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殇:中国茶品牌发展忧思录

百检网 2021-11-15

 
 中国农业产业化之茶

 前一阵子‘西湖龙井’因难以支付500万元赞助资金,倒在奥运门槛外的消息令我震惊不已,刚刚对中国茶业兴起的一股自豪感荡然无存。

 且不说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能够随手拿出500万而不皱一下眉头的富豪在中国何止千万,更何况是每年稳坐中国GDP头把交椅、卧虎藏龙的长三角江浙沪一带?在上海、杭州就一栋算不上**的豪宅、一辆中上水平的跑车,甚至是一部中小投资的电影,都不止500万,却还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难道作为有着千年制茶史、饮茶史的中国,一涉及“国饮”兴亡,资金就捉襟见肘了吗?更何况是关乎茶圣——陆羽之乡的名茶!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西汉时,茶已是宫延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王褒《童约》已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说明华中地区当时饮茶已比较普遍。可以找到证据显示,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就是中国茶文化,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为何当我们翘首以待“刘翔以天才的速度与豪气跨越2008”的同时,我们几千年来“茶叶王国”的骄傲与底气,却反而越来越远了?是市场经济太残酷,中国茶适应不了市场竞争,只能退居为世界**茶的原料?还是我们不懂经营,不敢经营,不愿经营,将中国千年的“茶”优势拱手相让?

 俯观中国茶产业发展现状

 面积**、产量第二、出口第三、创汇第四,这是中国茶叶在世界上地位的真实写照。2006年全国茶园面积为2175万亩,比上年2028万亩增长7.2%。全国茶叶总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大关。全年茶叶平均单价为24.8元/公斤,全国茶叶农业总产值为248亿元,比去年219.2亿元增加13.1%。我国是茶叶大国,但还不是茶叶强国。

 1、生产主体以茶农为主,生产方式各有侧重。传统的生产方式、加工方式是我国茶叶生产的基本特点,我国茶叶生产主体主要有:一家一户的茶农;茶商或茶叶大户;委托加工基地;有一定生产规模的茶场。我国茶叶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主要特点是:中高档茶、名优茶以手工为主;中低档茶、大众茶以机制为主。

 2、区域分布明显,茶区快速发展。我国红茶区主要在广东、云南;乌龙茶区主要在福建;花茶区主要在福建、广西、湖南等;名优茶区主要有浙江、湖南、四川、安徽等省。特色茶产区已经成为我国茶叶发展的新亮点,如新昌的龙井产区,平江的银针产区,安溪的乌龙茶区,云南的普尔茶区等等。由于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实施及各地大力调整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新型茶区正在快速发展,如山东日照茶区、陕西午子茶区及湖南、云南、广西、重庆等地的新茶区就是这几年新发展起来的。

 3、产品结构变化加快,新品成为新的增长点。市场趋势表现在:普通红茶、中低档红茶继续下降,高档红茶有一定市场。花茶在经历了长足发展后总量正在减少。绿茶快速增长,绿茶中,名优茶发展快。乌龙茶快速发展,保健茶生产增长,市场稳定。传统茶叶创新速度加快。茶产品结构正在朝优质、有机、特色、质优价廉方向发展,总体结构不断优化。

 4、经营企业数量多,龙头企业少;产品多,**少。茶树种植以农户为主体,平均每户仅1亩左右,能制茶或开个茶庄就算一个企业。全国仅加工茶叶的茶厂6.7万家,平均每个茶厂年加工茶叶仅15吨。加工企业由于规模小,导致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经营企业中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没有知名品牌,出口茶叶只能以原料茶为主,受制于人,难以开拓市场。中国有近千个茶叶品牌,拥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是凤毛麟角,象“立顿”这样的***品牌,对中国茶产业来说,现阶段就是一种奢求。由于生产工艺简单,产品质量、原料、感观品质等很难保持稳定。有的纯粹是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卫生指标不合格,农残超标。

 5、管理水平低,管理不规范。由于我国茶叶经营以家庭经营为主,经营者普遍对管理重视不够,管理人员基本上没有受过管理专业培训,家族管理盛行,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接受程度不高,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现有企业潜力难以发挥。

 对中国茶产业发展的忧虑

 中国茶叶之所以难以摆脱“**品质,二流包装,三流价格”的怪圈,其根本在于缺乏“品牌”。我国虽然名茶林立,但这些辉煌却并没有造就一个真正属于中国的***茶叶品牌。而要让中国“名茶”真正变为世界“品牌茶”,更远不只是加一个“牌子”而已。突出表现在:

 一、名茶多,缺品牌。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等名茶名气很响亮,售价也很高,“茶王”的拍卖价远远高过黄金,但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则很难分辨茶叶品牌,*少数消费者买茶叶时指定品牌。

 二、厂家多,品牌少。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的12家省级公司中,只有4家有品牌;全国加工茶叶的茶厂6.7万家,只有近千个茶叶有注册商标,根本谈不上品牌。

 三、有资源、缺整合。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对资源利用、 产品定位、市场维护都要提前进行规划。资源过度分散*为直接的影响就是造成企业生产、管理成本的浪费。当初,蒙牛乳业创造崛起神话,就是依靠高度整合资源、从几个人发展到年创利税几亿元的奶业“巨鳄”。中国茶叶资源分散、生产分散,出口一直以散装为主,自然也就只能充当国外品牌茶叶的原料。

 四、行业混乱、无序竞争。目前,行业内部的产品竞争,已经演变成更为激烈的“价格战”,甚至一些厂家不惜用“李鬼”,违背行业规则,恶意攻击竞争对手,消费者难辩真伪,购买假冒伪劣产品,给“李逵”产品造成*大伤害,而更为严重的是,伤害了消费者对整个中国名茶的信心。长此以往,给中国名茶造成的“硬伤”,则难以去除。

 五、有经营、无管理。大部分企业还是依靠传统经验进行经营管理,一些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还是存在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湖南省一家省级茶叶龙头企业,通过改制由集体企业变成了私营企业,机制变活了,但经营管理工作大部分由家族成员担当,管理粗放,变成了家庭企业。

 打造名茶龙头企业,**行业发展

 近几年,培育名茶龙头企业成为地方政府抓茶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一点从地方政府有关茶产业发展的文件可见一斑,“龙头企业”这一关键词出现*其频繁。地方名茶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不仅直接提高了茶业产业化的水平,而且增强了茶业生产经营能力。

 但目前这些龙头企业大多空有其名:**,大规模企业不多,在品牌塑造、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能力比较有限。龙头企业无论是在市场份额、产值规模,还是在市场影响力方面与其他非龙头企业的距离还不是很明显,很多地方还是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势均力敌的茶企一时难见高低。以重庆市为例,全市300多家茶企,目前仅一家茶企取得QS现场认证。其次,龙头企业辐射能力不强。龙头企业自身的实力不雄厚,没有强劲的茶叶经营能力,自然就很难网络大片的茶农,与茶农的利益联结还比较松散,没能真正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关系。

 名茶龙头企业的发展形成,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

 中国茶产业发展的思索

 一、贯彻品牌战略

 多少年来,我国的茶叶市场被形象地比喻为“有姓无名”。有姓,是指有品种,如龙井、乌龙、毛峰等;无名,是指茶叶没有自己的品牌。茶叶品牌建设远远落后于市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茶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目前我国出口茶在国际市场上每公斤仅值1至2美元,平均茶价比印度低4成,比斯里兰卡低6成多,甚至比肯尼亚的茶叶价格还要低20%。没有品牌,市场鱼龙混杂。今年3月中旬,杭州西湖区的西湖龙井茶原产地的茶农还没有开摘一芽新茶,但每斤售价千元的龙井新茶已在杭州街头出现。实施企业品牌战略,打造中国茶叶品牌,已成为中国从茶叶大国走向茶叶强国的必由之路。

 二、加快资源整合步骤

 为尽快改变茶叶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无**的现状,应加快资源整合力度。虽然近年来茶叶行业资源整合已经有了一定发展,但其发展水平与市场经济下对茶叶企业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如何把分散的茶叶企业和资源加以整合、改造和提升,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茶叶企业和企业群体,是茶叶行业进行资源整合的重要任务。

 三、苦练内功,提高管理水平

 新形势下,对茶叶企业的传统经营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苦练内功,加强管理,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使企业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细致化、准确化的同时,生产效率也得到提高,企业管理和决策水平得到加强。从而使企业获得某种竞争优势,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引进外脑,圆发展之梦

 要减少决策失误,就要善于引进“外脑”。说到引进,在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的头脑中,**想到的就是引进技术、设备、资金。而对于聪明的经营者来讲,引进“外脑”却是优先考虑的事情。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经营者只有善于引进“外脑”,引进专业的团队,企业决策才能少失误或不失误。

 以品牌战略为纽带的市场竞争*终要从鱼龙混杂的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但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表现若不能在大范围覆盖和占有市场份额上取得突破,资源整合和**市场的宏伟目标将失去依托。中国茶产业再创辉煌的远大目标仍需付出艰辛的努力,但我们分明已经听到巨人归来的空谷足音。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