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饮食指数为71.5 食品安全依然脆弱

百检网 2021-11-15


  食品安全仍是老百姓头脑中*为脆弱的神经,与上届调查相比,本次中国饮食小康指数略有提高,而加分因素主要来自于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上的种种努力,使得公众对饮食小康的评价有所提升。但仅从分值上扬的幅度来看,中国的饮食小康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截止2006年1月底,由《小康》杂志社与相关社会团体及专家联合组成的“中国小康指数”调查组,在沿用并修正“中国饮食小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中国2005年饮食状况进程进行了监测和调查。


  与2005年的食品供应、饮食安全、营养结构、政府监管四项考察指标有所不同的是,调查组又增加了食品支出比重即恩格尔系数这一项,并适当调整了各指标的权重。经调查组专家结合网络调查、《小康》读者调查及抽样调查等方式收集的数据加权统计,并参照国家有关权威部门的测量数据,得出2005〜2006中国饮食小康指数为71.5分,比2005年同期发布的71分有小幅度提高。


  对照2005年的测评数据,公众对政府的监管体系建设和监管力度的评价有所上升,成为总分值提高的主要原因。但研究结果显示,公众对饮食安全的担心和焦虑没有得到缓解,饮食安全状况和政府监管体系及力度仍然是中国公众关心的焦点。


  本次调查共收到问卷近7000多份,地域覆盖我国东部、中部、南部、西部和东北部。经加权处理后,调查样本分布在基本人口信息和主要个人社会经济背景信息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布比较接近,表明数据有较好代表性。样本构成情况为,受访者平均年龄40岁,18—50岁读者占53%,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81%,男女性别比分别为55%和45%。


  2005-2006年中国小康饮食指数考察指标及权重比较


  








考察指标    

2005年得分          


2006年得分

2005年权重 2006年权重
































政府监管力度 57

68.5            

10%  25%
恩格尔系数 -83.3  -15%    
食品供应 92                         95 40%  20%
饮食安全 49 55 30%   25%
营养结构 69 68 20% 15%


  饮食指数喜忧参半



  纵观过2005年的中国饮食小康进程,可谓喜忧参半。


  喜的是,在过去一年中,国家正在不断致力于编制更为严密和反应灵敏的食品安全网,从食品安全标准的清理修正,到全国范围内的监测监管体系的完善,以及职能部门执法力度的加强,让公众稍感欣慰,对政府监管的评价也随之攀升。


  忧的是,中国的食品安全网络在经历了一系列冲击后,似乎并没得到太多改善,至少与公众的安全需求与期望差之甚远,而“亡羊补牢”式的补救和“运动式”的突击执法无法赢得更多的认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一向以质量过硬著称的跨国公司纷纷在2005年落马,让公众原本脆弱的食品安全感雪上加霜。总体而言,中国饮食小康在公众心目中的位置并不轻松。


  政府监管措施不断 实施效果差强人意


  经过前几年如阜阳劣质奶粉等事件的冲击,各地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高涨,一有风吹草动,便立即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遏制事态的恶化。回顾过去一年,从中央到地方,都认识到建立一个无懈可击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重要性,包括标准体系、诚信体系、管理体系、备案体系的完善等等。


  2005年11月30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八部局联合组成的10个食品安全综合评价组已经全部出发,前往4个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进行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情况综合评价。


  此外,国家已对米、面、油、肉制品、茶叶等28大类、370多种食品实施了有“QS”(质量安全)标志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占所有食品种类的70%,也为公众对政府的评价提升有所帮助。


  政府的种种努力显然得到了众多受访者的认同。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公众认为政府在过去一年中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措施有所加强,但同时对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满意。在与新浪网的联合调查中,仅有20%左右的网民认为政府监管“很有效果”或“有效果”,还有51.44%的网民觉得“有措施但是没效果”,可见如何使相关措施得到具体落实,让食品安全网络有效运行,将成为2006年政府的主要课题之一。


  在2005年,各地都相继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了重组,以便在“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情况下,能起到协调统筹作用,此举得到公众的高度评价,77%的受访者表示“有助于改善食品监管的困境”。


  调查还表明,公众对新的一年中政府的职责仍然寄予了厚望。当问及“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是否要加大监管力度?”时,选择“非常需要”的比例高达91%。


  跨国公司纷纷出事 安全漏洞不容忽视


  2005年,食品安全问题依然以其特殊的逻辑不断刺激中国公众的神经,只不过,不少故事的主角竟变成了跨国企业,这些平素以企业公民和品牌形象自居的国际巨头们,在中国的餐桌上遭遇了****的信任危机,也直接降低了公众的食品安全感。


  在《小康》的网上调查中,认为“自己所在地区的食品比前两年安全情况没有变化”的网友为60%,而认为“比以前更差了”的比例是31.08%,回答“有所好转”的网友比例仅为8.92%。


  而在调研组执行的问卷调查中,76%的受访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对跨国企业产品的担心,苏丹红事件、哈根达斯脏厨房事件、雀巢奶粉碘超标等事件的发生,都增加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忧虑。“跨国公司也出问题,我们还能相信谁?”受访者陈先生的话颇具代表性。


  跨国公司的影响只是一部分,中国本土的食品安全疏漏和缺陷还是无法回避。在商务部2005年发布的《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报告》中,共归纳了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存在的许多隐患,该报告同时指出,中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缺失,相关法律亟待完善。


  综合各种因素,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心理承受能力仍比较脆弱。在网上调查中,网友对“是否担心自己会买到不安全的食品”的问题,回答“总是担心”和“经常担心”的比例高达83.65%。


  为缓解焦虑和担心,一些民间组织和行业协会也自发地开展起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行动,以弥补政府的不足。2005年4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起组建“超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着重研究超市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恩格尔系数降幅明显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国际通行标准之一,反映的是食物支出金额在总支出金额中所占的比重。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恩格尔系数较高,作为家庭来说则表明收入较低,作为国家来说则表明该国较穷。反之,恩格尔系数较低,作为家庭来说则表明收入较高,作为国家来说则表明该国较富裕。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7%,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7.2%,城乡之间相差近10个百分点,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中国的城乡差距仍比较大。


  但需要指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近年来,恩格尔系数降幅明显加快,1996至2001年间年均下降2.14个百分点,而2005年的37.7%就比2001年的37.9%还有所下降。


  如果从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中国的饮食小康水平,多数民众已经达到小康水平,而且,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标志着中国民众的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升级。


  食品供应稳中有进 营养结构亟待加强


  在食品供应这项指标上,2006年的调查和去年相比并没有太多改观,九成以上受访者表示食品供应很充足或比较充足,属高满意度指标。同样,在食品供应种类上,也有八成以上受访者认为种类比较丰富和很丰富。


  但是在食品价格上,公众认为仍有可以调整的余地。从网上调查的数据来看,有56.19%的网民认为食品价格“稍高于购买力”和“过高”,与《小康》的问卷调查和读者调查比较来看,多数受访者也认为食品价格可以适当下调。


  具体而言,受访者对蔬菜价格的敏感度要高于肉禽乳类,认为蔬菜价格“稍高于购买力”和“过高”的网友比例为59.42%,比肉禽乳类价格的46.17%高出10多个百分点。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尽管受禽流感疫情的影响,但我国的肉禽乳类价格仍保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而蔬菜的价格随着天气和时令而改变,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对消费者造成的心理影响也较大。


  而在对营养结构的测评中,调研组发现公众对营养知识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从网上调查统计来看,表示“想吃得更有营养,但是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的网民比例为37.26%,而认为“平时很注意膳食安排,合理搭配”的网友为37.74%,相比2005年城市中69%和农村7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营养结构不成问题的调查结果,公众对膳食结构的重要性的认知度有很大提升。


  对营养结构的关注度大大增加,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的行为。调查显示,“经常看饮食方面书籍”和“偶尔看饮食方面书籍”的网友分别为18.33%和73.33%,而在问卷调查中,这两项比例分别为21%和71.6%。


  不少受访者尝试着通过服用保健品来改善体质。只不过,相比前几年,公众对保健品的态度显得更为理性。调查显示,“从不相信这些东西”的网民为51.91%,“偶尔会吃”的为27.99%,而“经常食用”的仅为4.55%。


  我国长期以来“重临床、轻预防”,而人均GDP由1000美元增至3000美元的时期,是居民膳食营养结构迅速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营养干预的*佳时期。对此,国家有关部门也已经高度重视,正在酝酿出台《中国营养改善法》,以解决日益突出的居民营养问题。


  资料


  2005年部分城市针对食品安全采取的相关措施


  城市名称主要措施


  北京为制定食品安全条例立法听证,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指数”,统一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引导消费者安全消费。


  上海推出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信用“红榜”。


  广州建立食品安全数据库,基本实现食品流向的实时监控,并供市民直接上网查询。


  武汉建立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和责任追究制,漏报和瞒报都将受到追究。


  苏州开展农药、兽药、畜产品、水产品等专项整治,实施学校食堂和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建立食品中毒责任追究制度。


  杭州在各大农贸市场、销售生鲜蔬果的大中型超市设立农药残留检测室,让放心菜工程不留空白点。


  太原大中型市场、超市、商场要全部建立健全进货检查验收等准入制度,农村小卖部要普遍建立购销台账等制度。


  哈尔滨制定《哈尔滨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我国食品安全面临五大问题


  2005年11月1日,卫生部执法监督司司长赵同刚指出我国食品安全面临五大问题:


  (一)微生物污染仍是影响我国食品卫生和安全的*主要因素。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导致的中毒人数*多,2003年和2004年全国报告的重大食物中毒事故中,微生物性重大食物中毒起数和人数均有增加,分别占当年总起数和总人数的26%、43.8%和34%、58.1%。我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数据也显示,沙门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3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阳性率逐年上升。


  (二)从农田到餐桌食物链污染情况严重。一是源头污染(种植、养殖过程)问题较严重,主要为农药、兽药(抗生素、激素)和禁止使用的饲料添加剂的滥用和残留,如瘦肉精残留问题。二是环境污染物给食品卫生带来影响,重金属污染和水污染日趋严重,环境中的污染物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很容易导致健康损害,如二恶英问题。


  (三)食品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像阜阳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等。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四)食品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五)食品安全研究发现的新问题。随着食品安全科技的发展,传统加工工艺的食品也不断被发现具有安全隐患,如油炸淀粉类食品的丙烯酰胺、油条中的铝残留等安全性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


  联合国划分贫困与富裕的档次:


  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30%-40%为富裕;30%为*富裕。


  中国社科院课题组对小康生活的总体描述:


  恩格尔系数50%-60%为温饱型,40%〜50%为小康型;20%-40%为宽裕型。2001年我国城乡平均为43%,已属小康型。今后20年内要求降到30%左右,农村要降到38%,城镇要降到25%。


  2005食品安全十大事件


  1.全球查处“苏丹红一号”


  2月18日,英国食品标准署在其网站上公布了30家企业生产的可能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色素的359个品牌的食品,2月23日,中国也对苏丹红一号下达了追杀令,亨氏、肯德基等知名跨国公司相继被查出苏丹红,一时之间全国谈红色变。


  2.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5月25日,浙江省工商局公布的食品抽检报告中爆出,雀巢奶粉碘超标。 6月7日,在经历了消*应对、公开道歉、只换不退之后,雀巢中国有限公司终于低头办理消费者的退货要求。


  3.光明回奶事件


  6月5日,河南电视台播出一则消息称光明乳业郑州子公司将过期奶回炉并用于销售,6月7日,光明乳业王佳芬对媒体否认加工过期奶,但承认其管理存在疏漏,并道出“乳品厂都有回奶罐”的内幕,这一言论迅速遭到同行反斥,但却加速了国务院制定政策规范复原乳的使用。


  4.哈根达斯脏厨房事件


  6月16日,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查处了一个无牌无证的地下作坊向深圳哈根达斯全部5家经营店提供冰激凌蛋糕,哈根达斯随后承认管理上有漏洞,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公关,幸好其在上海、北京的分店经查并未出现相同情况。


  5.啤酒甲醛风波


  7月,国内媒体报道国产啤酒含有致病成分甲醛后,日本、韩国迅速作出反应。国家质检总局迅速抽检后表明,国内生产的啤酒甲醛含量是符合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规定的,广大消费者可以放心饮用。


  6.孔雀石绿现身水产


  7月,被水产行业禁用的孔雀石绿在英国的有机鲑鱼体内被发现,随后农业部在全国范围抽查,也发现一些水产品中含有孔雀石绿,从而影响到我国水产品的对外出口。


  7.三鹿爆出“早产奶”


  7月,三鹿被查出超前标注生产日期的酸牛奶,三鹿方面表示,产品生产日期标注不存在任何问题,而是因为企业管理上的一些疏忽。伊利、光明、三鹿纷纷爆出早产奶,引发了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业内专家也急忙为早产奶正身,称质量并无问题。


  8.小“果冻”杀人


  今年9月,湖南7岁女孩杨某吃果冻窒息而死,引起了消费者和业界对果冻直径的大讨论,随后,中国**果冻强制性国家标准出台,标准对果冻的尺寸做了新的要求,于2006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9.PVC保鲜膜引争议


  10月,媒体报道称日韩致癌聚氯乙烯(PVC)食品保鲜膜转道中国,引起人们对保鲜膜的质疑,随后国家质检总局禁止含有DE鄄HA,或氯乙烯单体含量超标的PVC食品保鲜膜进口、出口。


  10.禽流感卷土重来


  10月19日呼和浩特发现禽流感疫情,安徽、湖南等地相继发现疫情,2004年在我国爆发过一次的禽流感疫情又卷土重来,在政府大范围的扑杀和及时抢救下疫情并没有大范围扩散,但同时我国的养殖业也遭到了****的打击。


  平衡营养,政府有责——访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葛可佑



  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大部分人对饮食的要求已经由“吃饱”过渡到“吃好”,以保证身体的营养需求。不过,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营养学专家葛可佑教授在接受《小康》专访时指出,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与营养学的要求还相去甚远,政府应该通过立法、教育等方式保证国人的营养平衡。


  《小康》:中国营养学会一直致力于改善中国人营养状况的事业,请问目前中国人的营养状况如何?


  葛可佑:目前中国人的饮食存在过剩与不足并存的现象,这也是一个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很普遍的规律。一方面,在经济不发达、食物不充足的时候,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食物,经济有所发展、食物供给充足以后,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食物。另一方面,人的天性是根据口味选择食物,所以在有条件的时候,会选择香的、甜的食物,于是高油、高糖的食物以及动物性食物被选择得越来越多,这样就出现了营养过剩问题。


  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有40多种,如果某些营养素不足,就会产生相应的营养缺乏甚至生病,比如维生素C、胡萝卜素、钾、镁等摄入量减少,就会造成营养不合理,容易患上慢性病。国人治疗慢性病的费用已经占到了我国全部医疗费用的70%以上,而且还在不断增加。另外,如果某些营养过剩,到一定的程度,也会对健康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一直强调要有平衡的膳食,这样才能促进身体健康。我们学会组织众多营养学专家研究出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就是针对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与营养需要而设计的。


  《小康》:如何改变目前营养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呢?


  葛可佑:膳食问题,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该起主要作用。1992年,联合国发表了《世界营养宣言》,认为营养是人的权利,各国政府有责任帮助其人民获得这种权利,包括中国在内100多个国家签字加盟。目前*要紧的是立法,政府应该进行指导,指导就要有一定之规,不然就是被动的,是不稳定和不能持续的。促进营养立法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三年前就已经引起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已经有相关部门来研究这一问题。一旦作为法规定下来,中国人的营养改善就比较有保障了。


  《小康》:政府的责任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葛可佑:食物的供给,政府应该干预。国家应该从人群需要出发来提供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是消费在拉动,什么挣钱生产什么。在食物供给方面正确的做法是倒过来:人们缺什么,就应该多生产什么,就应该降价,国家就应该补贴。


  此外,政府要在普及营养科学知识方面起作用。现在很多人有条件、也愿意吃得合理健康,但相关的宣传教育不够。国家要支持这方面的宣传,由专家们把正确的营养知识教给群众,让他们有自我保健能力。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