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际市场影响,此前持续飙升的
食用油价格降价了,老百姓
“金龙鱼”等垄断品牌**发力降价,在一些专家看来,主要归因于原油和豆油期货价格下跌、近期美元升值,以及国内今年大豆产量预期增幅较大。作为占国内油料生产垄断地位的大型油料加工企业,根据原料采购成本及时下调价格,进而带动市场价格纷纷下降,似乎是“遵循市场规律”之举,不值得大惊小怪。
但我们也应看到,此番油价下调的“时机”,是在国内大豆等农作物收获上市前夕。如果作为终端产品的油价下调,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油料加工企业在收购原料时,也会“遵循市场规律”,降低农产品收购价格。而农民此前投入生产的农资、化肥等,价格始终是在高位购进,并且,在此后也不会因食用油价格下调而降价。如此一来,高投入之后无奈以低价售出,受到伤害的只能是农民。
有资料显示,中国目前80%的大豆油加工能力,已经直接或间接为外资公司控制。以生产小包装食用油为主的一家跨国公司,其市场份额甚至已经占到国内的60%至70%。而近年来,在国内油料市场,一些跨国大企业先是通过控制大豆价格,待中国油料加工企业难以支撑后,便大规模并购将其收归麾下,进而形成事实上的垄断地位。
以垄断地位获得超额利润,只是这些大型跨国公司的**步。利用自己掌控的商业销售终端,*终控制市场定价话语权,恐怕才是其*终目的。我们不妨设想,这些大型跨国公司目前“遵循市场规律”下调油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降低大豆等原料收购价格。一旦收购季节过后,他们仰仗定价权再提高价格。如此“小斗进大斗出”,农民岂不是欲哭无泪?
损害农民利益,农民只能自认倒霉。而垄断行为影响国内市场安全,则无疑非常危险。就在去年国庆节之前,国有的中储粮公司为稳定节日市场,集中抛售了20万吨食用油储备。但有关部门调查发现,这些抛售的食用油储备,未能进入市场就遭到一些企业的收购,被用来囤积居奇。市场垄断致使国家调控政策失灵,其危害之甚由此可见一斑。
事实上,由于种植成本增加和全球粮食供给减少,未来豆类期货依然存在上涨的压力。但此前持续飙升的食用油价格,在大豆收获前夕踏上“回归路”,其降价行为究竟意欲何为,不能不令人为之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