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染料行业发展渐入佳境

百检网 2021-12-15

  “十二五”的大幕正在徐徐落下。作为一个传统子行业,染料行业过去5年在化工行业的舞台上表现不俗,成为为数不多的明星行业,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四高”发展之路——高研发投入、高环保投入、高利润率、高附加值,成就令人瞩目。

  在新老五年规划交替之际,中国化工报组织了《染料行业这五年》的系列报道,通过大量的实地采访和数据收集,以媒体人的视角来梳理和审视染料行业过去5年的发展历程,旨在弘扬发展成就,总结成功经验,揭示问题矛盾,以期为染料行业“十三五”再续辉煌加油助力。

  早入新常态尝到甜头

  中国染料工业协会在回顾染料行业“十二五”的发展历程时,这样描述:“在技术创新、结构调整、新常态发展的驱动下,中国染料工业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目标和任务,又一次创新和谱写了中国染料工业史的辉煌。”

   在协会秘书长田利明看来,用“创新和谱写了辉煌”来描述染料行业“十二五”所取得的成就并不为过。特别是过去5年恰逢全球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在国 际政治形势复杂、市场因素多变、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大环境下,大多数化工行业挣扎在全面亏损的边缘,染料行业却实现了有质量、有效 益的平稳增长,令人艳羡不已。

  “染料行业近几年的发展可谓是渐入佳境。”在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李小年这样评 价中国染料行业5年来的发展。他认为,这5年来无论是对染料品种的把握,还是对生产技术的把握,我国染料行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染 料品种*全、产量*大的国家,一些品种齐全的龙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享有话语权。不仅如此,在一些细分领域上,中小企业生产的龙头产品在国际上也具有很强 的竞争力,市占率达到了50%以上。

  中国染料工业协会给出的一组数据更加具体地展示了中国染料行业这几年的发展成就。根据协会统 计,2011~2014年,我国染料行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工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8.9%,利税年均增长32.9%,产量年均增长5.9%。 2014年,染料产量91.7万吨,染料出口27.13万吨,出口贸易额18.13亿美元,直接出口152 0173 38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过去5 年,染料行业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关键还在于它先于其他行业较早地步入了新常态。‘十一五’期间,染料行业的高增长率回落态势就已经初露端倪。‘十二 五’初期,染料行业痛下决心,开启了淘汰落后、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可以说,染料行业提前进入了新常态,并**尝到了转型升级的甜头。”采访 中,田利明向记者这样表示。

  在田利明眼中,染料行业原本就应该是一个“四高”行业,高研发投入、高环保投入、高利润率、高附加值缺一不 可。“中国染料工业发展到今天,就是要进入到这样一种状态。只有盈利能力增强了,企业才有可能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才能不断提高‘三 废’治理水平,行业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田利明说。

  规模化发展成绩斐然

   据田利明介绍,“十二五”期间,国内外市场环境对染料行业的发展总体是有利的。国际上,全球经济以及欧美、日韩等我国纺织工业传统出口市场的经济持续复 苏;国内,宏观经济环境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得内需消费市场增长。国内外的市场需求支撑了染料工业温和回升的走势,行业整体保持了平稳增长。但 与此同时,受“转方式、调结构”产业政策的影响以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安全等政策趋紧的压力,我国染料产业也开始由投资刺激、产能扩张的发展方式, 转向在产能平稳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科技、环保、质量、效益的新常态。

  根据中国染料工业协会的统计,“十二五”期间,染料行业产量年均增幅不超10%,与之前15%~20%的产量增速相比明显下降,价格和利润大幅提升,达到历史发展的*好水平,特别是进入“十二五”后期,我国染料产品的质量、档次及工业技术水平都有了较大提升。

  行业效益的大幅提升离不开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十二五”期间,随着中国传统产业兼并重组的推进,染料企业加快了并购重组步伐,龙头企业规模逐步扩大。截至2015年,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企业数量由 2011年的14家增加到21家,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的企业已将近30家,其中位列前三甲的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闰土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浙江吉华 集团有限公司的产量合计已经接近行业总产量的50%。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品、降低成本、提高产能利用率等措施,江苏亚邦、东港工贸集团、江苏泰丰、 泰兴锦鸡、浙江舜龙、浙江百合花、常州北美、湖北华丽、上虞亿得、浙江山峪、吴江梅堰三友、青岛双桃等一大批企业的规模实力都有了大幅提升。中国石油和化 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所做的一项统计也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染料企业入园率达到85%左右,园区染料产品的产出率达到95%以上。

   世界染料看中国,中国染料看浙江。中国染料产量目前已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60%,而浙江省的产量又占全国总产量的60%。浙江省染料工业协会副理事长高 建荣这样告诉记者:“作为我国染料生产的**大省,浙江集中了60多家生产企业,诞生了像龙盛、闰土、吉华等世界**的染料生产企业。这种聚集式的产业发 展模式优势明显,一方面,企业间的联盟有利于抑制恶性价格竞争,对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有利;另一方面,企业内部产业链的延伸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三废’ 排放,大幅改善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一体化的合理布局,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有机衔接和配套,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技术升级改造蔚然成风

  行业整体效益提升一方面得益于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更是功不可没。

   田利明介绍,“十二五”期间,染料行业加大了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的开发,活性染料重要中间体H酸清洁生产新技术开发、2-氨基-4-乙酰氨基苯甲醚连续硝 化清洁生产工艺开发、1-氨基蒽醌清洁生产工艺开发、染料中间体苯二酚清洁生产新工艺开发、高档新型活性染料的创制、染料废水处理及回收利用新技术开发等 一批行业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由龙头企业**的技术升级改造在染料行业蔚然成风,清洁生产、循环利用以及生产过程连续化、自动化的技术,普遍受到生产企业的高度重视。

   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阮伟祥向中国化工报记者介绍:“5年来,龙盛公司实施了75项重大科研项目,开发高性能染料新产品55个,开发并成功实 现产业化的清洁生产关键技术4项,企业累计投入科技活动经费15.7亿元,为企业高速、持续、健康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5年来,龙盛共获得省部级 科技奖5项,2015年龙盛被中国石化联合会认定为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使得龙盛在日益严峻的环 保压力下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游刃有余。龙盛集团提供的资料显示,2013年,公司就实现了“十二五”计划中制定的销售收入、利润、净资产在“十 一五”末基础上翻番的目标。2014年由各项研发项目产业化实施为公司所创造的销售额达到39.1亿元,占龙盛集团当年总销售额的26.8%,其中当年转 化的新产品销售收入达8亿元。按2014年数据折算,龙盛年人均产出312.62万元,年人均创利税50.31万元,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浙江闰土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万福表示:“‘十二五’期间,闰土将科技创新的重点放在了产品调整、工艺改进和‘三废’治理上,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总投 入超过8亿元,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到公司销售额的4%左右。公司淘汰了一批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产品,在工艺改进上实现了内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上下游产 业链的平衡,大幅提高了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提升了公司效益。”

  亚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刘洪亮也表示:“‘十二五’期间,公司开展 了多项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大量引进自动化、连续化以及国外先进生产设备,溶剂法磺化、加氢还原、膜过滤、资源化利用等一批科研成果在 公司得以推广应用。公司通过技术升级,有效降低了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循环经济以及‘零排放’的环保管理目标,公司以环保技术作为核心 竞争力的理念得以实施。”

  清洁生产成效显著

  “三废”治理对染料行业而言,是挑战和压力,更是机遇和动力。“十二五”期间,染料行业正是在国家环保政策的倒逼之下,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在行业内推行清洁工艺,加强“三废”治理,也因此较早享受到了转型升级带来的成果。

   据田利明介绍,“十二五”期间,染料行业加快了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的步伐。染料企业围绕节能减排不断改进生产装备、工艺技术,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吸收高新 技术成果,大力推广染料清洁生产制备技术,对染料中间体生产采用加氢还原、三氧化硫磺化等清洁生产工艺改造,减少了废水、COD等有害物质的产生。企业经 营者逐步树立起全方位的生态、环境和健康理念,加大环保综合治理的投入,自觉主动回收和利用废弃物,从而实现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

  “随 着我国环保生态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节能减排形势愈发严峻,染料企业的环保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在我与企业接触的过程中明显体会到,近几年企业 对于社会责任的认同和主动担当的意识显著提升。一方面是因为政府不断加强环境治理力度,对环境违法监管越来越严;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特别是大企业充分认 识到,不做好清洁生产,企业就没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甚至会毁掉现有的产业。”李小年表示。

  龙盛集团、浙江闰土、浙江吉华、湖北楚源等龙头企业几年来在“三废”治理上的作为也充分印证了李小年提到的企业积*主动做环保的论点。

   据阮伟祥介绍,龙盛集团“十二五”期间在“三废”治理上的投入达到24亿元,约占企业销售额的6%。过去5年,龙盛针对传统分散染料产生的“三废”,开 发了高效重氮偶合、高效压滤水洗、废水综合利用、MVR浓缩、DCS智能控制等清洁生产集成技术,突破了几十年来制约行业发展的环保瓶颈,不仅对行业发展 影响深远,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大量的环保投入作为企业项目建设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了公司新项目的顺利推进和投 产,也使龙盛能够快速占领市场。特别是新《环保法》实施后,对净化市场环境起到了积*作用,一些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能被清除出市场。新《环保法》实施的初 期给龙盛带来了利好,市场供给能力下降导致价格上升,产品亏损或微利的局面得到改善。”阮伟祥说。

  海外战略可圈可点

  “十二五”期间,中国染料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也取得了可喜进步。

   作为**个走出**的染料企业,龙盛集团对全球*大的染料公司——德国德司达公司的收购堪称是世界染料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转折,在中国染料发展史上也具有 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染料企业真正登上全球舞台。2012年12月26日,龙盛顺利完成债转股,合计持有德司达控股62.43%的股权,全面完成了 对德司达的收购。

  与德司达的合作,不仅为龙盛增加了新的业务增长点,为其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便利,同时使龙盛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进一 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通过几年磨合与运行,德司达已经彻底摆脱了金融危机的重创,恢复了盈利能力。国内外两大染料龙头的联姻成为中国化工行业全球化产业 布局的典范。

  “随着中国纺织业向海外的转移,这几年来闰土一直在考虑如何更多地开发海外市场,寻求与国外公司合作的机会。2011年, 闰土通过收购控股国际知名染料公司约克夏化工公司,为进一步开拓欧美、印尼和韩国市场奠定了基础,几年下来约克夏的销售收入增长近5倍。”浙江闰土股份有 限公司副总经理阮光栋告诉记者。

  刘洪亮也表示,近几年,亚邦公司也在不断加大海外市场的建设和投资,分别在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设立了销售机构,出口销售额逐年增加。未来,公司还计划在印度、越南等新兴市场建设生产基地。

  记者还了解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染料企业像龙盛、闰土和亚邦一样开始在欧美及东南亚等地区布局。

  “‘十二五’后期,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革,随着下游印染服装行业向东南亚等地转移,染料产业供需格局也正在发生变化。中国染料产业向海外的扩展和转移是大势所趋,染料企业需要有全球化的视野。”田利明表示。

  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在“十二五”辉煌的背后,染料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不少被采访者认为,中国染料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要实现由大到强的梦想,还有许多功课要做。

   田利明认为,我国染料行业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行业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工作薄弱,在染料产品生态概念设计、产品生态应用、现代绿色 化学技术的应用转化等方面与巴斯夫等国际**企业差距明显;二是科研成果的工程转化和技术集成能力不强,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反应器设计、过滤、干燥、精馏等 过程的连续化与自动化水平、分离过程装备的自动化水平和分离效率方面差距明显,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能力不足;三是主要能耗、水耗、过程控制及*终“三废”处 理技术等环境保护措施和技术急需提升,在废物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污水处理工程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及排放水平方面与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四是行业整体科 技投入强度偏低。

  李小年则提到,现有生产工艺水平落后、原创性技术缺乏以及产业集中度不高是制约行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上世纪八九 十年代,我国染料等精细化工刚刚起步,需要千军万马共同推进产业发展,而发展到今天,产业已经到了优胜劣汰的时候。“经过大浪淘沙锤炼出的骨干和龙头企业 已经成长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而那些既没有技术支撑、又缺乏资金支持且污染严重的小企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远远不足以弥补它们给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危害, 该关就得关!”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
相关问答