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将推动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强有力的助推器,更将纺织行业推向了转型升级的风口。只要我们在创新驱动和思维模式上进行变革,在生产上更加智能化和绿色化,在市场模式上更加科学化,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时代化,中国纺织行业在变革中发展将会成为新常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大而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等一直是中国制造业为人诟病之处,其关键原因就是没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缺乏自主创新,而纺织业就是其中一个缩影。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要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是工业强国,这是客观规律。为重振经济,发达国家希望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重新获得制造业的竞争优势。美国制定了“再工业化、制造业复兴、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抛出了“工业4.0”;日本开始实施“再兴战略”;韩国搞了“新增动力战略”;法国也提出了“新工业法国”。中国在这场制造业升级更新战役中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指出未来要重点推进十大领域的转型升级,这必将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实现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纺织业虽然没有被列入其中,但是,鉴于纺织业的基础地位,以及纺织业的先知先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早于2012年就发布了与《中国制造2025》目标高度吻合的《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未来,中国纺织业应当牢牢抓住《中国制造2025》这个机遇,促进纺织业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从而形成一种新常态。
思维变革是创新驱动的灵魂
《中国制造2025》的指导思想中提出“创新驱动”,这不仅包括技术的创新驱动,也包括思维的创新驱动。我们应当从思维的角度进行一次变革,对以往的经营模式作出一定取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纺织业的成本提高了许多,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国内许多纺织企业开始迁移到东南亚一些生产成本低廉的国家,这种格局的逐渐形成与纺织业整体思维陈旧有很大关系。现在的纺织企业很多是从过去家庭式的小作坊发展而来,如今类似的家庭小作坊依然存在,这种低门槛导致了市场的激烈竞争。
今天的纺织企业依然是一个综合的大型加工车间,这种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以细分化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了,也进一步使得纺织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因此,借《中国制造2025》这股“东风”,纺织企业应该思考一下企业的核心优势在何处?技术创新在哪?结构调整迈向何方?准备做成一个什么样的纺织企业?
围绕这些,企业应大刀阔斧进行内在的自我更新,从依靠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的思维模式,转变为创新消费需求进行生产的思维模式,逐渐将由市场选择企业转变为由企业选择市场。为此,企业应该走“一细、二专、三快”的发展之路——以细分化市场为主导,集中资源专心生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的销售模式。
在核心技术的创新、创造上,我国纺织业虽然不如重工业、航空航天技术等高端制造业方面体现明显,但应该抓住“创新驱动”的灵魂——思维变革,因为所有的创新都来自于技术的颠覆和观念的蜕变。
“互联网+”纵深横向拓展市场
互联网的应用要促进制造企业从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制造业正在与互联网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电商模式,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及经济增长点。
当前,纺织
运用“物联网、新材料”纵深、横向地拓展纺织
通过生态材料的运用解决纺织业原材料的困境也与《中国制造2025》高度一致。当前,国内棉花产地正在缩减,用棉形势依旧复杂,这对于纺织企业而言有着巨大的经营风险。新型纺织纤维利用农、牧、林业自然资源,通过化学和物理等方式改变其分子结构使它们成为能纺丝的高性能的分子化合物,改变了传统用料的模式,保障了企业生产,同时使生产过程更清洁、环保无污染,这也与《中国制造2025》倡导的“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完全吻合。
智能制造实现质的飞跃
中国制造业在过去依靠人口红利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到今天为止,相对于一些东南亚的国家,过去的优势如今成为了我们的劣势。《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发展高端制造业,实现智能化生产,充分利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劳动力生产。
因此,在这次智能化高端设备的浪潮中,纺织企业应当重视和加大智能化设备的投入,找到一个更加快捷高效的智能生产方式,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做好铺垫。上下游企业应相互合作利用智能设备生产,实现数据共享,加强与高端软件、硬件制造业企业合作,设计研发出适合企业自身的高效智能化设备。随着制造业的发展,未来的纺织车间将会成为无人操作车间,车间里只有机器人和智能化设备进行生产,企业在生产之前调整好程序就可以实现,并且通过这些智能设备与智能网络的拓展降低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建立生产、管理、销售、财务一体化的高效运转系统,将智能化生产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环节,实现质的飞跃。
《中国制造2025》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快纺织、食品、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连续化、自动化装备、生产过程在线监测的应用表明纺织行业在智能化提升方面已取得了实质进展,但要实现纺织业全流程数字化控制、自适应控制、完成人工替代,仍需大力加强基础装备,实施强基工程。
强化“四基”,即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强化协同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应用创新,强化创新平台的基础支撑,不断提升纺织产业综合竞争实力,这是纺织行业由大到强转型的必然选择和路径。
高效复合型人才更加紧缺
全面推行和建立纺织行业绿色制造体系,即推行生态设计、建设绿色工厂、实施绿色制造、加大循环利用、倡导绿色消费。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要建立规范的标准,把政府推行的标准示范和市场第三方中介机构相结合,调动各方的积*性,按照绿色的标准体系去进行评价。这样既增加了纺织企业的内在动力,也能增强纺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树立纺织企业品牌,是倡导纺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有效方式。
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加快纺织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纺织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纺织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纺织业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一是要实施纺织业节能减排和绿色改造工程,包括节能的改造、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水污染防治。二是要在纺织行业推行清洁生产,通过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从源头上解决污染排放问题。
中国未来纺织制造业发展的灵魂是人才,基础则是多层次人才培养。在《中国制造2025》中已经明确地提出加强制造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组织实施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政府的人才培养计划不仅需要高校、研究机构来担当重任,同时也需要企业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企业应当展开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在人才的培养上达成战略合作关系。通过高校与研究机构理论知识的培养、企业实践锻炼的方式,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体系与较强实际能力的人才。
《中国制造2025》将推动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强有力的助推器,更将纺织行业推向了转型升级的风口。只要我们能够在创新驱动和思维模式上进行变革,在生产上更加智能化和绿色化,在市场模式上更加科学化,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时代化,中国纺织行业在变革中发展将会成为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