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临大赦,在牛奶“
于对库存标签延期实施GB7718-2004《
这份“国标委农轻[2006]38号”的文件称,2005年9月29日国家标准委《关于公布部分企业库存食品标签延期使用的通知》(国标委农轻[2005]76号)对经企业申请,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核准同意的部分企业库存食品标签延期使用情况进行了公告。鉴于仍有部分企业标签库存量较大,为减少企业损失,凡符合GB7718-1994《食品标签通用标准》及相关标准的预包装食品标签,可延期使用至2006年11月1日。”
这一悄然颁发的文件使原定今天开始正式实施的“禁鲜令”再次延期,而此时,距离大限只有几个小时。“在我们都认为可能等不到通知的情况下,通知还是如期下发了。”
一乳企高层昨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实际上,5月份开始,从企业到供应商到行业协会,整个乳业界盛传着同一个消息:“禁鲜令”有望取消。而在近日召开的“西部乳业形势发展研讨会”上,四川、上海、广州等地的奶业协会再次向农业部提出了解除“禁鲜令”的呼吁。
但直到昨天晚上,即便关于解禁的小道消息不断,但是各方仍然在等待*终的通知。
*终,通知还是赶在了大限来临之前,正式出台了。
这已经是自去年10月1日以来的第二次延期了。去年10月1日,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国家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下称《指南》)。《指南》明确规定,加工食品不得称“鲜”,乳制品也在其列。按照规定,我国奶制品的外包装上不能再使用“鲜牛奶”等名称,而必须使用“灭菌奶(乳)”和“巴氏杀菌奶(乳)”等标准名称,即涵盖了俗称的“禁鲜令”。
但其后,局势又变。在去年大限来临前国标委下发57号文件,称考虑到部分企业标签库存量大,为减少企业损失,原标签可适当延长至2006年6月1日。
光明独自挺“鲜”
虽然延期通知在*后一刻正式出台,但仍然给乳企造成了一些困扰。此前一直在观望和等待中的乳企开始以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回应:消息灵通的光明坚定“保鲜”,而三元、全佳、均瑶等则乖乖地自觉“禁鲜”。
昨天在华联吉买盛,上海东方早报记者采访发现,长期来大打“鲜”字招牌的巴氏奶阵营正在面临内部瓦解。三元、全佳、均瑶等巴氏奶品牌已经把原先外包装上醒目的“鲜”字撤下,三元、全佳换上了大大的“纯”字,而均瑶则在包装上写上了突出的“超纯”两字,只不过在包装底部打上了一行“一切源于新鲜”的小字。依然坚守的只有阵营的领头人光明乳业。
“去年规定出台的时候,我们就自觉把鲜字撤了下来。”上海三元·全佳一位高层对上海东方早报记者表示,当此次6月1日的大限来临时,均瑶也“自觉”撤下了“鲜”标志。
但全国*大的巴氏奶生产企业光明却依然坚持“4℃7天”的新鲜行动,在其主打产品“光明纯鲜牛奶”的外包装上仍旧突出一个大大的“鲜”字。
“我们5月30日已经电话国家质监总局食品质量监督司,并得到回复,带“鲜”字的包装可以在6月1日后继续使用。”光明乳业公关经理龚妍奇解释说。为此,光明乳业并不会从今天开始更改包装。
背后利益之争
“千呼万唤的‘禁鲜令’会一再延期,无疑预示着背后巨大的利益之争。”乳业专家、壹言商务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咨询师汤志庆分析说。
长期以来,新鲜一直被认为是光明、三元、燕塘等巴氏奶乳企的主要竞争优势,并借此与蒙牛、伊利等常温奶乳企抗衡。因此,“禁鲜令”从颁布之日起就立刻在行业内引起巨大争议。一旦禁鲜,巴氏奶企业的优势无疑被抹杀了,不仅打击了光明、三元等大型乳企,更多地打击了众多以生产巴氏奶为主的中小型企业。
上海东方早报记者昨天在卖场看到,撤下了“鲜”字改用“纯”字的均瑶、三元、全佳和放在另外一边的常温奶企业外包装上已经看不出明显区别,因为蒙牛、伊利等常温奶品牌的包装上也在突出“纯”字。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如果“禁鲜”,将对巴氏奶企业的销售额产生影响。为此,去年“禁鲜令”一颁布,以光明为主的巴氏奶乳企以及各地的奶协就开始进行积*的游说,业内预计随着再次延期,游说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新闻关键词
“禁鲜令”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的液态牛奶主要有两种:“巴氏奶”和“常温奶”。“巴氏奶”是将原料奶经过80摄氏度以下长时间加热处理,保质期一般在7天,需要冷藏,但奶的营养保存较好。生产“巴氏奶”的企业以北京三元、上海光明等为代表。而“常温奶”是经过137摄氏度的瞬间热消毒,能常温保存,储存期在半年左右,运输方便、安全,厂家以伊利、蒙牛为代表。
所谓“禁鲜令”,指的是2004年年底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文件规定,“加工食品包括乳制品不得称鲜”,我国奶制品的外包装上不能再使用“鲜牛奶”等名称,而必须使用“灭菌奶乳”和“巴氏杀菌奶乳”等标准名称。
“禁鲜令”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乳制品行业内引起了此起彼伏的质疑和反对声,以致原定于去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禁鲜令”,迫于阻力推迟到今年6月1日起执行。
其实,牛奶“禁鲜令”如此难产的背后,是多方力量的艰难博弈。一方面,是以光明、三元为代表的巴氏奶与以蒙牛、伊利为代表的常温奶两大阵营之争。另一方面,“禁鲜令”还牵涉到分别为巴氏奶和常温奶提供包装的两大国际包装巨头———美国国际纸业公司与瑞典利乐公司的切身利益。
一直以来,在常温奶凭借可长期保存和价格相对低廉的优势占据了将近70%市场份额的情况下,巴氏奶就是靠低温杀菌、低温存放的“鲜”字招牌在维持着自己的地盘。一旦被“禁鲜”,巴氏奶多年经营的“新鲜牛奶”概念和市场优势很可能就此消失。
恶性价格战、“回收奶”丑闻、还原奶冒充鲜奶风波……事实上,近年来乳品行业确实风波不断,乳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已经降低了消费者对乳品安全的信任度。不少消费者*关注的是,他们买牛奶时并不会特别注意名称,更多的是看品牌的信誉度和产品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