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春节将至,为保障节日
一、有关餐饮单位
年夜饭供应单位
1、“量力而行”,切忌超负荷供应。根据实际供应能力,安排年夜饭供应量,尤其是分场次供应年夜饭的单位。
2、控制进货渠道,做好索证验货。各种原料要从正规渠道进货,查验供应商食品许可证以及相关食品的检验、检疫和送货单;仔细检查食品感官质量;不采购、加工和供应有毒、有害和变质的食品。
3、防止生熟交叉,控制温度与时间。年夜饭供应量大、时间相对集中,要防止容器、工具、设备和冰箱的生熟交叉污染,接触熟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要严格消毒;加工食品要控制火候,保证食品受热均匀,确保中心温度达到75℃;冷菜和熟食必须“一市一烧”,切配冷菜和熟食在供应前2小时内完成。
4、注意个人卫生,严防带病上岗。从业人员在接触食品前要更换衣服,洗净双手;接触直接入口前要再洗手消毒,并穿戴专用工作衣帽和口罩;患有病毒性肝炎、伤寒、痢疾、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和渗出性皮肤病、感冒、咽喉炎等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的,不得从事餐饮活动。
5、做好留样,妥善处理消费纠纷。年夜饭供应的所有食品要至少各留100克样品。置于消毒的密闭容器中,在冰箱内保留48小时;对消费者有关食品卫生的纠纷要诚恳、积*、妥善处理;必要时,可与消费者共同封样送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判定食品质量;发生疑似食品安全事故的,要及时向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报告。
年夜饭套餐供应单位
供应年夜饭套餐的单位除做到上述要求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要点:
1、生食品、半成品和熟食品分开包装和妥善存放。半成品和熟食品加工后要充分冷却后包装;由于生食品、半成品和熟食品特性,分别需要在常温、冷藏和冷冻条件下保藏,要做到供应时随时“组装”,切忌事先大量“组装”,而影响食品质量。
2、食品包装要严密,说明要完整。生食品、半成品和熟食品要独立密闭包装,严防生熟交叉污染和外来污染;附有不同食品的加工方法、保存条件等说明;包装标签必须表明套餐的生产单位、生产日期、保质期等。
3、做好相关宣传。要告知消费者购买套餐后,按照标签的内容及时妥善保存,并在保存期内加工食用。
二、广大市民
在外就餐应注意哪些问题?
1、选择安全卫生的饭店
(1安全卫生的饭店应当具备有效餐饮服务许可证等合法营业的证件。无证经营的饭店,其卫生状况得不到保证,而且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已在餐饮单位实施“监督公示”,监督检查结果以脸谱标示,“笑脸”表示食品安全较好;“平脸”表示一般;“哭脸”表示较差。吃饭找“笑脸”,是选择食品安全有保证的餐饮单位的有效方法。
(2尽量不光顾节日期间客流量陡增的饭店。因为突然集中增大的供应量,可能导致饭店超负荷加工,为食品安全埋下隐患。
2、消费者在外就餐注意事项
(1餐前应洗手,倡导使用公筷及分餐制;
(2用餐时应注意食物是否新鲜,是否烧熟煮透;
(3不吃违禁食品,少吃或不吃生食水产品;
(4不暴饮暴食。
3、就餐时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理
(1将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饭菜保持原状,并立即与饭店负责人交涉;
(2如果所点饭菜尚未食用,或尚未造成健康问题,可参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规定,与饭店协商妥善解决;
(3妥善保存消费单据、发票等证据,如已造成健康问题,应及时就诊并保留病历卡、检验报告等相关证据;
(4一旦发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应立即向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投诉举报,以便得到及时调查取证,避免拖延而导致食物中毒无法认定。
购买年夜饭套餐要注意哪些问题?
1、选择大型饭店或专业工厂(中心厨房加工的套餐。外卖套餐是在短时间内大量集中制作,对于加工场所、设备、人员都有要求较高,通常大型饭店或餐饮中心厨房能够更好地满足要求,从而能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
2、提货时检查套餐标签和内部菜肴。注意外包装上是否标明加工制作单位、贮存条件、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限(或食用期限等内容。检查套餐中每个菜肴的包装是否密闭完整,生食品、半成品和冷菜等即食食品是否分开放置,即食食品是否为定型包装或放在不易破损的密闭容器中;检查菜肴温度,并注意是否在冷藏条件下销售。如食品包装破损,或即食食品受到污染,或菜肴温度较高明显无冷藏迹象的,均不应选购。
3、购买后冷藏存放、限期食用。购买后不立即加工食用的,应在冷藏条件下存放,并在保质期内加工食用。为减少交叉污染的可能,回家后应及时取出套餐内的菜肴,将冷菜等即食食品和生食品、半成品分开存放,并按照标签的要求分别进行冷冻、冷藏。
4、制作时烧熟煮透、生熟分开。加工时,先仔细检查食品的质量,然后按照套餐的制作说明进行加工,尤其要注意生食品、半成品烹饪制作时应彻底烧熟煮透,如经冷冻则宜解冻后再进行烹饪。熟食卤味和色拉等生食菜肴应现切(拌现吃,改刀或拌制时的刀、砧板等应与加工生食品用的分开,或经彻底消毒,操作时应洗净双手。
5、保存有效购买凭证和相关凭据。妥善保存发票等有效购买凭证,以备万一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进行投诉。如已造成健康问题,应及时就诊并保留病历卡、检验报告等,并立即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