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孙瑞哲:以家国行业情怀服务产业发展,以实干奋斗精神开拓美好未来

百检网 2021-12-07

继往开来,保持定力,

推进新时期行业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孙瑞哲

2021年1月22日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我们走过了*不平凡的2020年。穿越疫情阴霾,在二战结束以来*严重的世界经济衰退中,中国经济一枝独秀。202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同比增长2.3%;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网上零售额超过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克服地缘政治等纷繁复杂的内外形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全面擘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纺织工业作为重要的实体经济、民生产业,表现出强大韧性,彰显了新时代的行业价值与担当。


行业在守正与创新中保持了发展定力。1~11月,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一季度回升13.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销售利润率较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在“V”型反转中,行业构建了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行业制造基础不断夯实,产业数字化、绿色化、精益化转型加快推进,直播经济等新业态不断涌现。


行业在自立与合作中焕发出市场活力。以内需为战略基点,产业供给体系与内外市场的适配性、协同性不断提升。1~11月,全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4.5个百分点。国内循环带动国际循环,产业资源实现优进优出。202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到2912.2亿美元,同比增长9.6%,出口规模接近行业在2014年创下的历史*好水平。


行业在分化与波动中承受着现实压力。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较高,产业恢复基础尚不牢固。1~11月,除无纺布和化纤外,主要大类产品产量较上年同期均有所减少。行业质效依然承压,投资信心有待提振。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18.6%;家纺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1.7%。但整体看,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分别同比减少了9.7%、8.6%、18%。产业复苏的均衡性、稳定性面临挑战。


目前纺织强国主要指标基本达成,高质量发展向前迈出新的一大步,这些成绩源自每一个纺织人的奋斗与拼搏。青松寒不落,碧海阔逾澄。中国纺联的各位同事以高度的大局意识与专业水平,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行业情怀,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疫情防控和产业重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的工作体现了一种速度。在疫情发生的**时间,联合会各成员单位组织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全力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有效保障了防疫物资供应链的畅通运转。


我们的工作体现了一种力度。强化企业帮扶,推动线上线下联动、国内国外循环,帮助企业化解贸易受阻等困境,保障了产业链安全稳定;聚焦基础能力建设,推动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工作体现了一种深度。以企业、集群、专业市场为重点,持续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统计与研究工作,服务政府决策和行业发展;编制产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科学严谨谋划产业未来。


我们的工作体现了一种温度。全体工作人员,不计得失、不辞劳苦,坚守初心,不忘使命,以实际行动和务实服务,为同事送去温暖、为企业送去温暖、为社会送去温暖,彰显了新时期“联合舰队”的精神、诠释了人间大爱。


狂风暴雨,乃见定力;沧海横流,英雄本色。我代表联合会领导班子向大家致以感谢和敬意。你们是*可爱的人。


站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行业在纺织强国基本建成的新起点上如何实现新的跨越,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服务国家民族发展大局,是我们迫切需要回答的时代课题。寻找答案,需要我们以历史的眼光看发展,总结经验,在经历的过往中找寻产业成功的密码,需要我们以未来的眼光看当下,把握趋势,在未来的端倪中发现产业发展的钥匙。


一、从历史发展的逻辑中发现规律


我们正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鉴往知来,我们要从来路寻找前途中的确定性。


(一)站起来——推翻“三座大山”,纺织工业奠定发展基础

站起来的实质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局面,中国进入了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使得中国纺织工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纺织行业成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母亲行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纺织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产值的35.7%,纺织行业成为实现国民经济恢复与稳定的重要阵地。


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为标志,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终确立。纺织工业是其中重要的参与者。一方面,制度的建立夯实了纺织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大地调动了纺织工人的积*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行业涌现出了郝建秀、赵梦桃、杨福珍等一批先进模范人物。另一方面,公有制经济地位的确立使得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能够在纺织行业得到充分发挥。从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石家庄、邯郸、郑州、西安、北京“五大纺织新基地”、经纬纺织机械厂、郑州纺机厂,到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辽阳石化等四个合成纤维工厂,我国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相对独立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这些举国体制下的重大工程奠定了我国现代纺织工业体系的基础。


与1952年相比,1978年纺织工业总产值增长了5倍多,达到473.2亿元;棉纺锭增长了近3倍,达到1562万锭;人均棉布产量增长了3.4倍,达到11.46米。衣被甚少的状况得以明显改善。1978年,纺织工业共创利税109.61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的9.8%,较1952年提升了6个百分点。1978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23.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11位。行业出口创汇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作为*早一批援外的工业部门,行业为我国改善国际关系、打开外交局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截至1981年,纺织厂成套援外项目数量累积82个,分布在35个国家。


(二)富起来——缩小“三大差别”,纺织工业抓住发展机遇

富起来的特征是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对外开放,从计划经济进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纺织行业是对外开放和体制改革的先行者。


改革开放初期,纺织行业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三来一补”外向型经济。1979年 ,纺织工业部牵头成立深圳华联纺织联合公司作为中国纺织工业经济直接对外开放的窗口;1982年推动仪征化纤完成国内首例国营企业“借外债建厂”形成了“仪征模式”。在中外合作中,行业实现了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制度完善和理念提升。


行业积*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股份制试点、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等,企业积*性与活力得到*大释放。1978年,行业工业总产值的93.2%来自全民所有制企业,其余为集体企业。进入90年代,民营纺织服装企业快速崛起,涌现出雅戈尔、杉杉等一大批优秀企业。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开始快速发展。“压锭解困”政策的实施,使得产业效率得到*大提升。1997年至2000年,淘汰落后棉纺锭近1000万锭,纺织国企数量减少23%。2000年,全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61.34%,销售额增长44.59%,利润69亿元。在工业体系中,纺织国有企业**实现整体扭亏。


这一时期行业开始“转轨变型”。一是更多关注产品开发。1982年,纺织工业部提出重点抓品种质量、抓经济效益和抓技术改造;1984年,明确提出开发服装、装饰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三大品类;1986年,国家决定将服装行业归口纺织系统管理。二是更多关注质量管理。1983年国家经委印发了《质量管理小组暂行条例》。纺织是我国*早推行QC小组活动的行业。三是更多关注技术改造。“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引进技术与国产化”的实施是重要事件。行业信息化工作开始起步。1991年召开了全国纺织工业**次信息工作会议,“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1997年投入运行。


随着产业的发展,机构也在进行调整。1993年,纺织工业部作为**批政府部门改革的国务院组成部门,改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中国纺织总会。1998年又组建国家纺织工业局,隶属国家经贸委,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作为政府部门改革后承担行业服务和吸纳分流人员的部门也于同年成立。


这一时期,中国纺织工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的跃变。1983年,以取消布票为标志,中国纺织工业**告别“短缺经济”,成为民生问题中解决得*早、*好的一项。2000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达1360万吨,占全球比重25%;人均纤维消费量从1978年的2.9公斤上升到8.2公斤,达到世界平均水平。1994年中国成为全球*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


(三)强起来——实现“三大转变”,纺织工业**强大起来

强起来的表现之一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


2001年中国加入WTO,纺织工业开始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同样在2001年,国家纺织工业局撤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全面登上历史舞台,行业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面对全新局面,在杜钰洲会长、许坤元会长等领导的带领下,协会坚持市场导向、服务导向,审时度势、开拓创新,形成了很多新的工作机制,打开了行业工作的全新局面。


行业开产业集群工作之先河。以2001年对浙江省纺织产业调研为开端,纺织行业是全国**个将集群服务作为重要工作方向的领域。2002年,协会首批选择19个市(县)、19个镇进行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建设产品研发、质量检测、人员培训、信息化管理、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五位一体的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纺织集群工作的创新实践,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与方法。


行业开产业信息化工作之先河。**个在全行业层面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行业信息化实现了从单一系统向集成系统延伸,从内部管理向流通领域延伸。ERP等管理信息系统得到推广应用,行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成为网购**品类。以淘品牌为代表的新型企业大量涌现。2012年双十一期间,天猫成交额前200的商家中鞋服类企业数量占到68%,成交额占到72%。


行业开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之先河。协会顺应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全国**个在行业层面推进社会责任建设。2005年,发布了中国**个社会责任行为准则和管理体系《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2006年发布了中国**份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工作是行业管理和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行业开产业科技战略引导之先河。2004年举办“全国纺织科学技术大会”,协会公布了《纺织工业中长期科技进步发展纲要》。在《纲要》的指引下,行业技术创新向着战略性、产业化方向加快演进。


行业开集成方式开拓市场之先河。中国纺织品服装海外展先后在美国、法国、巴西、南非等地落地,春季联展、秋季联展彰显了中国纺织服装的综合实力和中国纺联的团队精神。


行业开品牌战略提升产业价值之先河,在工业领域中**形成品牌工作机制,系统开展品牌培育工作,推出品牌价值评估体系,创造了消费品牌、制造品牌、区域品牌的品牌建设模式。


这一时期,行业顶住了国际竞争压力、平稳度过全球金融危机,实现了飞速发展。2012年,中国纤维加工总量达4530万吨,占世界的51.11%;纺织品服装出口2625.63亿美元,占世界的36.00%,较2001年提高了21.17个百分点。纺织强国建设具备了坚实基础。


2012年初发布的《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具有里程碑意义。围绕强国目标,王天凯会长带领第三届理事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协会联合舰队的精神得到充分展现,行业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人才建设达到新的高度。在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行业稳中有进,与内外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更加深入,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更加和谐。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联合会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纺织强国建设目标,以“科技、时尚、绿色”为发展方向,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以“材料、智能、绿色”为基点,行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转化服务的机制与平台日趋成熟;


以“大师、**、大事”为抓手,行业时尚**与品牌建设服务的能力与生态更加完善;


以“人本、环境、市场”为要素,行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范围与工具稳步拓展。


同时,行业工作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军民融合、产融合作、非遗工作、工业文化等形成了新的工作机制;***纺织产业集群培养成为集群工作的重要方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建设丰富了两化融合工作的内涵。


新时期的行业实践催生了新时代的纺织行业精神:实业兴国的爱国精神,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协同发展的团结精神,人才为先的人本精神。新的精神成为建设世界纺织强国的强大支撑。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纺织行业形成了全球规模*大、*完备的产业体系,已进入我国制造业冲刺强国阵列的**梯队。2019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达5600万吨;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2807亿美元,是2000年的5.4倍,占全球的34%左右。2019年,中国人均纤维消费量近23千克/人,是2000年的3倍,已先于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纺织品在军事、航空、交通、医疗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领域发挥着日渐重要的作用。从“纺织强国”建设的核心维度看,行业科技创新从“跟跑”进入“跟跑、并跑、领跑”并存阶段,品牌建设形成包括制造品牌、消费品牌和区域品牌的三级体系,节能减排、污染防治、资源综合利用、**绿色消费方面取得积*进展,从规模到结构行业人才队伍对行业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


纺织强国成就的取得是几代纺织行业建设者努力奋斗的结果,是从纺织工业部到中国纺联广大干部职工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的结果。历史将铭记所有的贡献者!


(四)纺织行业形成的宝贵经验是打开未来的密码

在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伟大进程中,纺织工业完成了历史性的跨越,为实现更大愿景奠定了坚实基础,所积累的经验是新发展阶段行业工作打开局面的宝贵财富。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到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也是行业生产力大发展的过程。根据市场规律参与竞争、配置资源、确定产业发展重心是行业成功的重要经验。


从建国初期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内循环”,到改革开放前30年以大进大出为特征的“外循环”,再到当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逐步演变,行业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要原因就是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充分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以举国工程构筑产业体系、以开放合作引进国际资源、以市场化转型激发企业活力、以供给侧改革推动强国建设,行业每一次的成功转型都得益于从基本国情和产业实际出发,按照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面对新的时代课题,我们要坚持科学精神,既要按规律办事,也要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规律,不断形成新经验、推进新作为。


二、从形势发展的变化中找寻方向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在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这是行业发展面临的大环境。我们要从关键因素出发,把握趋势和行业服务的未来方向。


(一)人的因素

永续需求,永恒产业。人的因素决定产业未来。持续增长的世界人口、不断延展的人类需求是行业的未来所在、空间所在。世界人口的结构与分布正在发生趋势性变化。我们面临的将是老去的发达经济体和年轻的发展中国家。联合国报告显示,到2050年,世界新增人口的一半将集中在印度、尼日利亚、巴基斯坦等非发达经济体。而多数发达经济体面临人口增量下降、结构老龄化的问题。数据显示,到2050年,欧洲和北美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人口结构将对产业与市场布局带来深刻影响。这种影响绝不只是在劳动力成本上。Statista对全球46个国家的调查显示,新兴市场消费者每日花费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普遍超过发达国家。这意味着内容电商、社交电商等在新兴市场的前景更广阔。


作为*活跃的生产力要素和和消费市场的基本组成,人对于国内产业形成高质量的生产体系和内需体系具有决定作用。从数量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从2012年开始减少,同时新一代人口对从事制造业的意愿在降低,如何升级制造体系来应对劳动力的短缺、如何提升行业对年轻人口的吸引力正成为行业的重大课题。从质量看,我国劳动者素质持续提升,但同实际需要相比仍有差距。随着整个产业体系知识密集程度、业态融合程度不断深化,行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在急剧增长。人社部数据显示,2020年2季度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高达2.1。行业工作需要在促进创新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供给与流通上多下功夫。人口结构就是内需结构。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我国正走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消费整体升级将是市场的大逻辑。目前,我国约有6.1亿人口,月人均收入1000元左右。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推进,更大的市场空间将被打开。中西部地区、下沉市场前景开阔,这是行业发展的未来所在。随着90后、00后成为主力消费人群,对品质、服务与精神消费的更高追求成为新的趋势。汉服、国潮、IP合作等新消费热点正是这种趋势的微观呈现。如何推动高质量供给匹配新一代的需求,是我们未来工作的重要方向。


(二)科技创新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兴起,技术创新正以簇群化、融合化的方式加速涌现。主导技术群落的更替迭代,正以创造性破坏的方式深刻改变着要素结构、价值构成、产业生态。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保障产业安全、提升产业链控制力的关键要素。围绕关键技术、核心标准、创新体系的国际竞争日渐激烈。我们必须把科技创新工作放在行业发展和实践的核心战略位置,确保产业发展的自主可控和未来空间。


技术创新已成为一个高度复杂系统。多学科融合、多技术集成、多产业关联使得创新的复杂程度****。纺织作为交叉型、应用型学科,这一特征非常明显。如纤维材料的突破,可能涉及基因工程、高分子合成改性、纳米技术、半导体电子器件等诸多领域的合作。行业的创新将是一项系统化、集成化、开放化的工程。我们必须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多元的合作,加快打造开放型的创新体系,提高产业创新链整体效能。


技术创新正呈现风险叠加的特征。科技创新的复杂性和新技术的不稳定性,使得研发投入不断增加,技术创新的成本与风险持续提升。科技革命的加速演进,使得技术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周期逐步缩短,产品迭代速度持续加快。从经济和技术的可行性而言,任何主体独自创新和生产的难度都在加大。我们需要探索能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的新型合作模式与“举国体制”来推动行业创新。推动更长周期、更加稳定的资金投入与合作。同时,要加快建立行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有效机制与模式,提升技术创新成果商业化应用的速度与成效,切实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并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产业格局。OECD报告显示,2019年,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已有93%的企业接入宽带连接。从要素、主体、到模式、业态,数字经济中的纺织产业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


数字经济正在改变企业的要素结构和生产方式。数据资源化、资产化,生产的精益化、智能化进程在不断加快。线上渠道赋能,使得企业与市场实现了深度连接、广泛连接,企业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市场认可实现快速崛起。如希音借助社交媒体以惊人的速度打开了国际市场,2014~2019年,企业销售额实现了200倍的增长。通过模式创新,很多企业正在形成横跨多领域的商业生态圈,市场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另一方面,整个产业架构的数字化转型也为产业发展带来了数据安全、软件安全、平台安全等新风险。2019年全国企业用户服务器病毒木马感染事件超百万起。这些新的安全风险正从企业自身向供应链上下游和合作网络延伸。行业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服务对象、全新的市场逻辑、全新的服务内容和全新的安全风险。这需要我们尽快适应这样的趋势变化,不断提升数字化服务和服务数字化的能力。


作为全面变革,数字经济引发的是整个社会组织方式与链接方式的改变。平台化、生态化正在成为组织变革的普遍发展方向。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发力平台经济,成为供应链、市场、集群中的产业组织者和服务提供者。特别是一些**的互联网企业凭借自身在用户、数据、技术、资本上的累积优势,影响着整个产业生态的发展。甚至出现了平台垄断的现象。同时,数字化时代,企业获取信息、服务的方式与渠道也更加多元。如何应对新平台的涌现与竞争,如何提升服务的内容与质量,是我们新时期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四)绿色潮流

随着生态环境风险的增多,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将绿色发展作为短期经济复苏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抉择。2020年日本、欧洲等主要经济体都在通过设立基金等方式,加大引导产业绿色转型的力度。从贸易规则到产业合作,绿色正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刚性要求。为实现“30·60”碳中和目标,国内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投资结构、生活方式等都将发生转变。纺织服装产业作为绿色发展的重点关注领域,这种影响必将更加深刻。绿色可持续是我们下一阶段的重要工作方向。


从全球看,绿色发展正进入系统化发展的新阶段。


全生命周期管理已深度融入产品体系,绿色理念贯穿于设计、研发、生产、流通等整个环节。技术的发展使得产品引起的环境变化更可追溯,产品的环境成本变得更加透明和可衡量。


绿色约束已经延展到整个产业生态。从生产体系、管理体系到创新体系、营销体系,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整体战略、全球战略。绿色约束正从企业自身向着产业链上下游、各利益相关方传导。


金融资源向绿色领域倾斜成为趋势。全球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国内绿色金融创新活跃。2019年,中国绿色贴标债券发行3862亿元排名世界**,绿色贷款余额居世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将于2月1日起施行。碳金融将成为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环境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顺应绿色发展潮流,行业服务也要加快体系化建设,从单一环节向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延展,不断拓展工具方法,形成从技术、产品、到资本、管理的全维度绿色服务能力。


(五)经济规则

全球正在进入一个规则的深度调整期。世界格局与力量对比的深刻调整、产业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持续迭代,地缘政治与竞合博弈的交织叠加,正在引发全球科技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的变化。经济规则的调整已成为影响产业未来发展和长远布局的关键要素。


尽管有保护主义的一些逆流,但总体看,开放与合作依然是全球经贸规则的主旋律。近年来,全球区域和双边贸易协定快速增长是典型表现。比如近期签订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以及于元旦生效的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协定(AfCFTA)等。这些新规则具备更高的开放水平,不仅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准入的内容,更涉及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竞争政策、政府采购、中小企业等新领域,代表着深层次的全球化合作。随着行业国际化进入新阶段,要实现更好的全球布局,形成更高水平、更加安全的开放型经济,需要将国际规则的变化纳入行业决策与实践的范畴。


我国正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国已经连续两年跻身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前十的经济体。市场规则更加公平。内资与外资、国有与民营、线上与线下、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开始更加公平地享有发展机遇。要素流动更加自由,市场活力持续释放。围绕市场的新变化,对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数据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规范管理正在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规则正在强化;对于国际交易中企业正当利益的保护正在强化。比如,近期出台的《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就将有效保障企业平等参与国际贸易。市场规则更加开放。我国正在深入推进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在关税贸易政策、投资管理体制、金融市场开放等领域加快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运行规则和制度体系。资本市场更是进入了机构、市场、产品全方位开放的新阶段。企业的发展环境正变得更加公平、更加规范。引导行业企业更好适应环境的变化、规范经营行为,是行业服务的重要职责。

 

三、从行业发展的大局中确立工作


(一)面向中长期发展的行业服务与工作方向

行业协会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有力支撑,是推动产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关键力量。


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已经开启。在新的历史起点,围绕新的目标定位,要打开局面,我们需要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大潮中思考行业工作的方向。


准确理解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我们开展行业工作的历史方位。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系统引导实践。这是我们开展行业工作的指导原则。


积*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双循环中增强产业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这是我们行业工作的路径选择。


(1)下一阶段机构建设的主要方向

融汇理论与实践、集成经验与趋势,面向未来,我们需要根据新的形势变化,聚焦“能力、系统、生态”,打造新平台经济。


▲以专业性和创新性为核心,推动能力升级

能力建设是**位的。行业组织如果不能和时代一起成长,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将失去成长空间。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一批优秀企业的创新能力正在赶超协会的服务能力。赋能者**是富能者。我们必须克服知识、能力的老化、固化,打造学习型、创新型组织。不断提升工作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不断提升对产业的认知能力与服务能力。


要持续创新。持续深化对产业问题的理解,丰富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动行业工作与新战略、新政策、新形势对接,与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对接。要打破成见,形成远见。比如我们行业工作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省份,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达成,未来在实现更加均衡、普惠发展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工作的重要性应该有所强化。


要深度创新。做行业服务,我们不乏对新生事物的敏感、不乏创新的思维,但要形成对产业发展的持久支撑力,创新不能只走**步。今后我们要更加注重创新的落地,固化创新。不是浅尝辄止,而要深耕细作。当前服务与工具、理念与实践正在融合化、一体化。从两化融合、产融结合到时尚创意、可持续发展,道、法、术、器的统一是重要趋势。曾几何时,只要有新的概念和理念就是一项新的服务。但今后行业服务一定是知行合一,要讲概念、讲理念,更要讲方法、讲落地。


▲以协同性、共生性为核心,推动系统升级

我们处在一个大融合的时代。产业链的衔接、应用领域的互通、产融结合、军民融合、两化融合、两业融合,在行业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基本不存在与其他业务不相干的独立工作。科技、时尚、绿色,本就是彼此融合、相互成就的系统。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的效率已经不只来自专业的分工,更多来自高效的协同。突破业务边界的资源协同与价值共生,将是我们做好行业服务的基本逻辑。


结构决定功能。要适应产业现实,需要我们成为更高效的综合体、协同体,坚持“一盘棋”的思维,将独立工作转变为系统工程。客观的看,同质化和冲突性的业务模式依然存在,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的内耗、破坏了工作的协同。我们需要尽快完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性,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服务价值*大化的工作格局,提升服务的全局性、均衡性、系统性。


我们要尽快形成协会的“服务中台”,提取共性能力与资源,统筹好“人、财、物、事”,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比较资源优势,支撑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促扁平、增柔性,提升服务的灵活度和敏捷性,使行业服务更有实效、更接地气。要进一步强化“联合舰队”的精神与机制,保证资源与精力集中在共同事业上、核心事业上。与人为善者美、人事和谐者强、融合发展者能、上下同欲者胜。


▲以开放性、稳定性为核心,推动生态升级

“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篝火更旺”。这就是生态的力量。我们要打造符合国家战略和市场效率的稳定系统,打造具有包容属性和“熵减”特性的开放生态。


以“政治经济学”构筑产业生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产业生态构建的价值基石。树立公平公正之风、求真务实之风、包容并蓄之风、以人为本之风。要强化支持服务政府决策的能力,形成链接企业与政府的重要平台。


以“市场经济学”构筑产业生态。按照市场规律,以市场化的工具方法开展产业服务,实现产业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要努力营造更加公平和中性的产业环境,保护产业生态、引导社会预期;要强化国际合作,以全球视野构筑朋友圈。在竞合逻辑下,不断丰富参与主体、利益相关方,不断丰富利益架构与合作框架。


以“数字经济学”构筑产业生态。链接大于拥有,位置决定优势,是数字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能够链接到怎样的资源、处在社交网络上怎样的位置,决定着影响力与可能性。我们要以“弱连接”为重点,以既有资源为基础,借助数字化的工具方法进行生态延展,吸引更多主体。以网络效应,形成生态粘性。


(2)下一阶段行业工作的重点内容

“十四五”时期纺织行业发展不再强调增量目标,而要将产业的质量提升与内涵拓展作为应变局、开新局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以科技、时尚、绿色为方向,行业服务将围绕提升产业三大能力展开。


▲提升核心创新能力

——“两业融合”。打造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互联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型制造,打造智慧化、柔性化供应链。

——融合创新。推进跨产业链、跨领域协同融合创新,重点围绕纤维新材料、纺织绿色制造、先进纺织制成品、纺织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创建成果展示交易平台,健全科技创新、专利保护与标准支撑机制。

——中国时尚。抓“大师、**、大事”,开展品牌价值评价,建设流行趋势研究发布、人工智能时尚设计平台,推出“中国纺织服装消费日”。


▲提升持续发展能力

——国内生产力布局。推动国内生产力合理布局与区域协调发展,避免新兴领域重复建设。

——产业安全生态。平衡好产业国内发展与国际布局,防止过快过早出现产业空心化。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布局,保障原料可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健壮性。

——社会责任建设和绿色发展。丰富行业社会责任的工具和方法,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循环经济。

——增强产业吸引力。将产业队伍建设与就业优先政策有机结合。讲好纺织故事,推介与吸引产业各类人才。


▲提升资源配置能力

——深化产融合作。推进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提升应用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解决发展问题的能力。

——提升产业集中度。推动企业兼并、收购和联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纺织服装企业。建设***先进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先进制造集群、时尚产业集群。

——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战略。

——全球资源配置。围绕产品、产能、品牌、资本走出去,发展跨境电商,开拓多元出口市场,加强展会模式创新。

这些工作方向事关行业高质量发展全局,需要我们在新发展阶段,长期发力,久久为功。


(二)2021年主要工作

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疫情防控”与“经济复苏”、“全球合作”与“战略博弈”相互交织,行业今年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我们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持续完善服务性、支撑性工作,保障协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1、以党建为**,推动形成机构与作风的新气象

中国纺联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不断提升干部员工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稳步推进中国纺联内部机构与部门的改革、脱钩与换届等重点工作。

实践证明,工作中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才能凝聚发展合力,破解制约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在当前协会脱钩及管理机制改革过程中,需要更深入探讨以党建促进业务工作的步调一致、完善选人用人工作、加强对干部的管理。


▲关于作风问题

行业协会不仅仅是政府部门机构改革的时代产物,更是现代产业追求共同价值的历史必然,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国家治理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纺联党员领导干部作为行业组织的关键少数,需要深刻认识自己岗位的特殊重要性。我们对政府部门的每一项政策建议都事关行业的发展环境,我们在行业会议的每一次讲话都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导向,我们工作中的每一项决策都关乎机构的运行质效与职工的切身利益,我们日常中的每一个言行都代表着联合会与党员领导干部在行业与群众中的形象。


全面从严治党,重要的是纪律严明,要以党的纪律、党的要求来推动行业组织的作风建设。


中国纺联干部队伍工作能力强、业务过硬,但也存在谦虚谨慎不足、合作不足、制度执行不足、惩过不足的现象。我们对干部体谅辛苦多于严格管理、褒奖表扬多于批评指正、放手工作多于严格要求、信任依赖多于检查督促。这需要联合会党政领导班子加强思想教育、加强干部队伍管理,使干部队伍进一步提高认识。任劳任怨、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是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个人成绩的取得,是因为有国家与行业发展的大背景、组织所提供的资源平台,是互帮互助、群策群力的结果。各级领导要认识到,自己以身作则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干部严格管理的制度规范,以人为本绝不能因人情而异、以淡化原则为代价,业务过硬是基本素养而合作精神才是成功根本,奖功罚过才能树立正风正气。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一以贯之地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并将其作为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同呼吸共命运、品德合格的具体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是将党中央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会贯通到行业工作大局中来;密切联系群众,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我们的奋斗目标,以增品种、提品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社会责任建设保障行业员工权益,以团结友爱之心关心干部职工生活、凝聚工作团队;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认识到党性修养不会随着党龄的增长、职位的提高而自然增强,需要不断提高在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在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在警示面前的醒悟能力,“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具体而言,中国纺联干部队伍今后工作中要努力做到:


一是以政治纪律为准则,杜绝党内政治生活不规范、组织生活平淡化、随意化及“好人主义”的做法。


二是以廉洁纪律为底线,将影响力、导向力、推荐权建立在为行业公平服务的全面性、为国家尽职尽责的全局性这个基本点上,杜绝谋求特殊待遇,杜绝违规办会等行为。


▲关于机构建设

今年是中国纺联换届之年,第四届理事会将结束本届任期,我们将召开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产生新一届理事会。与此同时,协会脱钩、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也在紧锣密鼓落实中。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在换届及机构改革过程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党建工作推动机构建设,进而推动协会服务体系与服务能力的现代化。


在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的脱钩过程中,要做到脱钩而不脱轨,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更好发挥行业协会这一独特社会组织的作用,做好纺织强国建设的引路人;立足行业实际,做好中国纺织工业的代言人;立足自身建设,做好政府与市场的联系人。围绕产业利益的代言平台、转型发展的创新服务平台、政府决策的专业支撑平台三大定位,不断深化专业服务的领域,创新专业服务的意识,提升专业服务的能力。


中国纺联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和潜在风险,一是对基础工作和公益工作支持不足,二是一些基础比较薄弱单位面临发展挑战。中国纺联系统各单位从工作性质、业务基础、人员素质、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过去我们对于各部门从行业工作关注的多,对在工作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关心不够。如有的部门存在干部青黄不接的情况,有的部门存在班子成员的配合问题,有的部门存在和其他部门工作协调不够的问题,有的部门领导存在本位主义、缺少大局观,有的部门存在干部职工待遇较低的问题等。


资源禀赋和业务基础不同所带来的部门差别、人与人的身份所产生的待遇差别、领导风格不同带来不同业务板块的文化差别,这些问题是联合会工作中要重点关注并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就必须调动和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创新能力,以行业发展大计和协会事业发展的核心目标为纽带,促进不同业务板块文化的弥合、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工作的有机配合。


围绕换届及脱钩工作,今年将重点开展几项工作:


一是探索在业务关联度高的部门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建工作来加强不同部门工作的协同性与机构建设的可持续性。与此同时,持续推进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二是加强对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


三是进一步落实巡视整改,加强对联合会各部门活动的统筹规范,合并整合一些活动。


四是采取切实措施,理顺机制,加强对行业基础工作和公益工作的支持力度、改善干部职工待遇,帮扶基础薄弱单位。


2、系统推进工作,高质量开展行业服务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在实现**个百年目标以后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的重要一年,行业工作要全面系统展开。


(1)基础工作要先行

▲要强化调研体系。以春季大调研为先导,深化线上线下调研工作,扩大调研范围,创新调研内容。在现有统计口径基础上,做好数据分析工作,提升信息监测与研究的质量。向相关部门反映行业发展诉求,并提出政策建议。


▲强化研究体系。组织相关力量对《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按计划完成编写工作。高质量完成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政府部门委托的研究课题。


▲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重点关注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涉疆问题、产业区域转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工业文化等议题。通过两会提案及专门报告等形式反映企业诉求,为行业发展争取政策支持。


▲强化宣传体系。拓宽宣传渠道、深化宣传内容,针对社会、金融证券等领域系统推介行业的新发展,宣传行业的新形象,展现行业的新格局。


(2)2021年具体从以下几个方向开展工作:

▲推动形成发展与安全的新平衡

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发展。积*应对贸易环境的变化,推进疫情防控与产业复苏协同发展,增强产业韧性。进一步巩固制造的核心地位,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围绕原料生产、纺、织、染等重点环节,强化基础能力。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建设。集合优势资源,引导跨产业链、跨领域协同融合创新。把安全发展贯穿于产业链上下游,保障从原料供应、生产装备到销售渠道等环节的全覆盖,推动形成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多元体系,增强产业抗冲击能力。正确引导,防止过早的去制造化倾向。


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推动行业科技的自立自强。做好科技顶层规划。发布纺织工业“十四五”科技进步纲要,引导行业未来科技创新。强化对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支持,解决“卡脖子”难题。做好科技奖励与成果推广活动,持续助推科技创新的产业化。推动知识产权保护,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继续完善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标准质量。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技能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举办好各类科技大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沟通合作。充分发挥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和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的作用,进一步整合资源、跨界融合、促进协同创新。推进全球纺织行业的科技交流与合作,防范“科技脱钩”风险。


深化重点领域的工作。推进社会责任建设,为产业的发展与安全创造良好环境。不断丰富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工具与方法,扩宽适用主体与领域。推广CSC9000T会员制,实施负责任海外投资与经营的项目。继续推进产融合作,提升企业管理风险、规避风险的能力。与政府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加强沟通和协作,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加强军民融合工作。继续完善与军方的沟通渠道,促进军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组织开展2021年中国纺织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大会,搭建政府、企业和军方的沟通平台。


▲推动形成供给与需求的新平衡

围绕时尚、绿色、高端,提升产品开发能力。加强全产业链流行趋势的研究与发布;强化人工智能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加速数字化色彩研发管理平台建设。加强可持续产品设计与开发,推进绿色纤维认证,引导生态环保面料产品的开发,推动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强化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更好发挥其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继续做好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设计开发的相关工作。充分发挥中国服装优质制造商联盟、产品开发技术创新联盟、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联盟等在行业产品协同创新的作用。以服装、家纺、面料大赛、产品评选等活动**产品创新。


推进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进一步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纺织行业深度融合,推动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完善行业智能制造的标准体系。围绕行业新基建,建设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与行业大数据中心;促进直播经济、内容电商等模式创新。打造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树立行业标杆。


提升时尚话语权与文化**力。深入推进品牌建设工作。继续做好品牌培育与试点园区工作,组织好中国品牌日行业专场活动。深化品牌竞争力评价研究。做优做强中国国际时装周、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等活动,提升国际影响力。做好对年轻、新锐、有时尚转化能力的独立设计师的服务与培养。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转化。发布《基于中华文化的当代礼仪着装指南》团体标准;深化行业非遗工作,开展第五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等活动。


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重点,深化行业绿色转型。搭建公共平台,做好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评价平台和纺织行业绿色发展服务平台的建设。推动气候创新2030行动。继续完善绿色标准体系建设,完成节能、节水、绿色制造等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制修订任务。持续开展绿色技术筛选、试点、推广工作。办好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展示与宣传活动,**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


▲推动形成内需与外需的新平衡

新形势下,要引导企业积*布局国内市场,对冲外需可能长期低迷的境况。充分发挥展会、电商、专业市场在畅通供需循环中的关键作用,以提升匹配效率促进消费需求潜力释放。推动行业产业链对接,提升供给效率。推动行业展会创新发展,继续加大国内产业链展会联合举办的力度,实现共享互补,同时加速联合展会的市场细分,调整展会结构,打造全产业链、国际化品牌展会,在办好上海联展等主要展会的同时,重点发展大湾区产业链展会,积*拓展中西部地区展会市场。引导线上展会健康发展,鼓励线上线下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内展以线下为主,线上作为补充。继续深化行业电子商务工作,探索纺织非遗电商、直播电商等的运营模式及实践。加强专业市场跟踪、培育与服务工作,以专业市场发展带动区域市场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重点做好专业市场数字化转型工作。


推进行业开放发展。加强国际竞合的研究工作。持续关注并深化研究中美贸易摩擦等问题,深度分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对产业合作的影响,拓展国际贸易投资地域的研究范围。不断提升国际展会、活动的专业性与影响力,培育发展线上活动新业态。根据实际情况,海外自办展会加大线上开发力度作为目前的主要平台渠道,同时做好实体展会的组织筹备工作。积*用好国际纺联会议、中日韩纤维产业合作会议、世界布商大会、中国纺织行业“一带一路”大会、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第十四届海峡两岸纺织业合作研讨会等活动与平台,促进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国际合作朋友圈。


▲推动形成**与普惠的新平衡

**,充分发挥东部沿海产业的**优势与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推动产业的区域平衡发展。


推动行业集群化发展,打造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深入开展集群与园区的调研、培育与服务工作。与国家区域重点战略相结合,不断汇聚优质资源推动重点领域、区域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持续推进***纺织产业集群和***时尚小镇建设工作,强化**作用。引导与扶持中西部和偏远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


在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指导下,引导产业科学有序转移。以行业活动为纽带,促进区域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通过举办行业会议、大型展会、时尚周等活动,促进行业优势资源向中西部流动。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带动产业链配套环节有序转移,帮助承接地加快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做好《支持山西省纤维新材料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等项目落地的服务与支持工作。以特色产业带动区域发展,以云南、贵州、广西、新疆等地区为重点开展调研走访,发掘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地域优势资源、民族特色资源、非遗资源,进行产业的应用与转化。


其次,以平台工作为抓手,深化行业公共服务,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平台对各类创新能力与资源的集聚作用,以设计、检测、金融、信息服务为企业赋能,促进企业集约发展。以产业示范基地、纺织产品开发基地、产业园区等平台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市场拓展与对接活动。发现发掘行业优秀实践,加大推广力度。


做好中小企业帮扶工作,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冲击和贸易摩擦的影响。健全梯度培育体系,促进行业单项**企业、小巨人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和引导企业之间兼并、收购和联合,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效率;鼓励企业通过并购、控股、战略投资等多种方式整合国际资源,培育***纺织服装企业,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新的历史阶段已经开启,我们以理性的态度回顾过去,以负责的态度审视当下,更要以积*的态度来创造未来。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已经确立了十四五时期产业新的定位,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解决民生与美化生活的基础产业、国际合作与融合发展的优势产业;面向未来,我们有了更远大的愿景,在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行业要成为世界纺织科技的主要驱动者、全球时尚的重要**者、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推进者。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我们要以家国情怀、行业情怀,服务产业发展!以实干精神、奋斗精神,开拓美好未来!

来源:中国纺织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