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是近年来多发的经济犯罪之一,近年来,柯桥法院共受理合同诈骗案件20件,涉案金额达1.7亿余元。其中涉及诈骗布匹的案件共计12件,占受理案件总数的六成。纺织行业成为合同诈骗的重灾区,这与柯桥地区的纺织业发达,市场较为活跃有关。
且在交易过程中,当事人往往仅达成口头合同,不法分子采用预付部分货款或者定金的方式即可从布匹生产厂家提货,约定30天后对账付款。
但不法分子从卖家骗得布匹后并非用于生产经营,而是低价销售,在付款期限届满时采用更换手机号码,变更居住地点等方式逃匿,不支付剩余货款。
近两年来,柯桥受害纺企高达100余家,涉及金额8000余万!
警方介绍,近两年来,柯桥区漓渚、兰亭两地不少小型纺织企业也遭遇类似的合同诈骗。
诈骗方自称是柯桥本地外贸企业,每天要出口10多个货柜,资金雄厚。一开始,他们向这些纺织企业订购10万、20万元的白坯布,每次都货到付款。随着双方合作密切,交易金额逐渐增大至100万元以上,在纺织企业发完一次大额货品后,对方便突然消失。
事实上,对方所谓的外贸企业是一家空壳公司,通过“空手套白狼”的方式,从本地纺织企业骗得白坯布,之后再以6折左右的价格卖给其他客户牟利。
截至目前,柯桥区公安分局经侦大队共捣毁3个这样的诈骗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15人,受害的纺织企业100余家,涉及诈骗金额8000余万元。
那么,纺织行业中的合同诈骗具体有哪些手段?原因何在?其给纺织行业经营人员留下哪些警示作用?
纺织业交易「潜规则」,助推合同诈骗案升温。据介绍,在这些合同诈骗案中,受骗的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或个体工商户,他们自身法律保护意识淡薄,容易上当受骗。这主要体现在:
一些从业者对合同法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掌握,一份完整的合同不但要有购销双方约定的商品货物规格,还要有交货的地点约定、质量检验约定,同时特别要注意法律的属地管辖要求。
但现状是,有些从业者甚至不与对方签订买卖合同,更别说合同的规范性问题。还有就是一些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或者松散,让公司业务员有空子可钻,从而与诈骗分子里应外合进行诈骗。
当然,纺织行业中合同诈骗增多,也存在一些客观原因。**,该行业竞争激烈,同质化现象严重,一些从业主为了达成交易,出现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对骗子的身份不认真识别,盲目进行交易,从而酿下苦果。
其次是纺织行业交易方式已经成为习惯,似乎成为一种交易“潜规则”,一般买方可以不支付任何费用,就能购买到货物,也即“打白条”做生意;即使支付货款,所占总货款比例偏低,一般在10%~30%左右,从而给骗子“倒差价”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纺织业中的合同诈骗手段,柯桥警方总结出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01
借鸡生蛋
案例:经济能力一般的莫某,虚构了名为“山东济南某布业有限公司”,并自称该公司董事长。不久后,他与绍兴市某纺织印花有限公司老板梁某口头约定,以1.2元/米的价格购买梁某所生产的印花纸,并约定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梁某看到莫某的名片后,便同意与其建立业务关系。可货物发出后,莫某一直以“生意做大,资金不够”为由,始终不提支付货款的事。一年之后,莫某仍未支付货款。梁某只能报警,才得知莫某的这家公司完全是子虚乌有。
其实,莫某还采取同样的手段,骗取另外两家纺织公司的货物,价值18万元。由于莫某的公司属虚构,这也给公安破案带来一定的难度。
点评:骗子名片上的公司纯粹虚构,无工商营业执照、无注册租金、无生产设备,但一般会租赁一间写字楼(或公寓套房)装装门面。当然,也有些骗子连自己的身份信息也是虚构的。他们从受害单位骗来货物后,大多及时转手卖掉,待骗得几笔之后,*终逃之夭夭。
02
虚张声势
案例:裘某曾是绍兴某纺织服饰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但该公司规模很小,业务难以开展。后来,为了拓展业务,裘某对外宣称公司业务量很大,每月要进好几十万棉布,而且是要长期合作,并以支付部分货款为幌子,与多家纺织生产企业建立起业务往来。
而这些纺织生产企业,看到裘某有厂房、营业执照,于是信以为真,纷纷将自己的坯布卖给裘某。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先后采购了446万元各类坯布,后转售给他人,所得货款部分支付给受害单位,但大部分供自己挥霍一空。
点评:公司很正规,不仅在工商部门登记,且会租赁厂房、添置机器设备,有的甚至招聘几名工人在车间生产,这样容易让人产生信任感。表面看看很正规,但背地里,他们为了进一步骗取对方信任,还有的虚假夸大宣传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虚假的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等作担保,从而钓到更大的鱼。
03
舍小取大
案例:2004年,陈某和他人合伙成立无锡市某纺织品有限公司,但该公司由陈某实际经营。2008年,陈某从香港地区一家企业获得出口订单权。自此,陈某开始与绍兴一些企业做生意,但起初都是小单子,货物量不大。
时间长了,陈某与一些纺织企业的交往越来越深。后来,陈某一次性从某纺织厂购买了700万元的摇粒绒,并借来50万元用来支付定金。陈某提走货物后,发往相应单位加工,且陆续收到了加工费,但她仍不按合同要求支付绍兴这家纺织厂的货款。
虽然多番催讨,陈某以各种理由搪塞,到后来,陈某关闭通讯工具、搬走公司、遣散公司员工后躲藏隐匿,*终造成绍兴这家公司220余万元的损失。
点评:这一招数,其实就是常说的“舍小取大”。骗子本没有实际履行能力,其往往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使对方当事人相信其履约能力和诚意,进而与之签订标的额更大的合同,待诈骗到大量财物后即销声匿迹。
04
里应外合
案例:2009年,陈某注册成立了绍兴县某纺织品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万元,虽然有了公司,但陈某的业务开展甚少。
不久之后,陈某认识了绍兴某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业务员汪某,两人臭味相投,由汪某将自己所在公司的布匹销售给陈某的公司,并寻找下家将这些布匹卖掉,但货款一直不肯支付给公司。*后,两人共骗取价值205万余元的货物。
点评:所谓“家贼”难防,一些纺织企业因公司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给一些员工动歪脑筋提供了机会。而这种里应外合的手段,也让公司难以招架。因此,对于纺织企业自身来说,对于员工管理不能过于放任,应建立层层把关制。
建议:“不欠账不做生意”,在纺织行业中,有这么一种说法,大概是“你要是想一手交货,一手立即付清全部货款,那你可能就永远不会有生意上门”。
正是这样的商业心态被犯罪分子所利用,做起了名为生意实为诈骗的勾当。但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不仅仅是新入行者,一些从业已久的人士,也时不时被骗。在他们看来,生意想做大,就要有点冒险精神,因此拖欠货款的现象成为常态。
企业应加强风险防范管理,不法分子诈骗的对象往往是管理能力较薄弱、防范意识不高的企业,被害单位的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强,对合同的审核不到位,甚至并不签订书面合同,这让犯罪分子有了可趁之机。
因此,对于不熟悉的交易对象,企业可以充分运用担保手段,采用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等担保方法,较大程度地降低合同的风险,同时定期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增强防范意识。
对于初次交易的对象,要审查签订合同的主体是否合法,通过工商登记查询或同行业人员的咨询,了解合同主体的情况,不能急于做成生意而疏于防范,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虚假身份和单位行骗。
而且要特别注意交易过程中的反常现象,对于几次交易后突然增加交易量、交付款项时间拖延、频繁变更联系方式等等,就需要引起特别的注意。
骗子一直是纺织行业里的一个老问题。而且随着时间推移,骗子行骗的手段也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
*后,小编真诚提醒,如今的生意本就难做,纺织人遇到类似事件的时候,一定要多长个心眼!合同诈骗罪是近年来多发的经济犯罪之一,近年来,柯桥法院共受理合同诈骗案件20件,涉案金额达1.7亿余元。其中涉及诈骗布匹的案件共计12件,占受理案件总数的六成。纺织行业成为合同诈骗的重灾区,这与柯桥地区的纺织业发达,市场较为活跃有关。
且在交易过程中,当事人往往仅达成口头合同,不法分子采用预付部分货款或者定金的方式即可从布匹生产厂家提货,约定30天后对账付款。
但不法分子从卖家骗得布匹后并非用于生产经营,而是低价销售,在付款期限届满时采用更换手机号码,变更居住地点等方式逃匿,不支付剩余货款。
近两年来,柯桥受害纺企高达100余家,涉及金额8000余万!
警方介绍,近两年来,柯桥区漓渚、兰亭两地不少小型纺织企业也遭遇类似的合同诈骗。
诈骗方自称是柯桥本地外贸企业,每天要出口10多个货柜,资金雄厚。一开始,他们向这些纺织企业订购10万、20万元的白坯布,每次都货到付款。随着双方合作密切,交易金额逐渐增大至100万元以上,在纺织企业发完一次大额货品后,对方便突然消失。
事实上,对方所谓的外贸企业是一家空壳公司,通过“空手套白狼”的方式,从本地纺织企业骗得白坯布,之后再以6折左右的价格卖给其他客户牟利。
截至目前,柯桥区公安分局经侦大队共捣毁3个这样的诈骗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15人,受害的纺织企业100余家,涉及诈骗金额8000余万元。
那么,纺织行业中的合同诈骗具体有哪些手段?原因何在?其给纺织行业经营人员留下哪些警示作用?
纺织业交易「潜规则」,助推合同诈骗案升温。据介绍,在这些合同诈骗案中,受骗的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或个体工商户,他们自身法律保护意识淡薄,容易上当受骗。这主要体现在:
一些从业者对合同法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掌握,一份完整的合同不但要有购销双方约定的商品货物规格,还要有交货的地点约定、质量检验约定,同时特别要注意法律的属地管辖要求。
但现状是,有些从业者甚至不与对方签订买卖合同,更别说合同的规范性问题。还有就是一些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或者松散,让公司业务员有空子可钻,从而与诈骗分子里应外合进行诈骗。
当然,纺织行业中合同诈骗增多,也存在一些客观原因。**,该行业竞争激烈,同质化现象严重,一些从业主为了达成交易,出现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对骗子的身份不认真识别,盲目进行交易,从而酿下苦果。
其次是纺织行业交易方式已经成为习惯,似乎成为一种交易“潜规则”,一般买方可以不支付任何费用,就能购买到货物,也即“打白条”做生意;即使支付货款,所占总货款比例偏低,一般在10%~30%左右,从而给骗子“倒差价”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纺织业中的合同诈骗手段,柯桥警方总结出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01
借鸡生蛋
案例:经济能力一般的莫某,虚构了名为“山东济南某布业有限公司”,并自称该公司董事长。不久后,他与绍兴市某纺织印花有限公司老板梁某口头约定,以1.2元/米的价格购买梁某所生产的印花纸,并约定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梁某看到莫某的名片后,便同意与其建立业务关系。可货物发出后,莫某一直以“生意做大,资金不够”为由,始终不提支付货款的事。一年之后,莫某仍未支付货款。梁某只能报警,才得知莫某的这家公司完全是子虚乌有。
其实,莫某还采取同样的手段,骗取另外两家纺织公司的货物,价值18万元。由于莫某的公司属虚构,这也给公安破案带来一定的难度。
点评:骗子名片上的公司纯粹虚构,无工商营业执照、无注册租金、无生产设备,但一般会租赁一间写字楼(或公寓套房)装装门面。当然,也有些骗子连自己的身份信息也是虚构的。他们从受害单位骗来货物后,大多及时转手卖掉,待骗得几笔之后,*终逃之夭夭。
02
虚张声势
案例:裘某曾是绍兴某纺织服饰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但该公司规模很小,业务难以开展。后来,为了拓展业务,裘某对外宣称公司业务量很大,每月要进好几十万棉布,而且是要长期合作,并以支付部分货款为幌子,与多家纺织生产企业建立起业务往来。
而这些纺织生产企业,看到裘某有厂房、营业执照,于是信以为真,纷纷将自己的坯布卖给裘某。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先后采购了446万元各类坯布,后转售给他人,所得货款部分支付给受害单位,但大部分供自己挥霍一空。
点评:公司很正规,不仅在工商部门登记,且会租赁厂房、添置机器设备,有的甚至招聘几名工人在车间生产,这样容易让人产生信任感。表面看看很正规,但背地里,他们为了进一步骗取对方信任,还有的虚假夸大宣传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虚假的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等作担保,从而钓到更大的鱼。
03
舍小取大
案例:2004年,陈某和他人合伙成立无锡市某纺织品有限公司,但该公司由陈某实际经营。2008年,陈某从香港地区一家企业获得出口订单权。自此,陈某开始与绍兴一些企业做生意,但起初都是小单子,货物量不大。
时间长了,陈某与一些纺织企业的交往越来越深。后来,陈某一次性从某纺织厂购买了700万元的摇粒绒,并借来50万元用来支付定金。陈某提走货物后,发往相应单位加工,且陆续收到了加工费,但她仍不按合同要求支付绍兴这家纺织厂的货款。
虽然多番催讨,陈某以各种理由搪塞,到后来,陈某关闭通讯工具、搬走公司、遣散公司员工后躲藏隐匿,*终造成绍兴这家公司220余万元的损失。
点评:这一招数,其实就是常说的“舍小取大”。骗子本没有实际履行能力,其往往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使对方当事人相信其履约能力和诚意,进而与之签订标的额更大的合同,待诈骗到大量财物后即销声匿迹。
04
里应外合
案例:2009年,陈某注册成立了绍兴县某纺织品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万元,虽然有了公司,但陈某的业务开展甚少。
不久之后,陈某认识了绍兴某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业务员汪某,两人臭味相投,由汪某将自己所在公司的布匹销售给陈某的公司,并寻找下家将这些布匹卖掉,但货款一直不肯支付给公司。*后,两人共骗取价值205万余元的货物。
点评:所谓“家贼”难防,一些纺织企业因公司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给一些员工动歪脑筋提供了机会。而这种里应外合的手段,也让公司难以招架。因此,对于纺织企业自身来说,对于员工管理不能过于放任,应建立层层把关制。
建议:“不欠账不做生意”,在纺织行业中,有这么一种说法,大概是“你要是想一手交货,一手立即付清全部货款,那你可能就永远不会有生意上门”。
正是这样的商业心态被犯罪分子所利用,做起了名为生意实为诈骗的勾当。但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不仅仅是新入行者,一些从业已久的人士,也时不时被骗。在他们看来,生意想做大,就要有点冒险精神,因此拖欠货款的现象成为常态。
企业应加强风险防范管理,不法分子诈骗的对象往往是管理能力较薄弱、防范意识不高的企业,被害单位的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强,对合同的审核不到位,甚至并不签订书面合同,这让犯罪分子有了可趁之机。
因此,对于不熟悉的交易对象,企业可以充分运用担保手段,采用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等担保方法,较大程度地降低合同的风险,同时定期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增强防范意识。
对于初次交易的对象,要审查签订合同的主体是否合法,通过工商登记查询或同行业人员的咨询,了解合同主体的情况,不能急于做成生意而疏于防范,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虚假身份和单位行骗。
而且要特别注意交易过程中的反常现象,对于几次交易后突然增加交易量、交付款项时间拖延、频繁变更联系方式等等,就需要引起特别的注意。
骗子一直是纺织行业里的一个老问题。而且随着时间推移,骗子行骗的手段也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
*后,小编真诚提醒,如今的生意本就难做,纺织人遇到类似事件的时候,一定要多长个心眼!
(服装纺织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