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棉花主要依靠人工采摘。在新疆本地劳动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每年的8月底至9月中旬,大量来自中西部农村的劳动力,开始向新疆聚集。统计显示,2012年仅河南、湖北、陕西、四川、甘肃等省,便有近百万名劳动力到新疆采摘棉花。
经过两个月左右的辛勤劳作,可获得人均一万元的劳动报酬,这对他们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成都火车北站,是目前全国铁路建成的第二大编组站,也是川渝滇农民工去往新疆的主要集结地。k4756次列车,将于22点50分出发,通往乌鲁木齐。候车室内,已经人头攒动。
采棉人很容易被认出,他们往往背负着比自己还高的巨大包裹,提拎着生活用具。而在其中,为数*多的是40岁至60岁的妇女。她们的丈夫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的她们利用农闲的这两个月,到新疆采棉花补贴家用。
除了40至60岁的中年人,车上还有一些年轻的务工人员。一位不到20岁的年轻人,与母亲一同去新疆,不是去采棉花,而是去采海椒。他说,采海椒的机器还没发明出来,只能依靠人工。
经过37个小时的运行,列车抵达乌鲁木齐站。
随着今年新疆开始大规模使用机械采摘棉花,对于采棉工人的需求量已大幅减少。北疆地区基本已全面实现机械化采摘,南疆仅有部分县还需要人工采摘。
无论是采棉花,还是海椒,他们都是带着希望走出家门,来到千里之外的新疆。在工业化浪潮之下,机械已经逐渐代替人工,这些农民工又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