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
中国葡萄酒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1978年,注定成为中国历史上令人瞩目的一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对中国的葡萄酒业来说,这一年也是中国现代葡萄酒产业起步的基点。3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而葡萄酒业在时间跨度上也是遵循这三个历史阶段。
**阶段:1978-1992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的起步阶段
1978年,我国的葡萄与葡萄酒生产相对建国初期有了很大的发展,总产量已高达三万多吨,但我国的葡萄酒业由于长时间闭关锁国,与世界葡萄酒发展相差太远,当时,中国轻工业部食品局对葡萄酒工业做了八年发展规划及二十三年设想,认为发展葡萄和葡萄酒生产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无论特需,或是出口,均需我国自产大量优质葡萄酒,以换取外汇,支援建设,扩大政治影响。
国家**从事酒类研究工作的机构-中国发酵食品工业研究所于是在1978年开始在中国长城葡萄酒公司做了干白葡萄酒新工艺的研究工作,并生产出国际上流行的非氧化型的干白葡萄酒,于1979年开始出口,当年的出口量为7100箱63.87吨。干白葡萄酒的研制成功同时也启动了我国葡萄酒研科工作,并开始全面走上正轨。
随后不久,中国轻工业部食品发酵研究所与昌黎葡萄酒厂签定了“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科学研究”合同,主要内容为:干红葡萄酒和扩建平面布置及新设备试用等。在我国葡萄酒老专家郭其昌先生的带领下,我国的**瓶全汁干红葡萄酒研制成功。主管部门要求,对于生产干酒的工艺和技术要毫不保留的向其他酒厂传授,让葡萄酒生产企业快速掌握干酒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葡萄酒新工艺的研究为年轻的葡萄酒产业了培养了技术骨干,开创了我国葡萄酒生产的新局面。在这次科研过程中,广州轻工机械设研究所、广州设计院、上海饮料机械厂、新乡轻机厂、湘潭轻工机械厂共同签定了“新设备研制合同”,从而形成了从工艺到设备设计、机械制造到生产试验、科研协作的一条龙,为葡萄酒产业链的延伸做出了有益的探讨。
这一时期,长城(华夏、沙城、王朝、华东、丰收、威龙、西夏、龙徽等一批企业纷纷成立,但基本上以生产全汁的干酒、半干酒为主。当时的消费者,长期以来一直喝带甜味的半汁酒,对于酸而涩的真正葡萄酒很难接受。所以这些企业生产的葡萄酒在当时主要用于出口,同时在北京的几个驻外饭店销售,像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半干桃红葡萄酒、麝香半甜白葡萄酒均受到国内外宾客的高度评价。
葡萄酒类型由甜变干,改变国民的饮酒习惯,及时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供应市场和出口起关键作用的是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作为中国直接负责进出口业务的机构,中粮不仅在引植葡萄名种、沟通国内外葡萄酒技术、为国内提供可靠的葡萄酒信息方面立下汗马功劳,而且为中国葡萄酒的出口铺路搭桥。可能也是因为比较早的介入葡萄酒产业,中粮一直在科研、技术、市场、营销方面走在了中国现代葡萄酒业的前面。
“四个转变”引导酿酒行业开创新局面1987年3月,国家经委、轻工业部等部门在贵阳联合召开“全国酿酒工业增产节约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四个转变”,即“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果类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及“优质、低度、多品种”的方针,并开始全国推广。以果代粮的果类酒,*引人瞩目的当属葡萄酒行业所缔造的喜人局面,干型葡萄酒研制成功,产量不断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葡萄酒生产量从1980年的7.70万吨增加到1988年的30.85万吨,其中半汁葡萄酒占80百分之以上。这十年表面上看是我国葡萄酒飞跃发展的时期,但大发展的是低档的半汁葡萄酒,稍成规模的干酒生产企业只有长城和王朝两家。1988年之后的三四年,由于这种低质半汁酒的影响,同时,企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产品开始滞销,致使我国葡萄酒产量大幅度回落。这期间,葡萄酒市场一片荒芜,许多酒厂出现亏损。刚刚起步的中国葡萄酒产业迎来发展的首次“寒流”。虽然产业的发展遇到困难,但促进了我国葡萄酒产品结构的调整。
第二阶段:1992-2002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大发展阶段
1992年,烟台国际葡萄酒节隆重召开,同时张裕百年庆典,*****江泽民等视察张裕。这一年,葡萄酒业迎来新的春天,在沉寂几年后又开始迈步向前。我国葡萄酒市场上经历了先白后红的变化。开始干白要比干红受欢迎,消费者普遍认为,只有干白葡萄酒才是真正的葡萄酒,甚至误认为干红葡萄酒的色素是人工加的,干红少人问津。当时市场上两家企业生产的干白受到消费者的认可,一家是中法合营天津王朝葡萄酿酒公司,由于引进法国技术,采用新工艺生产干白、半干白葡萄酒,所生产的干白周期短,产品新鲜,果香浓郁。另外一家就是沙城长城葡萄酿酒公司,该公司因为郭其昌教授主持研究的干白葡萄酒新工艺曾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长城公司生产的干白葡萄酒,投入市场后,也是大受欢迎,成为全国*叫响的品牌之一。干白葡萄酒的畅销与干红滞销形成巨大反差,致使大片红葡萄优良品种被砍伐,酿造干白葡萄酒的品种得到大发展。干白葡萄酒消费量一下子占到了干型酒的80百分之以上。然后,两年后,干红热兴起,干白开始受到冷落。
“干红热”带来新的投资热潮。1994年全汁酒国标“GBT15037-1994葡萄酒国家标准”出台,取消了半汁酒的生产,市场上以甜型酒、半汁酒为主转向以全汁、干型酒为主。当时,刚刚完成承包市场责任制的张裕公司抓住有利时机,适时推出了张裕解百纳品牌,使张裕公司一下子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这股干红葡萄酒消费热潮成全了张裕公司。这股“干红热”同时引爆了第二波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投资浪潮,烟台长城、新天、云南红等许多企业都是这个时期投资兴建的,昌黎、蓬莱等着名葡萄酒产区也在“干红热”之后加大了对葡萄酒行业的投资。
1996年下半年开始,干红引发的巨大消费市场和消费潜力也吸引了大批国外的有识之士。他们开始进入中国,成立葡萄酒专营店,大量外国的葡萄酒,以干红葡萄酒为主,来自于意大利、西班牙、匈牙利、法国、澳大利亚、摩尔多瓦等国的产品源源进入中国市场。当时,国产品牌数量少,产量低,供应上有缺口,为外国品牌填补空位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口;加上有些消费者在心理上就认为葡萄酒还是外国的好,这就使外国品牌的葡萄酒更具有优势。像着名葡萄酒运营商ASC、夏朵成为**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酒商,也成为在华经营很成功的典范。
在这个时期,现代葡萄酒工业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强劲的发展劲头不仅吸引了大批的投资者,也带动了葡萄酒科研、教育、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起步和发展。2000年前后,葡萄酒业经过几年的历练,消费逐渐走出低端,开始向高端市场冲击,一批设备先进,品种多样、独特经营的精品酒庄崭露头角,像中法庄园、山西怡园、朗格斯、张裕·卡斯特陆续建立,为中国现代葡萄酒进入高端市场定了标尺。同时,这些优秀酒庄的成立也证明,中国也能生产出与法国媲美的好酒。
第三阶段:2002-至今中国葡萄酒产业跃升阶段
从2002年开始,中国葡萄酒业驶入发展的快车道,葡萄酒年产量每年都在大幅度增长,生产企业逐年增多。同时,葡萄酒生产企业开始重视原料基地的建设,更加看重葡萄原料产地、品种对葡萄酒质量的影响,形成东西部割据的原料格局。市场开放,营销手段层出不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以更加严格的手段去规范市场,取消了半汁酒的生产和流通。生产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如中粮、张裕、王朝、威龙等几大葡萄酒企业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远大的目光关注着行业的发展,纷纷踏上高端酒之路。所以,中国的葡萄酒产业在这个阶段就这样一路凯歌,高唱而来。
2002年11月,国家经贸委以公告形式又发布了“中国葡萄酿酒技术规范”,这是一部参照国际酿酒法规并结合我国葡萄酒生产国情制订的行业规范文件。规范对原料、辅料、工艺等都作了明确的技术性规定。这一部与国际接轨的技术规范文件,对引导葡萄酒行业今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了“GBT15037-1994葡萄酒国家标准”的修订计划,新国标的修订几经波折,虽然在2004年就完成了标准草案,但在2008年1月1日才开始正式实施。
从2003年开始葡萄酒市场突然出现了强劲攀升势头,葡萄酒市场的销售收入增长率高达21百分之,快速的增长让一些投资商眼前一亮,葡萄酒行业很快形成新一轮的葡萄酒投资热潮,一些企业纷纷上马扩建。同时,国外葡萄酒出现大量过剩,纷纷寻求新的出路和销售市场,一冷一热中,中国葡萄酒市场成为众人眼中的“香饽饽”,2004年随着中国葡萄酒进口关税由44.6百分之下降到24.2百分之,再降到14百分之,国外葡萄酒也加大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力度,除了法国、意大利等传统葡萄酒生产国外,一些新兴的葡萄酒生产国,像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也大规模开拓中国市场,葡萄酒行业迎来一片繁荣景象。在行业繁荣的背后,也出现不合谐的现象,如盲目的投资给葡萄酒行业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许多投资者在对行业不了解的情况下,一头扎进来,却发现市场并不是想像的那样乐观,出现投资失败撤出葡萄酒行业,或者苦苦支撑,这种盲目的投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的混乱。
经过几年的市场磨练,中国的葡萄酒业开始回归,在业内人士的倡导下,生产企业开始重视葡萄原料基地的建设,人们的目光仿佛在同一时间聚焦西部,东部的资金也在原料收购、基地建设、企业兼并、控股等行为中,大规模的流向西部。人们的目光集聚在西部是因为当前西部的原料优势业已形成,产品感官质量和理化指标均已得到国内国际业界首肯。国内几个酒厂纷纷跑到西部的新疆、宁夏、甘肃等地方建设基地,一时间西部成为国内*重要的葡萄酒产区。
国内各大产区的发展在这个阶段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昌黎、烟台、贺兰山获得原产地地域保护标志,各地成立了专管葡萄酒产业的协会或商会形式的管理机构,这些管理机构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当地葡萄酒产业的发展,从品牌到招商,从果农管理到基地规划,从生产到市场,从技术到文化,对葡萄酒产业的推动不遗余力。各大产区正在依据自己的优势大力发展当地的葡萄酒产业,但发展中也存在着共同的问题,就是品种的同质化,品种结构单一,缺少多元化的产品结构,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国的产区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小范围的试种,而建设规范化、集约型的基地模式成为当前葡萄酒产业发展的趋势。
2007年,张裕爱斐堡和长城的君顶酒庄开业,这种集酿酒、旅游、体闲、投资、商务于一体的酒庄,不仅是中国高端葡萄酒酒庄的代表,也打开了中国商端葡萄酒的新纪元,创新了葡萄酒企业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两所酒庄的成立也充分显示了中国做出高端酒的信心和魄力,为进入世界葡萄酒舞台吹响号角。
正当中国的葡萄酒业一路高歌,大步向前时,2008年下半年的金融危机来临,这场危机会给行业造成多大的影响,现在也许还没有显现,但面对目前严峻的经济形式,许多远见卓识的商者都做好应对准备,面对挑战,也许可以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放缓一下脚步,更好地审视存在的问题,做出调整与反思,找到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经历过30年风风雨雨的中国葡萄酒产业正在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