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1月1日起,国家质检总局对包括肉制品、奶制品、方便
继米、面、油、酱、醋等五类食品实行食品安全的市场准入制度之后,国家质检总局再次发文,又对肉制品、奶制品、方便食品、散装速冻食品、冷冻饮品、膨化食品、调味品(糖、味精、饮料、饼干、罐头等10类食品开出了入市新条件:从今年1月1日起,必须通过QS(Quality-Safety认证才能上市销售。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通称QS制度,即英文QualitySafety的缩写在我国采取分批实施办法,首批包括米、面、油、酱油、醋等五类食品的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已于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司长纪正昆说,争取用2至3年的时间,把所有28大类555种食品的市场准入工作全面完成,未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未经检验合格并加贴QS标志的相关食品一律不准上市销售。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是指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在生产环境、生产设备、制造工艺、产品标准等方面达到国家标准、并获得国家颁发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后,才有资格从事食品生产。对食品生产企业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是为了从源头上控制食品质量,杜绝假冒伪劣食品充斥市场并屡禁不绝的现状。就广大消费者而言,2005年在购买米、面、油、酱油、醋、肉制品、奶制品、方便食品、散装速冻食品、膨化食品、调味品、饮料时,*直观的办法就是查验其产品包装上是否加印(贴了市场准入标志--白底蓝字的QS质量安全标志。
记者在北京市几大超市购物时发现,已加印(贴上QS质量安全标志的食品还真不少,部分牛奶、酸奶、灌肠、碳酸饮料、果汁、方便面等食品上都可以看到鲜明的QS标志。不过未加贴QS标志的食品也不少,这其中不乏一些全国知名的大型生产企业;也有的是一个品牌的产品,有的批次有QS标志,而有的批次没有。就这种情况,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解释道,这是由于各地在办理生产许可证的截止日期并非整齐划一,一方面是因为有的产品是在去年推向市场的,另一方面是因为有的企业的生产许可证正在办理之中。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是一道"硬门槛",毫无疑问,没有能力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肯定是要被逐渐清除出市场的。
大批企业面临生死考验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制造工艺落后,加之管理墨守成规,因而众多不具备市场准入资格的传统食品企业,特别是那些作坊式加工厂将被淘汰出局。
据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透露,目前全市7000多家食品加工企业中,仅有390家企业通过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简称QS考核,获得了460张食品生产许可证,其余大批企业都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去年重庆市质监部门仅对白酒、酱油、大米等七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的无证查处工作中,因未通过QS认证,重庆市就有2423家食品加工企业被迫关门。
质监部门人士分析,企业规模太小,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抱有侥幸心理是导致当地食品加工企业通过QS认证较少的主要原因。他们提醒企业要重视QS认证,及早将其列入议事日程,主动按要求进行技术管理升级,以免影响企业发展。
而这些被业内专家所忧虑和担心的问题,目前已在全国的好多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
据广西经委轻工处有关人士介绍,在目前推行的10多类食品市场准入范围中,广西1.2万多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仅有345家企业获得市场准入;而酿酒行业又*为惨重,在全区1万余家白酒生产企业中,获得市场准入的企业仅有121家……此外,类似情况已遍及酱油、食用植物油、食醋、糖果等传统行业。去年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曾开展为期5个月的严查行动,要求对无证生产销售企业或严重不具备相应条件的企业坚决予以取缔。在这一行动中,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广西陆川县乌石镇54家酱油生产企业已全部被责令停产整顿广州市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全市有近九成的中小食品生产企业仍徘徊在QS门槛之外,即将面临被停产或退出市场竞争的尴尬境地。
与这些中小食品加工企业相比,一些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食品加工领域情况也不容乐观。据长沙市卫生监督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市场上的豆制品大部分是由2000多家小作坊制作的,长沙市正规大型的豆制品企业目前仅有二三家,证照齐全的豆制品作坊不超过20家,建立QS制禁售"裸体"豆腐,一般的小作坊都将被淘汰出局。
实行QS的意义何在
面对QS如此巨大的杀伤力和各地许多中小企业的纷纷倒下并被淘汰出局,业界不免传出一些质疑的声音。人们不禁要问,实施QS的意义究竟何在呢?实施QS之后的中国食品市场又会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拨通了国家质检总局的电话。据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司市场准入处的一位官员介绍说:"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是提高食品质量、保证消费者安全健康的需要。食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直接地关系到每一个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来,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食品生产工艺水平较低,产品抽样合格率不高,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因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造成的中毒及伤亡事故屡有发生,已经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也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因此,为从食品生产加工的源头上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必须制定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运行有效、与国际通行做法一致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制度。"
然而,我国食品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总体上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许多中小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设备简陋,环境条件很差,技术力量薄弱,这又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让他们参加SQ的检验,无异于正规军收编地方武装那样困难。这中间的曲折与挫折在所难免。这会不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市场的混乱呢?面对许多中小企业的纷纷出局,他们离去之后所形成的大量市场空白又该如何添补呢?这位官员继续介绍说:"第二批肉制品、乳制品、饮料、调味品、方便面、饼干、罐头、冷冻饮品、速冻面米食品、膨化食品等十类食品的市场准入工作现已进入*后攻坚阶段,目前已向2801家企业发放3100张生产许可证书,其中大中型企业获证率已达90%。全国质检系统将在2005年7月1日前,全部完成审查发证工作,并按时开展无证查处。而那些被查处、关闭的企业,多是一些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型企业。他们质量意识淡薄,在生产中难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这样的企业被市场淘汰是非常合理的一种现象,而且他们的离去也并不会形成多大的市场空白,并不会对老百姓的生活构成多大的影响。毕竟,政府实施QS市场准入制度的初衷是为了刺激厂家们在生产过程中严把质量关,*大限度地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和生命安全。而在这一过程当中出现的大量中小企业倒闭的现象,只能看作是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QS对他们来说是一道门槛,迈进来了,你就继续参加市场竞争;迈不进来你就出局,这中间没有缓和的余地。"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来自民间的认证。记者在北京市一家大型食品零售超市了解到,国家QS制度的实施,并没有对超市的货源形成多大的影响。因为超市面对的供应商一般都是比较大型、正规的食品加工企业,而这样的企业一般都是能够通过QS这一关的。看来,真正形势严峻的依然是那些规模不大、正规化程度不高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如何过"大关"
"传统食品业要摆脱市场准入带来的发展困境,目前*好的办法是联合起来做大做强,或者选择其他更好的发展模式,比如吸引资金和人才,力争成为某行业的领头羊。"在QS实施过程中淘汰率比较高的广西省轻工协会秘书长白树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面临生死抉择,不同的企业持有不同的态度。
张老板是一个积*的例子。自从上一次生产条件被检测不合格后,他就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把厂房重修了一遍。宽敞明亮的车间、精美的铝合金窗、簇新的生产线--俨然已有了正规大企业的影子。他指着那几条印着**标签的生产线,有点自豪地对记者说:"我们邀请了行业内***的大企业为我们改换了所有的落后设备,并对我们目前的生产状况做了检测和评估。当然现在不可能马上达到国家所要求的标准,但一步一步来,我们有信心做到。?
尽管张老板没有透露技术改造的具体花费,但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像他这类碳酸饮料的生产线,*好的要上百万元一条,次一些的起码也得几十万元,再加上杀菌、除尘等设备的购置和环境改造--成本之大,可想而知。
这么算来,也难怪记者观察到的中小企业,都以消*应对的态度居多,像张老板这样肯舍大本的寥寥无几。
有企业表示,食品企业的资金回笼比较慢,储备资金一般都不多,何况低档食品生产其实只是一个微利行业,单品*多就赚一到几毛钱,整个企业的总资产加起来都不到几十万元,如何再拿几十万元出来投资技术改造呢?
如今,许多企业只好抱着侥幸的观望态度,希望一旦绝大部分企业都达不到标准,监管部门能"法不责众",放他们一条生路。然而,从年初QS认
证狠狠刷掉近90%的食用油企业来看,这种渺茫的希望还不如积*行动来得实际。
笔者认为,像张老板这种自身条件比较接近行业标准,又能以其他途径获得改造资金的,应该抓紧时间积*改造技术条件,争夺早日达标;而一些有潜力和资质的企业可以接受大企业的并购,继续生存。不想放弃中小企业经营模式和原有消费群体的中小企业,还可以采取联合出资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整合之后的新企业由于机械化程度提高,还能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信誉和竞争力。
而且,经过整顿后的市场将会重新安排各自的市场份额,巨大的商机正等待着能安然度过逆境的企业。
也许,中小企业经过这次QS的洗礼之后,不但不至于面临"灭顶之灾",还能在风雨过后更快地发展壮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