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葡萄栽培历史十分悠久,三千多年前就有关于葡萄栽培的文字记载,中国古唐诗中也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诗句。20世纪末,中美两国联合考古发现:约在九千多年前,中国中原地区就有
近年来,中国葡萄酒在市场份额上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不可否认,中国葡萄酒距离西方的**高端品牌,还有很大一截差距。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或许指出了其中的症结:“中国的葡萄酒市场一个主要的问题是过于同质化,缺乏鲜明个性。决定葡萄酒价值的除了历史沉淀的美誉度之外,*重要的依然是品质,包括原料、年份。中国葡萄酒若是能在葡萄酒的口感上,多增加一些创新会发展地更快些。”
除了口感上的个性化以外,葡萄酒文化也应该是立体的、灵活的、包容的:每一口都不同,初恋的人可以找到涩涩的醇郁;快乐的人可以品出悠悠的幸福;郁闷的人可以体味甜中带酸的沉醉;年轻人可以领略到时尚和浪漫;中年人则可以彰显洒脱和随性。中国的葡萄酒行业,不是文化少了,而是泛了,没有个性的文化,等于没有文化。本土葡萄酒文化缺乏深度挖掘,没有个性,没有融入人们的生活,一直是高高在上,自以为是,沾沾自喜。因为葡萄酒文化日益泛化,原来那些追求异国情调和优雅生活品位的人也渐渐脱轨了。
有个性的产品和品牌才是有魅力的,可口可乐的“药水”真的好喝吗?麦当劳的“汉堡、鸡块”真的妙不可言吗?实际上大家买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张扬。葡萄酒卖的**就是个性,就是与众不同,这才是真正能促动葡萄酒增量的关键要素。试问,国内的哪个葡萄酒品牌有鲜明的个性了?今天,到市场上逛逛,所看到的葡萄酒几乎都是一个大大的玻璃瓶子,上面直直长着一根天鹅颈,瓶贴基本上都是毫无个性的,终端形象就几乎没有了,一眼望过去,分不清谁是谁,找不到一点让人动心的感觉。“只靠市场行销手段,而非靠内涵来吸引消费者。这就是*大的差距。”中法庄园的总酿酒师李德美对中国葡萄酒市场如此评价。
对于中国葡萄酒的发展及未来,被称为“全球三大品酒师”之一的英国人杰西丝·罗宾逊(JancisRobinson女士直截了当地指出:“*好能培育出新疆特有的葡萄种类,如果凑热闹,大家都种‘赤霞珠’、‘莎当妮’这些品种,那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而法国波尔多地区资深葡萄及葡萄酒专家、蓬莱政府葡萄酒顾问热拉尔·高林也表示,葡萄酒是中国的朝阳产业,无论是葡萄种植,还是葡萄酒市场都存在着巨大的潜力。但是作为一个新世界的未来葡萄酒大国,整个中国葡萄酒行业要寻找自己的个性,这包括适合葡萄生长的产区个性、土壤差异和适合中国人的口感。中国的产区概念、葡萄酒等级概念以及酒庄酒的概念都不是很强,其实中国的九大产区各具特点,完全可以根据各产区的特点挖掘出自己的个性,酿造出**的葡萄酒。
这是一个拒绝同质化,同一化的时代,这是一个呼唤个性化、差异化的时代,任何随波逐流,盲目跟风的做法只能让自己沦为平庸,进而被市场淘汰。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葡萄酒行业更是如此。目前,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巨大潜力使中国成为世界各大葡萄酒出口国争先占领的市场。法国、澳洲、欧洲等许多国家的葡萄酒配套企业也纷纷来中国建厂。这给中国本土的葡萄酒行业带来不小的冲击。对于这种冲击及其带来的危机,中国的葡萄酒企业需要更好的挖掘中国葡萄酒的个性,充分利用本土葡萄酒的各种优势,不断提升葡萄酒的品质,方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