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舆情要览:
要让"有机食品"真正成为无污染天然食品,消费者放心满意食品。一要,严控"有机食品"准入门槛,"有机认证"**要"有机";二要,对"有机食品"实行验证制,定期对"有机食品"检验,一旦发现名不符实,立即注销驱逐出去;三要,加大打假力度,对"有机食品"视为"投机食品" 者,要重处重罚,决不心慈手软。
新闻背景:
一盒100克的白菜苗售价18元,一斤大米卖50多元,一袋500克的红枣98元……因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民众对有机食品关注度逐渐增加。然而据业内人士透露,部分供货商给产品简单换个包装就变成有机产品,大多数有机食品根本达不到有机的标准。更有甚者,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称缴纳1.85万元的费用,1个月便可完成审批。(10月16日《广州日报》
网言网语:
网友:你看一下那些有机蔬菜的规模就知道了,一两百亩地的菜,到处都在卖,可能吗?只能够一个镇的人吃就不错了!真正野生的菜反而不能在超市卖,因为没有认证!
网友:想吃个安全的东西就这么困难吗?
网友:只要有钱,质监就可通过!只要有钱,工商就不查你!这就是根源!
网友:还是诚信的问题,监管的问题!
网友:认证机构和企业联合造假。
网友:花了不少冤枉钱!我再也不买了。
媒体论道:
"有机食品"到底有多少可乘之机
农产品[13.20 0.23% 研报]分为普通、无公害、绿色、有机4个等级,有机食品认证是食品质量认证的***别,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除此之外对土壤、空气、水等环境质量都有要求。
作为一种倡导,有机农业原本就更多的体现为一种理念,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进入国内后却迅速蔓延为一种无序的概念炒作。有机农产品对整个种植过程有着严格的规定,除此之外,对于周边环境的要求也*为苛刻,譬如农田附近不能有任何机动车辆通行,原因是为避免尾气污染。如果说这些不易为消费者所察觉的话,有一点却很容易做到--有机农业的核心是遵循自然规律,看看那些摆在超市柜台里面的反季节果蔬,你就不难知道这些所谓的有机食品是何等荒谬。
无论是外表还是口感上,有机食品与普通农作物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别,消费者之所以不惜重金购买有机食品,更多的只是为了花钱买心安。然而,花了钱却未必能够买到心安。
有机食品*直观的身份标签就是贴有"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由此不仅赋予了这枚绿色圆形标签*大的含金量,而且催生了随之而来的无限商机。山寨认证标签不时见诸媒体,相对于其巨大的含金量而言,微乎其微的印刷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说这种造假手段技术含量太低的话,另一种造价更加容易引发忧虑--认证标签是真,有机产品却是假,这种现象实际上也并不少见。究其原因,有机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理念,并未形成相关国家规范,即使是作为"裁判"出现的各个认证机构,也只是基于市场竞争的商业运作,而缺乏统一的全国性权威机构实施认证。无序的管理、高额的利润,使得各自为战的认证机构有了巨大的自由操作空间,再加上穿梭其中的代理、咨询认证机构,蕴含无限商机的有机食品本身,无疑养活着一支鱼龙混杂的庞大队伍。
更为重要的是,当前所有认证机构都只是民间组织,而农业部门的日常监管只覆盖绿色和无公害食品的监督,有机食品则不属于其职责范畴之内,除此之外,农业部门的抽检只能测定是否"有害",而无法检测是否"有机".基于此,含金量颇高的有机食品本身,存在着巨大的监管真空地带,搞定认证机构,就意味着搞定了一切。
伴随着有机食品的不断升温,有必要尽快将其从一种概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监管机制,由此不仅需要建立全国性的权威认定检测机构,同时应当明确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从而在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同时,呵护这一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当然,更重要的是梳理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确保其基本的安全底线--实际上,如果食品安全足够令人放心,绿色无公害农作物已然足够,何必重金购买"有机"?(燕赵都市报 赵志疆
"有机食品"莫成"投机食品"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门事件,当公众有了"谁能告诉我,明天吃什么"的迷茫,当百姓有了"谈吃色变"的步步惊心,"有机食品"的横空出世,无疑等同*后一根救命稻草。难怪,"有机食品"尽管都是高价姑娘,但分明已由"白领*爱",变为人见人爱的"大众情人".
其实,"有机食品"并非什么稀世珍宝。说白了,就是生态食品或生物食品,是目前国标上对无污染天然食品比较统一的提法。那么,公众为何对此情有独钟爱不释手呢?概因,被满世界问题食品、垃圾食品、有毒食品弄疼了、吃怕了。
希望多大,失望就多大。公众做梦也想不到,花了大把冤枉钱,还是没能买来食品安全,结果仍是"一场欢喜一场空"."有机食品"不仅大多数徒有虚名,而"有机食品"认证更是荒唐至*,有机无机没关系,只要有钱,就能轻而易举换来金字招牌。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有机食品",十足叫"投机食品"再恰当不过。
食品安全无小事。食品万万不能成也"有机",败也"有机"."有机食品"变脸"投机食品",消费者经济"伤不起",健康也"伤不起",食品安全更是"伤不起".要让"有机食品"真正成为无污染天然食品,消费者放心满意食品。一要,严控"有机食品"准入门槛,"有机认证"**要"有机";二要,对"有机食品"实行验证制,定期对"有机食品"检验,一旦发现名不符实,立即注销驱逐出去;三要,加大打假力度,对"有机食品"视为"投机食品" 者,要重处重罚,决不心慈手软。
有机食品,你可以"巨贵",但不能忽悠!有机食品,更不能不能成也"有机"败也"有机".(千龙网 陈文祥
有机食品需要无缝监管
有机食品受到追捧,有其必然性,当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当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食品质量有更高期待时,有机食品自然应运而生。有机食品没有原罪,但应名副其实,不能因为换个包装就有机了。假有机食品猖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商家利欲熏心,善于炒概念,善于投人所好;二是认证市场泥沙俱下,有的认证机构认钱不认"证".此外,还与制度不够完善,监管不够有力有关。
我国有机食品认证制度起步较晚,因此,不妨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日本对有机食品的要求有四点:**,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和肥料;第二,生产、制造、仓储、发货、运输等过程中不被禁用物质所污染;第三,生产、制造、仓储、发货、运输等过程中不与常规产品混合;第四,具备可追溯性。可追溯性这一点值得激赏,如此一来不是有机食品的被认证了有机食品,可以得到及时纠错。
当然,日本有机食品认证的制度尤其值得体味。据报道,在日本有机食品的认证**要从国家认证机构登录,申请者基于农林水产大臣根据制定的日本有机农产品[13.20 0.23% 研报]标准(JAS,登录机关接受申请认可。其后,登录认证机关从有机食品的生产农家和加工食品的制造业者认证接受申请,基于技术标准进行审查认证。下一步,认证机关对进行认证的对象开展*低一年一次的调查。根据这个制度被认证的生产农户、制造业者基于生产、制造过程的记录,分等级食品贴上有机JAS的标签,才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程序如此繁琐,又如此严格,而这正是保证有机食品名副其实的根本原因。
可以预期的是,会有越来越多的有机食品飞入寻常百姓家,为了让人们吃上货真价实的有机食品,国家在健全制度的同时,还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对有机食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无缝监管,对那些唯利是图的认证机构要好好"认证认证",不合规或故意违规者应及时清理。(法制网 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