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泸西:勤“茧”致富有“丝”路

百检网 2021-12-06

  近年来,云南省泸西县旧城镇党委大力实施“党建**,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借力全县推进产业发展组织化的东风,以河民村小组为试点,围绕桑蚕特色种养殖,探索党组织建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集在产业链上、群众增收在产业链上的“三链”建设,通过“党建链”串起“产业链”,确保群众致富路上“不断链”。

  找准“穷根”寻出路,组织**“结金茧”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152 0173 3840年河民村因板桥河水库扩建搬迁至此,搬迁后,群众主要靠到煤矿务工获得收入。随着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等政策调整,煤矿相继关停,群众收入来源“断档”。在镇党委的统筹部署下,村党支部主动“寻转机、谋出路”,多方考察论证,把桑蚕产业作为增收主要产业来抓。党支部多次召开党员群众会,村组干部入农户、到田头、讲前景、谈市场、算收入,增强群众发展信心。同时,实施“三个一批”工作法,即:培养一批明白人,支部书记和党员带头学在前、干在前,将村里5名致富能手培养成“明白人”“带头人”;建设一批样板区,对土地进行“零散归整”,完善基础设施,形成集中种植“样板区”;培植一批示范户,鼓励有思路、敢尝试的7户农户先栽、先养、先致富,将其培养为示范户。通过实施“看有样板、学有示范”的“三个一批”,群众栽桑养蚕积*性高涨,由*初的7户农户栽桑50亩,饲养蚕种25张,产茧7.5吨,发展到现在全村107户共栽桑700余亩,饲养蚕种150张,产茧达45吨。

  开出“药方”谋长远,结对联结“织金丝”

  如何促进蚕桑产业提质增效,实现长远发展?党组织提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公司”蚕桑产供销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成立合作社,与蚕丝加工企业—华盛农业有限公司合作,采取“订单种植”方式,推动订种、催青、共育、发放、收购“五统一”,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通过党组织引进企业、企业催生合作社、合作社带强产业、产业促进增收,引导群众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打造了生产、生态、生活相融合的蚕桑产业综合体。桑树寿命有20年,一年可供养蚕五六批次;一亩桑树可以供育1—2张蚕床,可以挣6000块钱。按合同保底收购价,一公斤茧能卖到60—70余元。目前,河民村每年蚕茧产值达288万元,已辐射带动周边村组栽桑达7100余亩,桑蚕产业成了群众名副其实的“绿色产业”和“致富产业”。

  破茧“成蝶”优服务,多维统筹“编金网”

  如何做强产业链,铺平群众共富路?近年来,县镇两级结合农村“双整百千”四级联创,加大党建投入、项目整合、人才支持等力度,促进蚕桑产业向质优、高产、高效方向发展。一是做强党建链。采取选优配强、激励担当、建强堡垒,推动党组织在产业规划、资源整合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升**产业发展组织化水平。二是构建人才链。建立蚕桑技术服务队伍,完善服务内容,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跟踪服务等。三是延伸服务链。投入资金800余万元建设基础设施项目13个,改善蚕桑种植区、桑路、桑水等基础设施;投入220万元建设小蚕共育房460.86平方米、成蚕养殖房689.46平方米,提升桑园产能,夯实基地资源。四是扩宽产业链。加大蚕桑综合开发力度,探索把修剪的桑条粉碎后制作菌棒,养蚕废弃物转化为肥料、鱼饲料等绿色发展模式,增加生态附加值。

  扬帆启新程,砥砺谱华章。下步,河民村党支部将围绕乡村振兴20字方针,抓好“桑叶养蚕+桑条加工+休闲观光+产品销售”一体的产业集群建设,推动桑蚕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和品牌化发展,让桑蚕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再谱新篇。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