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记者再次走进巴楚县来到了恰尔巴格乡协依坦库勒村,这个村有9000亩地,几乎所有的地一直以种植棉花为主,棉花收入成了全村700多户人家的主要收入来源。
村党支部书记马英军对记者说:“多年来我们村的农民都是依靠种植棉花增加收入,现在种植棉花不行了,我们就想依靠我们村的自身资源发展畜牧养殖产业。”
马英军说:“我们村周边芦苇生长旺盛,过去这些芦苇无人问津。去年冬天村支部做了调研,这些芦苇加工成饲料可以喂养毛驴。发展驴产业很有希望,一头毛驴一年下来比一亩棉花的收入要高得多,今年计划全村成立一个畜牧养殖合作社,先养200头驴做试点,效益好了再做推广。”
恰尔巴格乡党委书记夏云帆告诉记者,像协依坦库勒村这种情况在巴楚县比较普遍,2015年县委就提出了坚持稳定粮食面积,大力退减棉花面积,开展林果业提质增效工程,做大做强畜牧业,稳步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种植业的思路。
夏云帆说:“乡党委针对协依坦库勒村也做了具体部署。今年,**是利用村附近的乡养殖中心,为协依坦库勒村发展10000只鸡、20000只鸽子。将退出来的棉花地种植饲草、玉米和林果业,同时套种黄豆和绿豆。为了保证村里的大田用水,协调住村工作组为协依坦库勒村修建一条防渗渠。有了水的保证,逐年将退出的棉花地培育种植香梨、桃子等果园,为今后村民长期增收致富打下基础。
记者在协依坦库勒村看到,随着安居富民房的建设,这个村家家都形成了前园后圈的模式,为发展庭院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每个村民家的后院棚圈里或多或少饲养了牛和羊,有的村民还搞立体养殖,在饲养的棚圈里养起了鸽子。
村民艾尼瓦尔·玉素甫告诉记者,以前他家种植了100多亩棉花,这几年棉花市场一直不好,他就开始减少棉花的种植,利用棚圈发展畜牧养殖,将退出来的棉花地种上了苜蓿和玉米。现在家里养了三十多只羊,还有几头牛,每年的收入远远超出了以前种棉花的收入。
记者从巴楚县农办获悉,巴楚县围绕实施棉花有效供给战略,把压减棉花面积作为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坚决把棉花面积压下来,把单产和品质提上去,确保总产、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不下降,国家优质商品棉基地地位不动摇。坚持将偏远地区、水源条件差的棉田退出恢复植被,将三、四类棉田及次宜棉田退出种植饲草,将林果套种棉花退出改种效益高的经济作物。
同时,巴楚县以科技为支撑、瞄准市场,推动农业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构建“特色成块、产业成带”的特色种植业发展格局。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发展小果园、小菜园、小禽舍、小棚圈、小作坊等致富项目,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和致富的“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