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来到北京南城一家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在特菜大厅中,每个商户门口都放满了写着“绿色无公害”,“健康蔬菜”等字样的包装箱,商贩们正在忙碌地装箱运菜。但是记者找遍了特菜大厅,惟独不见“有机”字样的包装箱。于是,记者以为公司买年货为由,向一位姓李的商贩询问,他说:“去年这个批发市场就不卖有机蔬菜了,市场查得严,很多不合格就不让卖了。”当记者指明就要有机菜,并且得要几百箱时,这名商贩变了口气,小声对记者说,其实市面上很多有机蔬菜都是假的,好多超市都是从我们这儿拿货。你如果非要有机菜,我能给你找到带“有机”字样的包装箱,菜其实都一样,装进去谁也看不出来。
事情果然和这名商贩所说的一样吗?
记者来到一家位于北京大兴区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时值冬季,基地的农田里没有任何作物,只有一排排整齐的大棚内还种植着蔬菜,记者扒开大棚外罩的塑料薄膜,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在大棚内,一垄垄水灵灵的西红柿正茁壮地生长着。
一位在棚中干活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棚内的蔬菜生虫时,他们一般都是人工去抓,或者使用一些生物农药比如除虫菊、苦碱等,不会使用农药化肥。但是当记者走到一个大棚的转角时,一个写着“多菌灵”的白色塑胶瓶却赫然靠在大棚的墙壁上。蔬菜基地附近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这大棚种菜肯定得用药啊,不然大棚里生了菌,这一棚的菜就都完啦。”
“之所以叫有机蔬菜,是要让种植的蔬菜接近*原始的状态。” 在位于阳坊一家由人大农学院兴建的集生产、教学、研究为一体的有机农庄,负责人严晓辉告诉记者,现在市场上很多打着有机名义销售的蔬菜,其实已经违背了有机的种植规律。真正的有机蔬菜,整个种植的过程需要全部按照春耕、秋收的自然规律,到了冬季,就是农闲的时候,不应再使用大棚种植。“大棚内是高温高湿的环境,一旦生霉菌,是很难靠人工消除干净的。”
作为同行,严晓辉经常会到其他的有机基地进行交流学习,他常看到一些基地采用大棚温室作业,里面的一整套高科技设备喷洒着大量的营养液。严晓辉说,人家就是偷偷地往地里撒一把肥料,也根本没人能知道。
在有机农庄工作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石嫣告诉《北京科技报》,市场上那些价格昂贵的有机蔬菜水果,很可能跟你在菜市场买到的非有机蔬果并无区别。她带领记者参观他们的农庄,“眼前这片土地就是有机蔬菜的种植地了。”她指着一片光秃秃的空地告诉记者,“你一定会感觉这和专业化、大棚作业的农场完全不同。一些有机菜生产商会偷偷使用少量农药化肥,这还算好的。而另外一些人,直接把菜从批发市场批回来就当有机蔬菜卖了,一转手就是好几倍的利润。”
记者放眼望去,整个农庄虽然荒凉但是却井井有条,农庄内的土地被严格分垄,严晓辉告诉记者,不要小看这片地,为了让有机蔬菜在种植源头上就保证没有受到农药的污染,基地选择了这片只种植过单一树木的土地,并且为了防止周围的田地对这片地造成交叉感染,他们为此还布设了一圈灌木隔离带。
除了对土壤的严格挑选外,农庄使用的肥料也是特别选购的蚯蚓粪。
记者在农庄看到,一大片空地上堆满了黑褐色的粪肥,但是走近却没有闻到一丝的臭味。“这些肥料要发酵2到3年才能投入到地里使用。”严晓辉说,等到开春时,我们就可以使用农科院统一提供的种子开始种植了。种植有机蔬菜*头痛的事情就是除虫,对于虫害的防治要全部采用物理的方式,例如安放荧光驱虫灯、捕虫糖罐,还要把辣椒、大葱这类驱虫蔬菜和芥蓝等易招虫的蔬菜交叉种植,其实*直接的方法就是动手捉虫。
“有机作物的生产成本高,主要就是贵在有机肥料、人工费、虫害风险以及没有规模化经营。”严晓辉说,而且相同的蔬菜品种,使用有机的种植方法收获的作物数量在初期是低于非有机生产方式的,即便用有机方式生产了几年后,产量至多是和非有机持平。
“由于成本过高,一些有机蔬菜基地在其他环节上会耍些花样。”石嫣说,北京每年能生产有机蔬菜几百万吨,但是其中80%都出口到国外,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一位负责给北京某有机菜基地运菜的司机曾经告诉她,在有机菜供应量和品种跟不上的时候,他们除了从基地里拉一部分有机菜外,不足的部分就直接从菜市场批发,然后再一起送到北京的各大超市里。
记者了解到,有机蔬菜的概念是20世纪初,**由欧洲国家提出来的。我国于1994年也成立了“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有机蔬菜是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必须按照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进行,也就是说不能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不能使用基因技术,同时还必须经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质量控制和审查。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检察员陈芳告诉《北京科技报》,造成有机菜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就是认证的混乱。
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一位卞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国家规定有机蔬菜在种植前,都要经过严密的认证,对生产有机菜的土地、水质、空气等都要进行实地的检测,即便全部合格,如果这片地以前种植过非有机的其他作物,也要进行3年的转换种植,这期间种出的作物也不能贴上“中国有机产品”的绿色标签,而应贴上“中国有机转换产品”的土黄色标签。连续3年检测达标的基地,才会颁发有机食品认证书。而且在颁发认证书的同时,还会发放有机食品标签。如果通过的是土豆的认证,一亩地大概能产多少土豆,就发放多少个有机标签。
有机产品的证书期限只有一年。一年后,有机产品需要重新认证,这名工作人员说,第二年产品生长的条件就会发生变化,是否用了农药,周边是否建有化工厂,水质是否受到污染都要进行重新认可。目前全国可以认证有机产品的机构有20多家,为了保证有机产品的质量,每年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都会来检查这些认证单位。
陈芳说,认证监督管理委员会会对认证机构进行考核,但是尽管如此,仍然不能排除很多人为的因素被夹杂进去。
中国对于有机市场的监管是由农业科学院委员会的有机检查员负责,他们会定期到有机生产基地进行检查,认证机构的人员去有机基地检查时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委派相关人员随同一起去监督检查过程的规范性,但是因为检查都是事先向有机种植基地进行告知的,所以假冒的有机基地仍然会利用人员监管的空隙进行造假。
而且,生产有机蔬菜的企业,目的就是为了拿证,在拿到有机资格认证书以后很多企业便不再严格执行有机蔬菜的种植标准。而且目前认证机构鱼龙混杂,种植商和认证机构会进行一些违法的操作,从而简化认证的程序,使没有严格按照有机标准的商品进入到市场中去。
石嫣说,据她了解,一些认证是可以买的,便宜的几千块钱,贵的上万。而且检测的过程也并不那么严密。“我去过一家有机葡萄种植园,他们开始确实是在踏踏实实地做有机,但是后来发现认证单位很好糊弄,胆子也就大了。”即便是撒了农药化肥的蔬菜,经过几天的分解,也早已查不出来。
陈芳说,按道理,有机食品无论是在提出认证还是在销售时,都要贴上有机标签,比如一个厂家认证的产品是土豆,认证的数量是30万吨,当蔬菜成熟时认证单位会派相关认证专员进行核准,包括核对地块面积、产量等,允许有一定的出入。这30万吨的土豆在产出后, 每一个土豆上都要贴上有机认证的标示。有机认证机构同样也承担着风险,如果认证企业将来出现问题,那么对认证单位也是一种损害。
但是现实情况是,像土豆这类附加值很低的产品,认证费用高于它卖出后所得的回报,所以为了降低成本,生产厂家无法保证每个产品都能够得到有机认证。目前来说,只有像苹果、青椒这种高成本回报率的产品才能做到每个产品进行有机认证,陈芳说,比如每个苹果上都有一个有机认证的标示,并且每个标示上有一个可追溯码,可追溯码能够提供出这个苹果从地块一直到采收的所有信息。
“目前市场混乱的另一个原因是消费者对有机蔬菜存在一些误解。”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里特告诉《北京科技报》,其实有机蔬菜和普通蔬菜的区别是在栽培方法上,它们*大的不同就是有机蔬菜使用自然肥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土地的浪费。但是从安全方面上看,它和普通蔬菜没有区别,国家对它们的安全标准也是一样的。
有机蔬菜就像绿色和无公害蔬菜一样,只不过是为了促进农产品的销售而打出的名词。绿色和无公害蔬菜说白了就是使的化肥和农药不多,而绿色比无公害蔬菜用的农药更少。国外没有绿色和无公害的概念,他们只有有机和非有机的概念。商家利用消费者的误解,在商品上打上绿色或无公害标签的目的是为了促销。有机蔬菜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是对的,但解决的不是安全性的问题。因为国家让所有农产品上市的*基本前提就是安全,因此不管是有机还是其他的都应该达到安全标准才能上市。
对此,陈芳也表示赞同,从有机农业的理念上来讲,欧盟*早开始提出的初衷是从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不是我们现在更多提到的食品安全的角度,欧盟希望能够通过有机的种植和饲养建立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也就是说尽管经过了耕种和喂养,但是并不会对生态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在他们的法规中体现出的有机并不是以检测作为衡量的依据,也不是说单纯地去对土地和蔬菜进行农药量的检测,他们是要依靠法规建立起一整套体系,在这个体系里面,关键的控制点就是不能加入外部人工合成的物质包括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那么整个生产环境就不会对外界造成不可持续的破坏。
实际上中国对有机食品的要求远比欧盟严苛得多,就因为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另外,国外都是由专业的有机协会自发地推动有机理念,在相对有序的社会制度下,在彼此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去推动有机的进程。曾经考察过美国农场的石嫣告诉记者,美国做有机的农场主,他们的*大驱动力并不是利润,而更看重的是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感。
以中国目前的生产状况和社会现状,有机的生产方式只占到微乎其微的生产份额,但是这种份额是正常的。因为有机种植是需要从源头进行控制,再按每个生产环节要求严格进行,然而以中国的现实条件,重要的是必须满足13亿人的吃饭需求,其次才是打造高标准的有机产品,陈芳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