭受两次强台风和暴雨的袭击,该省蔗糖产量仍将比上榨季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海南省糖业协会秘书长李京说,“增产不增收”暴露出我国糖业生产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蔗源仍然严重不足,大多数糖厂仍然“吃不饱”,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不到40%;二是“散射”式的甘蔗生产组织方式和落后的生产技术严重滞后的局面难以打破;三是部分糖厂跨蔗区抢购甘蔗,无序、恶性竞争,造成原料资源浪费;四是糖厂经营管理、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进步不大,各厂之间水平参差不齐。
“糖业增产不增收”引发产业可持续发展隐忧。有行业分析师透露,正是出于对“增产不增收”的担心,部分制糖企业的生产积*性不高,而在国内甘蔗扩种面积有限的情况下,甘蔗单产较低正是制约我国糖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但业界也达成了一致的看法,加快糖业机械化生产,加大对糖料生产基地的扶持力度,提高科技贡献率或将成为打破行业发展瓶颈,实现糖业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位糖价将小幅回落
数据显示,2010/2011榨季,国内食糖产量仅为1045.42万吨,业界预期市场供需缺口高达250万—300万吨。
事实上,不仅是2010/2011榨季存在巨大的供需缺口,自2008/2009榨季国内食糖产量从前一榨季的1484.02万吨高位下滑,进入减产周期以来,供需缺口一直存在。
供需基本面主导,兼之游资推波助澜,国内糖市走出了一波快速上涨行情。
统计显示,国内糖价从2008年10月的2800元/吨一路飙升,到今年8月产区报价曾达到7800元/吨,销区报价更是一度突破8000元/吨关口。“糖高宗”也由此成为业界对食糖价格疯狂上涨的一种形象比喻。
然而,今年中秋、国庆消费旺季过后,市场消费减弱,业界增产呼声日高,糖价一路回调,目前产区报价降至7200—7300元/吨左右。同时,受全球食糖预期增产以及国内宏观经济基本面等多重因素影响,10月下旬郑州糖业曾出现自由落体式的暴跌,虽然之后在欧债危机暂缓等利好因素刺激下走出了一波强劲反弹行情,但目前市场依然偏弱。
此次“海南糖会”各产区糖业协会公布的增产消息,对于横行多时的“糖高宗”来说,犹如当头一棒。近期,各主要食糖产区预估产量公布后,市场立即看淡新榨季糖价走势。
浙江永安期货分析(博客专区)师王哲表示,国内食糖增产将缩小国内市场产需缺口,加上国储糖的投放及进口糖,新榨季国内食糖供需“几乎没有缺口”,游资炒作概率降低,预计糖价将处于6000—7500元/吨区间震荡。
国家发改委经贸流通司副司长刘小南也表示,上两个榨季国内糖料价格涨幅较大,虽然其中有补偿性回升的成分,但糖价回升至当前水平后,已经处于相对合理区间,新榨季国家宏观调控将**保障市场供给,同时把市场价格保持在合理区间,既要防止价格过度上涨,也要关注价格下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