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棉花主力01合约经过一个多月在21000-22000的区间窄幅震荡后,终于拐头向下,截止收盘,跌幅5.31%,收于20055。那么,棉花大跌,是否意味着熊市就此开启,后市如何看?
笔者认为,疫情影响下,全球宏观经济增长预期再打折扣,纺织总需求预计受影响呈现下降趋势。棉花向下趋势已确定,但受制于期现基差较大,以及春节前期下游备货影响,下跌过程可能不那么顺畅,更多的表现为抵抗式下跌的情形。
1、行情解说
9月下旬籽棉收购初期,因收购价格偏高便带动郑棉主力上涨了一波。国庆节期间,北疆机采棉收购价涨至11元以上,折合皮棉成本到了26000左右,加之外盘节日期间连续上涨,棉花主力合约在国庆节后直接涨停。然而,郑棉主力并没有向市场预期的那样因期货大幅贴水而继续上涨,反而是开启了长达一个多月的区间窄幅震荡行情,主要原因是下游需求持续较弱,使得棉花上行动力不足。
事实上,今年棉花需求在“金九银十”旺季不旺早已经体现出来,只不过在籽棉收购初期,市场更多关注的是籽棉收购价,以及轧花厂的抢收,需求不旺暂时被掩盖了。
在经历长期的区间窄幅盘整后,需求不旺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产业链的负反馈逐渐向上游传导,棉农不再惜售了,籽棉价格逐步下调;轧花厂由于下游纺企不接受高价新棉,更多的采购储备棉和进口棉,以及自身回款压力,也开始缓慢下调新棉报价。
上周五南非发现新型变异毒株,引发全球恐慌情绪,外盘大幅下跌,内盘跟随调整,*终空头占据上风,棉花僵局就此打破。
2、供需
目前供应充足,需求羸弱,棉花市场承压:
目前国内籽棉收购基本结束,虽然皮棉加工还在继续(已经过半),但国内供应基本定型,市场焦点更多的转移到需求上来。供应方面,国内减产不及预期,多次抛储,国内棉花供应充足。
且第二次抛储新增了进口棉资源,价格更低,受到不接受高价新棉的纺企的欢迎,满足了其需求,也拉低了国内棉花的平均价格。
需求方面,市场维持积弱格局,新订单稀少,纺企、织厂降价出货现象增加,产成品持续累库。疫情影响下,未来需求前景不容乐观。
3、估值
从估值来看,棉花基差仍然维持在2000以上,这也是之前棉花不跌、少跌的主要原因。
4、后市看法
疫情影响下,全球宏观经济增长预期再打折扣,纺织总需求预计受影响呈现下降趋势。
棉花向下趋势已确定,但受制于期现基差较大,第二次抛储暂停,以及春节纺织订单备货影响,下跌过程可能不那么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