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纺织行业的都明白“面料怎么做,服装说了算”,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面料都是要迎合终端服装客户的需求来开发生产。也就是说服装变化趋势,关系着纺织面料的发展未来。
而服装的特点除了要各种时尚、现代、前卫……之外,还有着它*原始的功能——保暖,我们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种服装开发模式。对于秋冬服装来说,外在美之外,对于保温性的要求也同样重要,因此秋冬服装的销量情况,可以说有一定的“看天吃饭”因素,这就使得与之相关的秋冬面料必须关注这一特质。
这两天,中东部大范围强雨雪,超7成国土都有“鉴证”,局地日降水量或将突破历史同期*值。同时还将伴随着气温的“断崖式”下跌,东北到江南多地累计降温将超10℃。
此次雨雪过程具有范围广、强度强、局地日降水量可能突破历史同期*值的特点。据悉,雨雪将覆盖我国超7成国土,其中内蒙古中东部和东北地区北部局地有暴雪或大暴雪,东北地区南部、黄淮东部等局地日降水量还可能突破历史同期*值,特别是在辽宁东南部,从目前预报来看可能出现大暴雨,而当地历史同期*值为60毫米至70毫米暴雨量级。17日至19日,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4~6℃,华北、东北地区中南部等地降温幅度有8~10℃,局地可达10℃以上;上述地区并伴有4~6级风,阵风7~8级,东北地区、黄海、渤海阵风可达9级以上。
囤货不产,坐等涨价?看天吃饭,疯狂下单?
对纺织服装市场来说,温度的变化必然是影响纺织行情的一个重要因素。历史上,冷冬天气对国内秋冬服饰零售提振明显。我们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为代表,梳理发现2011年冬季后半段、2012年以及2017年出现了较明显的低温天气,与此相应2011年和2012年秋冬服装零售额增速分别为27.06%和20.20%,高于相应年份2.86和2.20个百分点。
这一状况在羽绒服的细分领域也有一定的体现,但因为中国羽绒服产业带的南北分布以及主攻的市场不同,不同区域还是会有不同的表现。羽绒服在中国的产业带,可以分成南北两派。像主要出口俄罗斯地区的外贸订单,供应链工厂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天津等北方几个地区。而南方的产业带则是,以常熟及其周边地区为主,广州、深圳、杭州地区也有广泛的分布,主要针对的是国内市场的羽绒服供应。
消费者在购买服装的过程中,除挑选能够彰显潮流与个性的服装款式外,更基本的则是根据天气变化选择合适产品以满足防寒保暖、清凉速干等基本需要。
考虑到传统的供应链模式更多的是基于历史销售数据、需求预测所做的产品企划,从下单到产品上架至少有3个月的先导期。品牌企业一旦对天气变化预判失误,则容易出现产品滞销或备货不足的情况。而服装行业相对较长且复杂的供应链环节也限制了品牌企业根据彼时需求变化进行补单生产的能力,从而导致错失销售机会。因此,尽管冷冬天气确实有利于消化冬季货品、促进Q4及来年Q1的销售增长,但对天气变化的及时反应则对品牌企划以及供应链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某专营棉服、羽绒服的服装生产厂商了解到,因为今年预测国内会是一个冷冬,对于羽绒服的需求会比较大,所以大家比较看好今年的国内市场。很多内贸的羽绒服工厂,在十月份都开始大量的囤积做羽绒服所需的面服料和羽绒,原材料上涨,加工费也水涨船高,甚至很多工厂都囤着原材料,不再生产了,基本坐等涨价。
行情好不好与看天吃饭的市场规则有关,在纺织市场而言,胆布作为羽绒服、棉服等秋冬服装面料的配合面料,主要以春亚纺、涤塔夫、尼丝纺等常规面料为主,每年全国的销售量高达百亿米,是秋冬纺织市场的一个重点。第四季度是胆布的主场,天越冷,市场走量越大,典型的“看天吃饭”型产品。按照往年传统,胆布热卖的行情就是在10月至11月这段时间。然而今年由于疫情的特殊原因,行情似乎出现了脱离传统的轨道,后续的行情让人捉摸不透,不免产生担忧情绪。
对于接下来胆布等服装面料的走势,绝大多数的纺织人都持有这样的态度。靠天吃饭的产品,*怕的便是天气不如人意。如今冷空气终于来了,一夜之间气温下降超过10℃,或许又能够带动冬季服装面料的一波行情。
来源:化纤头条、新华社、长江纺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