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口处,这些代表拿到了《不合格企业整改表》。如果在规定的时间里,企业整改未通过质监部门的“考试”,生产许可证能否继续使用,都是个问题。
生产者不吃自己产的食品
今年4月1日至7月30日,省质监局组织开展了食品专项监督检查。省质监局表示,全省共完成食品检验3123批次,合格241l批次,合格率为77.2%,和春节、元旦食品专项监督检查相比;平均合格率有0.3个百分点的下降。食醋、肉制品、酱油、饮料这些产品的合格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本次全省范围的食品
针对部分地下加工点、小作坊利用出租屋从事食品生产,乱用食品添加剂甚至其他非食品原料,而生产者不吃自己生产的冷饮这类现象,昨天的会议上,省质监局监督处强调食品生产要做道德工业的同时,反问道“如果你是消费者,你会买吗”?
省质监局监督处有关人士指出,忽视食品安全就是在初犯法律底线。据监督处介绍,为了确保食品安全,近期将启动对全省各类食品生产企业的拉网式普查。在2006年1月至6月进行集中整顿。整顿一批存在质量隐患的企业,关闭一批不具备质量安全的企业。
桶装水、茶叶质量堪忧
桶装饮用水、茶叶、奶制品是本次全省食品抽检的重点。会上,来自省质检所食化中心的4位专家通报了涉及桶装水、茶叶、冷饮、啤酒等5类食品的质监情况分析。
灰镜头一:个别桶装水不检就出厂
食化中心的郭跃**工程师表示,全省864家桶装饮用水企业抽检的864个批次的产品中,合格528个批次,合格率仅为61.1%。
据悉,桶装水大部分产品为纯净水。对于这一涉及民生的食品,微生物超标成为主要问题。相对个别企业技术上较为薄弱,郭跃指出,在抽检中她就发现,部分企业具备产品自检设备及能力,但实际上疏于管理:一些企业库房很小,没有地方存放成品,来不及检测就发出厂门’,就是出现问题也没办法进行后处理。高温季节这个现象更加突出。
灰镜头二:“嫩”茶竟是人为制造
食化中心的工程师卢剑在会上分析了全省茶叶产品合格率仅有69.9%的原因。
此次抽查以春茶为主。卢工指出,茶叶水分超标的问题主要是在以“嫩”显茶的碧螺春、毫茶等品种上。该类产品在品质上要突出“嫩”,因此在杀青、炒制过程中不易控制茶叶的水分,一般应在成茶后复烘。可是抽查发现,部分企业直接把茶叶制品放在冷库后出厂,没有复烘这一程序。*终导致抽查发现32批次产品水分超标。
从《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情况分析》上,记者获悉,诸如溧阳翠柏、寿眉等扁型茶以及金坛青峰这些**茶叶产品,在产品级别标注上仅简单套用国标,而不是执行具体的企业标准,也是抽检不合格的表现之一。
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本次全省抽检过程中,除了茶叶、桶装水等食品外,酱油、醋、小麦粉出现的问题也暴露出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