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哲: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展示中国风格气派

百检网 2021-12-07

孙瑞哲:增强文化自觉自信 展示中国风格气派

——孙瑞哲在首届中国刺绣传统工艺振兴论坛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我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首届中国刺绣传统工艺振兴论坛的举办以及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同时,对文化部、潮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工业是强国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世界各种文化思潮相互交融、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的今天,重识民族文化、重温历史经典、重振传统技艺,已成为新的社会风尚。在科技、经济、信息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推动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力量。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对推动我国由大变强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关键性的影响,更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征程中不可或缺的内涵修养与内核支撑。

  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振兴传统工艺”。传统工艺以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手工技艺为主,是凝结着民族智慧的历史与文化载体。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工艺承载着社会大众*广泛、*基础的情感与生活。传承本土文化,构筑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传统工艺展现出独特价值和无穷魅力。

  中国刺绣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唐朝诗人朱绛笔下的绣花女形象栩栩如生:“独坐纱窗刺绣迟,紫荆花下啭黄鹂。欲知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中国刺绣工艺起源于人类对自身装饰的需要,*早多为实用,之后逐渐向艺术珍赏方面延伸,并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形成不同风格和不同流派的刺绣工艺与文化。

  截至目前,在我国已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包括苏、蜀、粤、湘“四大名绣”在内的各种绣艺达30余项。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中国纺织传统工艺,对于纺织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纺织工业加快发展科技硬实力的同时,必须同步提升纺织服装产业的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影响力,找回自我价值的认同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觉,重塑文化自信。弘扬“大国工匠”精神,追求精工细做,精益求精,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柔性支撑。

  与此同时,中国纺织行业的“新三板”是以“先进制造产业板块、科技产业板块、时尚产业板块”为依托的纺织行业未来发展走势。而承载着民族DNA的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时尚产业板块发展的**要素,正在助力中国灿烂传统文化的复兴。

  当前,振兴传统工艺已成为我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振兴中国纺织传统工艺的过程中,要适应新形势,注重增强六大特性,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找到切合实际的有效传承模式,实现可持续传承与发展。

  一是注重创新性。

  传统工艺的创新是在其传承与延续过程中树立更高标准,使传统工艺得到提升。传统工艺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多样性上,而创新能够有效保护和丰富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的多样性。传统工艺创造、生产、传播、消费的文化多样性,是世界丰富多彩的根源,也是民族文化存续的显著特征。新时代的创新凝结着人们认知智慧和实践能力,其精神体现和技艺水平,绝不是对前人简单的物质性复制,而是创造精神的延续。因此,继承传统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实现超越。

  二是注重市场性。

  在尊重并保持纺织服装传统工艺本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积*探索符合市场经济环境的传承与发展模式,吸纳更多有实力、有品牌、有渠道的企业积*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探索“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为依托、以产品为载体”的升级版纺织传统工艺传承的新思路、新模式。以刺绣工艺先行先试,为纺、染、织、印等其他纺织传统工艺提供经验和借鉴。积*探索并推进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产、流通与销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延伸保护链,增强传统工艺自身造血机能。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反哺传统文化发展。

  三是注重艺术性。

  中国刺绣等纺织传统工艺以精工细作、彰显个性而著称,其核心是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手工制作,富于艺术性,具有工业化生产无可替代的特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追求个性化和艺术品位成为现代社会普遍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纺织传统工艺也正在从以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转变为以提高生活品质为目标。传统手工技艺赋予产品的个性化、小众化、稀缺性、**性,不同于大众化、产量大的机械化生产的产品。手工制作与机械化生产的本质区别,决定了纺织传统工艺更加适合于体现艺术品质、个性化、品牌化的定制和**定制。

  四是注重互补性。

  在智能制造的新时代,以手工为主的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方式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形成良性互补。从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来看,传统工艺的供应链条应具备足够的弹性,有利于实现柔性化生产提速。

  在此过程中,机械化生产和手工技艺的特质应该得到互补,将机械化生产的精细准确渗透于手工再生产的环节,将机械化生产的科学性、精确度与手工制作的差异性、个性化进行有机结合,使机械化生产和手工技艺的特质在互补中实现创造性转化。这种互补还有利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品牌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五是注重融合性。

  纺织传统文化和工艺与大众生活具有天然的融合性,纺织传统工艺涵盖衣食住行。国家目前大力倡导振兴传统技艺,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纺织传统工艺主要通过家用纺织品、服装服饰、工艺品来呈现,与人民生活和大众消费、时尚消费密切相关。因此,纺织传统文化与技艺具有走近大众、融入现代生活的天然优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纺织传统文化的价值日益凸显,手工技艺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以多种姿态在现实生活、高端市场和创意产业里呈现出勃勃生机。

  六要注重开放性。

  从开放发展角度看,作为中华文明物化载体和象征的纺织传统手工艺品,不仅有着古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承,而且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高文化附加值的出口商品,深受世界人民青睐。纺织服装手工艺品生产曾为我国现代纺织工业体系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当前对“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格局的合作共赢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正在进一步形成开放发展的新态势。

  截至目前,我国分四批公布了152 0173 384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纺织类82项,分布于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三大类,是国家已公布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中,涉及门类*多、覆盖面*广、品种*丰富的一类。正基于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于2016年8月份专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旨在将纺织类非遗保护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文化自信。并在全行业范围推进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建立相关的制度保障体系,将非遗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促进产业发展。

  当前,中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研究机构有高校、科研院所和以传承为核心的企业、博物馆、研究所等,其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区域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体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艺术价值,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开发和保护等。

  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在中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进程中又新增了一股专业化的力量,今后,希望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能够持续实现三个方向的探索:一是开展兼具技艺本真性与当代性、有针对性的“产品创新研发”;二是提升蕴藏附加值与文化自信、有实效的“品牌化经营”;三是实现条件化筛选且保有特色、有底线的“规模化发展”。为中国刺绣传统工艺及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出一条“风景这边独好”的文化与产业传承之路。

  中国刺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国纺织服装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之一。相信,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国刺绣”一定会成为我们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响亮的国家品牌!

  *后,再次感谢大家的共同努力和精诚合作!(纺织服装周刊)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